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境隨心轉,隨緣心自寬(1 / 3)

第四章 境隨心轉,隨緣心自寬

假如生活是甜美的,我們固然應著笑意來享受它;假如生活是酸苦的,我們也要扮著鬼臉來調劑它。而假如生活是平淡的呢?那我們就靜下心來品味它。

團團轉不如順其自然

從懂事以來,我們心中就會有很多的夢想和憧憬。追求幸福的生活、期待刻骨銘心的愛情、盼望出人頭地、渴求一鳴驚人……有追求就要有所行動,實現夢想的道路是令人糾結,無所不在的誘惑和陷阱,神出鬼沒的突發狀況,還有不見真身的隱形壓力,一切接踵而來,讓我們狼狽和疲憊。

但是,人們依舊執著地追隨著“得”的腳步,對“失”不屑一顧,因得而欣喜若狂,因失而煩惱不已。如果,明白“得到也會失去,失去未必不是得到”的道理,你就不會因為得與失而不知道該如何控製自己的情緒。凡事順其自然發展就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命也便會清涼一些。

一位政客到寺廟上香,結識了一位整日待在寺廟中誦經的小和尚。政客問:“小師父,每天都待在黑暗的大殿裏念經誦佛,不枯燥嗎?難道你不願意到外麵的世界去嗎?”

剛剛皈依佛門的小和尚不解地問,“為什麼要到外麵呢?”

“外麵的世界多好啊!寬敞明亮,要什麼有什麼,有愁吃喝,又何必在這裏做苦行僧呢。”

“可我現在也很好啊。我每天一心向佛,佛祖賜我屋簷遮擋風雨,風不吹頭雨不打臉,還可以天天和師父交流得道的樂趣。”

“可是你自由嗎?”

“……”小和尚沉默了。

於是,政客把小和尚帶出了寺廟,為他安排在了一處豪華奢靡的人家住下。隨後,政客忙於政務,把這件事情忘記了。過了整整一年,政客忽然想起了小和尚,就去看望他。

他問小和尚:“小師父,你過得還好嗎?”

小和尚回答:“我佛慈悲,我過得還好。”

“那好,你能說說在這個精彩的世界裏的感受嗎?”政客很真誠地說。

小和尚長歎一聲,說:“唉,這裏什麼都好,我每天早上一醒來看見滿院的佛光普照,比起我以前的那個小寺廟好多了。隻是,這寺廟太大了。”

說話間,小和尚已入定。

小和尚親近佛法,心中有佛,在不在寺廟對他來說已沒有差別。富貴人家的翡翠牆琉璃瓦在他澄澈的眼中閃爍的不是俗氣的珠光寶氣,而是燦爛瑰麗的佛光。這才是真正的學佛者應有的心態。學佛不是為了把自己交給寺院,而是把自我交托給一種信仰。

人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為不能夠活得單純。其實,不要去刻意追求什麼,不要向生命去索取什麼,不要為了什麼去給自己塑造形象,順其自然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龍王與青蛙一天在海濱相遇,打過招呼後,青蛙問龍王:“大王,你的住處是什麼樣的?”“珍珠砌築的宮殿,貝殼築成的闕樓,屋簷華麗而有氣派,廳柱堅實而又漂亮。”龍王反問了一句,“你呢?你的住處如何?”青蛙說:“我的住處綠蘚似氈,嬌草如茵,清泉潺潺。”說完,青蛙又向龍王提了一個問題:“大王,你高興時如何?發怒時又怎樣?”龍王說:“我若高興,就普降甘露,讓大地滋潤,使五穀豐登;若發怒,則先吹風暴,再發霹靂,繼而打閃放電,叫千裏以內寸草不留。那麼,你呢?青蛙!”青蛙說:“我高興時,就麵對清風朗月,呱呱叫上一通;發怒時,先瞪眼睛,再鼓肚皮,最後氣消肚癟,萬事了結。”

不同的生命個體各有各自的快樂,在於自己對自己生活的一種順其自然的滿足。人活在世上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或許你的生活很簡單、很平凡,但是你也會有自己的幸福。我們看到,有些人,他們活著,卻沒有時間去多愁善感;愛著,他們卻不懂怎麼詮釋愛情;他們滿足,因為他們沒有奢望生活過多的給予;他們簡單,不用在人前掩飾什麼。他們也許連幸福是什麼都不知道,然而真正幸福的就是這麼一群隨心而動、隨性而活的人。

人生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得失隨緣吧,不要過分強求什麼,不要一味地去苛求些什麼。世間萬事轉頭空,名利到頭一場夢,想通了,想透了,人也就透明了,心也就豁然了。名利是繩,貪欲是繩,嫉妒和褊狹都是繩,還有一些過分的強求也是繩。牽絆我們的繩子很多,一個人,隻有擺脫這些心的繩索,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才能體會到做人的樂趣。不要被世俗的繩結羈絆,聽從內心真切的呼喚,便能享受屬於自己的幸福。

淡一點,好過點

現實的社會,成年人都避免不了追求舒適的物質享受、為人欣羨的社會地位和顯赫的名聲,青年人還在審美疲勞地追逐著時尚、流行,說白了也不離物質享受和對“上等人”社會地位的尊崇。專注於此,人便像被鞭子抽打的陀螺,忙碌起來——或拚命打工,或投機鑽營,應酬,奔波,操心……你就會發現自己很難再有輕鬆地躺在家中床上讀書的時間,也很難再有與三五朋友坐一起“侃大山”的閑暇,你忙得會忽略了自己孩子的生日,你忙得會沒有時間陪父母敘敘家常……

菲律賓《商報》登過一篇署名陳美玲的文章,作者感慨她的一位病逝的朋友一生為物所役,終日忙於工作、應酬,竟連孩子念幾年級都不知道。作者還寫道,這位朋友為了累積更多的財富,享受更高品質的生活,他終於將健康與親情都賠了進去。那棟尚在交付貸款的上千萬元的豪宅,曾經是他最得意的成就之一,然而豪宅的氣派尚未感受到,他卻離開了人間。作者問:“這樣汲汲營營追求身外物的人生,到底生命感知何在,意義何在?”

而像陳美玲那樣“住在恰到好處的房子裏,沒有一身沉重的經濟負擔,周休二日不值班的時候,還可以帶一家大小外出旅遊,賞花品草”……這樣的生活豈不更羨煞旁人?

陳美玲寫道:“‘生活簡單,沒有負擔’,這是一句電視廣告詞,但用在人的一生當中再貼切不過了。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迷惘裏,還不如過著簡單的生活,舒展身心,享受用金錢也買不到的滿足來得快樂。”

“隻有簡單著,才能從容著、快樂著。”不奢求華屋美廈,不垂涎山珍海味,不追時髦,不扮貴人相,過一種簡單自然的生活,一種外在的財富也許不如人,但內心享受充實富有的生活。這是自然的生活,有勞有逸,有工作著的樂趣,也有與家人共享天倫的溫馨、自由活動的閑暇。

超脫了眼前的榮辱得失,心清如水,是人生一大智慧。從失意處覓希望,從萬全處見危機。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常思人之美,不以一眚掩大德;常思己之過,醫好心病心生樂。得意不自持,失意不自失,不因為榮辱興衰而擾亂一池清水;他人之恩,自是銘心;他人之過,卻是雲煙,不要為他人的作為而打翻心中的天平。一顆平常心,是榮是辱,俱不過風吹煙散,守得天開見月明。

寵辱俱平常,人生境界實不平常。事事平常,事事也不平常。無論處於何種環境下,都能做到寵辱不驚,那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就如孔子所讚美的,不是個聖人,也是個賢人。這是智者為人處世的一種境界,同樣亦是胸懷寬廣之人才有的氣魄。麵對羞辱能夠氣定神閑,這需要很大的自控力,而在成功之時的謹慎與不得意忘形更需要超人的自製力。 

19世紀中葉美國有個叫菲爾德的實業家,率領工程人員,要用海底電纜把“歐美兩個大陸連接起來”。為此,他成為美國當時最受尊敬的人,被譽為“兩個世界的統一者”。

在盛大的接通典禮上,剛被接通的電纜傳送信號突然中斷,人們的歡呼聲變為憤怒的狂濤,都罵他是“騙子”、“白癡”。可是菲爾德對於這些隻是淡淡地一笑。他不做解釋,隻管埋頭苦幹,經過六年的努力,最終通過海底電纜架起了歐美大陸之橋。在慶典會上,他沒上貴賓台,而隻遠遠地站在人群中觀看。

世上有許多事情的確是難以預料的,成功常常與失敗相伴。人的一生,有如簇簇繁花,既有紅火耀眼之時,也有暗淡蕭條之日。麵對成功或榮譽,要像菲爾德那樣,不要狂喜,也不要盛氣淩人,把功名利祿看輕些,看淡些;麵對挫折或失敗,也就不會像《儒林外史》裏的範進,樂極生悲。

人要有經受成功、戰勝失敗的精神防線。成功了要時時記住,世上的任何成功或榮譽,都依賴周圍的其他因素,絕非你一個人的功勞。失敗了不要一蹶不振,隻要奮鬥了,拚搏了,就可以無愧地對自己說:“天空不留下我的痕跡,但我已飛過。”這樣就會贏得一個廣闊的心靈空間。生活中有些事情,靜下心的時候想一下便會覺得不過如此,隻是由於心理作用我們把它放大了而已,若在生活中我們能做到得而不喜,失而不憂,方可把握自我,超越自己。

一切從改變心態開始

人生不過是一張單程車票,所有走過的、經曆過的都成為不可更改的事實和曆史。所有歡欣的所有悲傷的,無論你願意接受還是不願意接受,都成為生活的真相,且成為不可更改的曆史。

有兩個人在大海上漂泊,想找一塊生存的地方。他們首先到了一座無人的荒島,島上蟲蛇遍地,處處都潛伏著危機,條件十分惡劣。其中一個人說:“我就在這了。這地方雖然現在差一點,但將來會是個好地方。”而另一個人不滿意,於是他繼續漂泊,後來他終於找到一座鮮花爛漫的小島,島上已有人家,他們是18世紀海盜的後裔,幾代人努力把小島建成了一座花園。他便留在這裏做了小工,生活不好不壞。

過了很多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經過那座他曾經放棄的荒島,於是決定去拜訪老友。島上的一切使他懷疑走錯了地方:高大的屋舍、整齊的田疇、健壯的青年、活潑的孩子……老友已因勞累、困頓而過早衰老,但精神仍然很好。尤其當說起變荒島為樂園的經曆時,更是神采奕奕。最後老友指著整個島說:“這一切都是我雙手幹出來的,這是我的島嶼。”那個曾經錯過小島的人此時不但沒有愧疚,而且還抱怨說:“為什麼上天這麼厚愛你,當時你要留我在這個島上,也許會比現在更好。”

當一個人開始抱怨的時候,仿佛身邊所有的人都對不起他,所有的事都在捉弄他,隻在意自己沒得到什麼好處,卻不想想自己付出了什麼,要求事事公平,按照自己的邏輯發展,但事情的發展永遠是人無所左右的,我們能掌控的隻能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