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圍困局
閩商與浙商不同,地域特點造就了各自商圈的特色。浙商與政府關係密切,容易抱團,眼光更長遠,更善於從外部完善資源配置,在內部形成聯合體,最終達成多方共贏。而閩商更多的是各自為政,彼此的廣告戰、價格戰、明星戰硝煙四起,內部競爭非常激烈。
“在這樣的市場困局中,認識和理解市場,找準自己的品牌定位是品牌突圍的關鍵。”匹克總經理許誌華說,“匹克是國內籃球裝備第一品牌。在籃球運動領域,匹克根紮得很深。”業內專家曾對國內運動用品市場進行分析,認為運動品牌市場可以用金字塔來比喻:國際大品牌是從塔尖位置、從高端市場做起,高度專業化,它們是以高端帶動低端;國內的品牌則是從塔底往上走,努力去靠近高端。
李寧作為國內運動品牌的老大,在品牌影響力、美譽度、終端表現等方麵擁有優勢。安踏則具有民營企業靈活機動的特點,對市場理解深、反應快,終端也非常具有競爭力。李寧的價位相對較高,安踏的價位更容易被普通百姓所接受,並且它們已經擁有了相當可觀的市場占有率,品牌發展的潛力很大。相對於這兩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匹克也有自己的優勢:在籃球領域浸潤的時間長,打下了紮實的基礎,20年籃球運動裝備的生產、銷售奠定了其國內籃球運動專家的地位。另一方麵,2005年匹克第二代掌門人許誌華提出國際化發展方向,高屋建瓴地將國際化置於企業戰略發展的規劃中。、
在群雄並起的市場競爭中突圍後,企業如何保持品牌持續的競爭力,擴大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品牌的營銷策略至關重要。匹克品牌經理胡立仲介紹,匹克的策略仍然是在籃球領域深耕細作,匹克的品牌特征必須要有差異化,且一定要有領先、領導行業的地方。在加強體育營銷的大範疇下,匹克在選擇代言人、俱樂部或賽事時,都是以品牌定位並結合推廣產品的領域作為落腳點的。
“匹克模式”開創國際化道路
早在2005年,匹克就走出了獨特的國際化發展之路,在業內形成了口碑頗佳的“匹克模式”,並在隨後的兩年多裏不斷完善這一模式。讚助火箭隊主場,成為第一個進入NBA賽場的中國運動品牌;讚助澳大利亞國家男、女籃球隊;進入亞洲級別最高、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第五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賽場;成為斯坦科維奇洲際籃球冠軍杯戰略合作夥伴;簽約美國夢七隊著名球星肖恩·巴蒂爾,成為第一個簽約美國夢七隊球員的中國運動品牌;讚助伊拉克國家隊出征2008年北京奧運會,簽約伊拉克國足在足球領域進行背書……匹克的國際化步伐每一步都走得擲地有聲。
黃明勝指出,匹克的國外知名度高是一個很大的優勢,這一優勢要向國內消費者傳達,無論是國外消費者對匹克的消費偏好和讚譽,還是在國外市場匹克與耐克等競爭對手並駕齊驅的市場表現,都可以有選擇地與中國消費者進行溝通,這就是所謂的聯動傳播。
在對品牌形象、市場定位進行調整後,匹克品牌中心規劃了以專業運動品牌為基礎,為匹克增加了青春、活力、時尚的補充元素,傳播訴求充分重視18歲至24歲的年輕人市場,力求打造匹克年輕時尚的國際化形象。在對品牌性格、形象定位進行調整後,匹克以專業運動品牌為基礎,為品牌增加了青春、活力等個性色彩,傳播訴求充分重視18歲至24歲的年輕人市場,力求打造自己年輕時尚的國際化形象。
匹克將自己定位為學習型企業,因為麵對多變的市場和強大的競爭對手,要創百年企業、國際品牌,擁有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匹克可以整合更多的資源,在品牌創意、規劃管理等方麵都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但是,正如業內專家所指出的,上市並不是一家企業成功的頂峰或者終點,相反,它對企業和品牌的競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產品、營銷、管理的戰術性競爭中取得階段性勝利後,要在資本運營的戰略性競爭中繼續突破,匹克要走的路依然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