我認為,在麥肯錫學到的關於訪談的最重要的技巧是從不敏感的問題入手。在建立部門內和整個公司的關係時,我反複使用了這項常用的技巧。從這一點出發,它可能已經成為我DNA的一部分了。
(4)別忘了個人的議事日程
或許你能夠幫助訪談者完成目標(倘若他的目標與你的並不衝突);即使不能,也至少保證能夠從訪談者的角度考慮問題,避免發生不必要的摩擦。毋庸置疑,我們所麵對的每個人(雇員、顧客、競爭者)都有自己的議事日程。事實上,議事日程隻不過是一個目標集,許多人也希望通過他人的督促來完成這個目標集。當然,議事日程總有衝突的時候,因此,作為一名訪談人員,你的工作就是預見並處理好突發情況。
湯姆·彼得斯回憶道:“我們首先簡短地介紹一下麥肯錫的人際關係技能培訓。在麥肯錫的第一年,每個谘詢顧問都要被送去參加一個人際關係技能的研討會(ISW),這個研討會通常在德國或英國某個風景優美的鄉村地區舉行。研討會為期一周,與會期間,工作組會慎重權衡每一個參與者的人際交往能力。”
在德國著名的黑森林舉辦的一次研討會上,保羅就有過一次大開眼界的經曆。回顧自己的工作經曆,他認識到,過分地關注目標的設定和目標的實現反而使最終的結果令人費解。在結果和自己之間,似乎一葉障目,他忘記了“不僅有目的地,還有路程”的道理。其實,結果與過程同樣重要。這就意味著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是踩著別人的足跡做事情。所以,訪談過程中的關係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必要的話,要全麵考察自己的方法,盡量發揮自己的能力。
全麵考慮自己的日程表,抓住每一個可能結識那些能夠提供關鍵信息人物的機會,盡可能地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你是否做好了準備?你是否記下了所了解到的信息?在全麵考慮日程表的過程中,要多聽少說。
通常情況下,應該在訪談前把訪談的提綱(或者對提綱的描述)寄給被訪者;如果寄提綱的時間超過了一個星期,那麼在確定會談時間前再重新寄一份提綱。這樣,被訪者對所要回答的問題就有了準備,這會對你的工作大有幫助。還要注意禮貌問題,誰都不會喜歡那些稀奇古怪的東西。當然,這也不是什麼定律,比如說,在政治氣氛緊張的環境中,你不可能做好消除抵製或欺詐的準備。但是,總而言之,這種方法應該是訪談的標準操作過程。我們的一位校友,德意誌郵政銀行IT戰略規劃部的總經理,詳盡描述了事前發送訪談提綱、事後跟蹤的益處:
在項目的早期階段,我通過進行廣泛的訪談來澄清假設,識別相關的資料需求。我們建立的訪談提綱總是事先發送給被訪者,使他們有時間準備、捕捉目前尚不具備的信息。訪談結束之後,我們整理訪談記錄,並把它反饋給被訪者,以保證我們的理解是準確無誤的,並校正存在的任何誤解。
事後的跟蹤同樣可以增加訪談過程的價值。不僅可以確認你所聽到的,而且確保你正確地理解了被訪者的意思。最好在解決問題初始階段就能澄清這些訪談結果,避免錯誤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擴大(你可能還記得校園裏“打電話”的遊戲吧,在管道一端小聲說一句話,在另一端聽到的聲音會嘈雜得讓人無法辨認)。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遺忘的一點是,不要忘記寄感謝信。
最後,我們談談敏感性這個話題。在開始訪談時,一定要緩慢而溫和,關注大局: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為什麼要采訪他;考慮一下怎樣才能推動訪談的順利進行,但要避免說“天氣不錯,是嗎”這類陳詞濫調。嚐試著把訪談者和他的工作完美地結合起來。比如說,“我認為,憑我的眼光很難發現有瑕疵的飾品,而你在這方麵的見解如此完美,完全達到了工作的要求”。雖然,不同的環境要求不同的方法,但我們建議,在訪談敏感的話題之前事先溝通一下。
不論從事哪個行業,這個分析框架都能給你一個競爭環境的概覽,而且有助於你形成競爭環境如何變化的觀點。你不妨嚐試使用這個分析框架,它看似簡單,但對激活你的戰略性思考能力極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