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命走向盡頭的時候,你問自己一個問題:你對這一生覺得了無遺憾嗎?你認為想做的事你都做了嗎?你有沒有好好笑過、真正快樂過?
想想看,你這一生是怎麼度過的:年輕的時候,你拚了命想擠進一流的大學;隨後,你巴不得趕快畢業找一份好工作;接著,你迫不及待地結婚、生小孩;然後,你又整天盼望小孩快點長大,好減輕你的負擔;後來,小孩長大了,你又恨不得趕快退休;最後,你真的退休了,不過,你也老得幾乎連路都走不動了……當你正想停下來好好喘口氣的時候,生命也快要結束了。
其實,這不就是大多數人的寫照嗎?他們勞碌了一生,時時刻刻為生命擔憂,為未來做準備,一心一意計劃著以後發生的事,卻忘了把眼光放在“現在”,等到時間一分一秒地溜過,才恍然大悟“時不我予”。
智者常勸世人要“活在當下”。到底什麼叫做“當下”?簡單地說,“當下”指的就是:你現在正在做的事、待的地方、周圍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活在當下”就是要你把關注的焦點集中在這些人、事、物上麵,全心全意認真去接納、品嚐、投入和體驗這一切。
而事實上,大多數的人都無法專注於“現在”,他們總是若有所思,心不在焉,想著明天、明年甚至下半輩子的事。假若你時時刻刻都將力氣耗費在未知的未來,卻對眼前的一切視若無睹,你永遠也不會得到快樂。一位作家這樣說過:“當你存心去找快樂的時候,往往找不到,唯有讓自己活在‘現在’,全神貫注於周圍的事物,快樂才會不請自來。”或許人生的意義,不過是嗅嗅身旁每一朵絢麗的花,享受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而已。畢竟,昨日已成曆史,明日尚不可知,隻有“現在”才是上天賜予我們最好的禮物。
許多人喜歡預支明天的煩惱,想要早一步解決掉明天的煩惱。其實,明天如果有煩惱,你今天是無法解決的,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人生功課要交,努力做好今天的功課再說吧!隻要我們能用平常的心對待每一天,我們才能理解生活和快樂的真正含義!
溫飽無慮便是幸事
人很多時候是很貪心的,就像很多人形容的那樣:吃自助的最高境界是——扶牆進,扶牆出。進去扶牆是因為餓得發昏,四肢無力,而扶牆出則是因為撐得路都走不了。人願意活受罪是因為怕吃虧。有些時候,人總是對自己不滿,也是因為太貪心,什麼都想得到。
很多人常常對自己的生活不夠完美而發牢騷,覺得自己的個子不夠高、身材不夠好,自己的房子不夠大,自己的工資不夠高,自己的老婆不夠漂亮,自己在公司工作了好幾年了卻始終沒有升職……總之,對於自己擁有的一切都感到不滿,覺得自己不幸福。真正不快樂的原因是:不知足。一個人不知足的時候,即使有金屋銀屋擺在麵前的時候也不會快樂,一個知足的人即使住在茅草屋中也會快樂的。一個人擁有總比沒有好多了。
劍橋教授安德魯·克羅斯比常說:真正的快樂是內心充滿喜悅,是一種發自內心對生命的熱愛。不管外界的環境和遭遇如何變化,都能保持快樂的心情,這就需要一種知足的心態。知足者常樂,因為對生活知足,所以他會感激上天的贈予,用一顆感恩的心去感謝生活,而不是總抱怨生活不夠照顧自己。
有一個村莊,裏麵住著一個獨眼的瞎爺。瞎爺9歲那年一場高燒後,左眼就看不見東西了。他爹娘頓時淚流滿麵,一個獨生的兒子瞎了一隻眼睛可怎麼辦呀!沒料他卻說自己左眼瞎了,右眼還能看得見呢!總比兩隻眼都瞎了要好!比起世界上的那些雙目失明的人,不是要強多了嗎?兒子的一番話,讓爹娘停止了流淚。
他的家境不好,爹娘無力供他讀書,隻好讓他去私塾裏旁聽。他的爹娘為此十分傷心,瞎爺勸道:“我如今也已識了些字,雖然不多,但總比那些一天書沒念,一個字不識的孩子強多了吧!”爹娘一聽也覺得安然了許多。
瞎爺娶了個嘴巴很大的媳婦。爹娘又覺得對不住兒子,瞎爺卻說和世界上的許多光棍漢比起來,自己是好到天上去了!這個媳婦勤快、能幹,可脾氣不好,把婆婆氣得心口作疼。瞎爺勸道:“天底下比她差得多的媳婦還有不少。媳婦脾氣雖是暴躁了些,不過還是很勤快,又不罵人。爹娘一聽真有些道理,慪的氣也少了。”
瞎爺的孩子都是閨女,於是媳婦總覺得對不起他們家,瞎爺說:“世界上有好多結了婚的女人,壓根兒就沒有孩子,等日後老了,5個女兒女婿一起孝敬他們多好!比起那些雖有兒子幾個,卻妯娌不和,婆媳之間爭得不得安寧要強得多!”
可是,瞎爺家確實貧寒得很,妻子實在熬不下去了,便不斷抱怨。瞎爺說:“比起那些拖兒帶女四處討飯的人家,飽一頓饑一頓,還要睡在別人的屋簷下,弄不好還會被狗咬一口,就會覺得日子還真是不賴。雖然沒有饃吃,可是還有稀飯可以喝;雖然買不起新衣服,可總還有舊的衣裳穿,房子雖然有些漏雨的地方,可總還是住在屋子裏邊,和那些討飯維持生活的人相比,日子可以算是天堂了。”
瞎爺老了,想在合眼前把棺材做好,然後安安心心地走。可做的棺材屬於非常寒酸的那一種,妻子愧疚不已,瞎爺卻說:“這棺材比起富豪大家們的上等柏木是差遠了,可是比起那些窮得連棺材都買不起,屍體用草席卷的人,不是要強多了嗎?”
瞎爺活到72歲,無疾而終。在他臨死之前,對哭泣的老伴說:“有啥好哭的,我已經活到72歲,比起那些活到八九十歲的人,不算高壽,可是比起那些四五十歲就死了的人,我不是好多了嗎?”
瞎爺死的時候,神態安詳,臉上還留有笑容……
瞎爺的人生觀,正是一種樂天知足的人生觀,永遠不和那些比自己強的人攀比,用自己的擁有與那些沒有擁有的人進行比較,並以此找到了快樂的人生哲學。人生不就這樣嗎?有總比沒有強多了。
很多時候,我們就缺少瞎爺的這種心境,當我們抱怨自己的衣服都不是名牌的時候,是否想到還有很多人連一套像樣的衣服都沒有;當我們抱怨自己的丈夫沒有錢的時候,可否想到那些相愛但已陰陽兩重天的人;當我們抱怨自己的孩子沒有拿第一的時候,是否想到那些根本上不起學的孩子;當我們抱怨工作太累的時候,可否想到那些在街上擺著小攤的小販們,他們每天起早貪黑,他們根本沒有工夫去抱怨……
其實,我們已經過得很好了,我們能夠在偌大的城市擁有著自己的房子,哪怕隻是租的,我們不用為吃飯發愁,我們擁有著體貼疼愛自己的妻子(丈夫),我們擁有可愛的孩子,有著依舊對自己牽腸掛肚的父母……實際上我們已經擁有的夠多了,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呢?快樂也是在知足中獲得。
知足便不作非分之想,知足便不好高騖遠,知足便安若止水、氣靜心平;知足是不貪婪、不奢求、不豪奪巧取。知足者溫飽不慮便是幸事;知足者無病無災便是福澤。
衡量生活,別用過長的尺子
人生究竟是黑白還是彩色,純粹是一種習慣性的看法。我們一旦習慣看到人生的黑暗麵,就會刻意去尋找黑暗的那一麵,而忽略掉光明的一麵,我們自然就會被消極的世界所包圍。多計算一下自己已擁有的,我們會發現每個人都是富人。衡量生活,別用過長的尺子,接受現實,相信我已富有、已完美,生命將無憾。
事事斤斤計較、患得患失,不僅自己傷痕累累,生活也因計較一片灰暗。蘇軾曾說:人又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我們又何必斤斤計較呢?計較是麻煩的開始。
清朝時,在安徽桐城有一個著名的家族,父子兩代為相,權勢顯赫,這就是張家張英、張廷玉父子。清康熙年間,張英在朝廷當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老家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為鄰,兩家府邸之間有個空地,供雙方來往交通使用。後來鄰居吳家建房,要占用這個通道,張家不同意,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門。縣官考慮糾紛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在這期間,張家人寫了一封信,給在北京當大官的張英,要求張英出麵幹涉此事。張英收到信件後,認為應該謙讓鄰裏,給家裏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裏來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意思,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六尺的巷子。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做法自此傳為美談。
隻要不是原則性的大事,睜一眼閉一眼又何妨?我們活在這個世上隻有短短的幾十年,而浪費很多不可能再補回來的時間去愁一些很快就會被所有人忘了的小事,值得嗎?請把生活隻用在值得做的事情上,去經曆真正的感情,去做必須做的事情。生命太短促了,不該再顧忌那些小事。
法國紀錄片《微觀世界》中有這樣一個場景:一隻屎殼郎,推著一個糞球,奔走在並不平坦的山路上,盡管路上有許許多多的沙礫和土塊,它推的速度還是不慢的。它並沒有注意,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會遇到一個麻煩。在路正前方的不遠處,一根植物的刺,尖尖的,斜長在路麵上,根部粗大,頂端尖銳。也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屎殼郎偏偏奔這個方向來了,它推的那個糞球,一下子紮在了這根“巨刺”上。此時,屎殼郎仍然沒有發現自己已經陷入困境。它正著推了一會兒,糞球一動不動。它又倒著往前頂,糞球還沒有動的意思。它還推走了周邊的土塊,試圖從側麵使勁……該想的辦法它都想到了。但糞球依舊深深地紮在那根刺上,沒有任何出來的跡象。觀眾不禁為它的鍥而不舍而感到好笑,因為對於這樣一隻卑小而智力低微的動物來說,怎麼能解決好這麼大的一個“難題”呢?就在這時,它突然繞到了糞球的另一麵,隻輕輕一頂,咕嚕……頑固的糞球便從那根刺裏“脫身”出來。它贏了!相信如果是人類遇到這種事,肯定會在勝利後歡呼或馬上總結經驗教訓。但是,它什麼都沒有做。贏了之後的屎殼郎,就像剛才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一樣,它幾乎沒有做任何停留,就推著糞球急匆匆地向前去了。
推得過去,是生活;推不過去,也是一樣的生活。人比動物多的,也許隻是計較得失的智慧以及感受痛苦的智慧。
要想真正獲得幸福,就要學會淡定,學會知足。你人生是貧窮還是富有,是黑白還是彩色,都在於你自己。如果你能接受自己所有的缺憾,接收這份不完整的生命賜予,那麼你就能更快樂地活著。對於生命的苦難,我們不能把它當歸結為是“誰”的錯,也不能總去注視他人的優越麵,而妄自菲薄,徒增心中的怨恨。
別用過長的尺子衡量我們的生活。要懂得欣賞自己的生活,讓自己活得隨心所欲。趁自己還年輕,盡情地瘋狂、盡情地任性、盡情地幼稚、盡情地做你想做的事。沒有誰可以要求你改變,你也不必盲目改變。即使知道改變以後的自己會很更好,但自己卻無力改變的話,也不應該勉強去做,那些讓自己覺得不滿意的地方,就盡量忽略過去。畢竟,上帝創造我們有不同的膚色、不同的個性,就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要接受自己所謂不完美的地方,沒有必要勉強自己變得完美。
幸福更青睞懂得感恩的人
從前有一個人,他生前善良且熱心助人,所以他死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做了佛祖的侍者,善良的他仍時常到凡間幫助人。一日,他遇見一個農夫,農夫的樣子非常苦惱,農夫向他訴說:“我家的水牛病死了,沒它幫忙犁田,那我怎能下田作業呢?”
於是,侍者賜給農夫一頭健壯的水牛,農夫很高興,侍者在農夫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又一日,他遇見一個男人,男人非常沮喪地訴說道:“我的錢被騙光了,沒盤纏回鄉。”於是,侍者給男人銀兩做路費,男人很高興,侍者在男人身上也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後來,他遇見一個詩人,詩人年青、英俊、有才華且富有,妻子貌美而溫柔,但詩人過得不快活。侍者問詩人:“你不快樂嗎?我能幫你嗎?”
詩人對侍者說:“我什麼都有,隻欠一樣東西,你能夠給我嗎?”侍者回答說:“可以。你要什麼我都可以給你。”詩人直直地望著侍者:“我要的是幸福。”這下子可把侍者難倒了,侍者想了想,說:“我明白了。”然後,侍者把詩人所擁有的都拿走了。侍者拿走詩人的才華,毀去詩人的容貌,奪去詩人的財產和詩人妻子的性命。侍者做完這些事後,便離去了。一個月後,侍者再回到詩人身邊,詩人那時餓得半死,衣衫襤褸地在躺在地上掙紮。於是,侍者把詩人的一切還給他。然後,又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