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做平常事,得異常福(1 / 3)

第五章 做平常事,得異常福

一碗大米飯,一塊玉米饃,皆是生活的顏色。在喧囂、平淡的日子裏心如止水。在粗茶淡飯裏咀嚼生活的味道。悲歡離合、得意失意都是生活的常態,又何必計較太多?在平平淡淡的日子裏,能夠擁有的就是一顆平常的心,簡簡單單地過日子,在如水的生活中細細感悟柴米油鹽所帶來的樂趣。

生活原有無窮的樂趣

生活是美麗的:雪山與河流,森林與湖泊,沙漠與草原,飛禽與走獸……無論是九寨溝還是長白山,西湖還是樂山,呼倫貝爾還是可可西裏,大自然的形形色色都值得我們去領會,去感受大自然的詩意,去體會生活的無窮樂趣。

從前,在山中的廟裏,有一個小和尚被要求去買油。在離開前,廟裏的廚師交給他一個大碗,並嚴厲地警告:“你一定要小心,千萬別把油灑出來。”

小和尚答應後就下山到廚師指定的店裏買油。在上山回廟的路上,他想到廚師凶惡的表情及嚴重的告誡,愈想愈覺得緊張。小和尚小心翼翼地端著裝滿油的大碗,一步一步地走在山路上,絲毫不敢左顧右盼。很不幸的是,他在快到廟門口時,由於沒有看清前麵的路,結果踩到了一個洞。雖然沒有摔跤,可是卻灑掉了1/3的油。小和尚非常懊惱,而且緊張得手都開始發抖,無法把碗端穩。回到廟裏時,碗中的油就隻剩一半了。廚師拿到裝油的碗時,當然非常生氣,他指著小和尚大罵:“你這個笨蛋!我不是說要小心嗎?為什麼還是浪費這麼多油?真是氣死我了!”小和尚聽了很難過,開始掉眼淚。

另外一位老和尚聽到了,就過來問是怎麼一回事。了解以後,他就去安撫廚師的情緒,並私下對小和尚說:“我再派你去買一次油。這次我要你在回來的途中,多觀察你看到的人和事物,並且需要跟我做一下彙報。” 小和尚想要推掉這個任務,強調自己油都端不好,根本不可能既要端油,還要看風景、想彙報的事。不過,在老和尚的堅持下,他隻有勉強上路了。

在回來的途中,小和尚發現其實山路上的風景特別美。遠方看得到雄偉的山峰,近處又有農夫在梯田上耕種。走了不久,又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路邊的空地上玩得很開心,而且還有兩位老先生在下棋。這樣邊走邊看風景,不知不覺就回到廟裏了。當小和尚把油交給廚師時,發現碗裏的油裝得滿滿的,一點兒都沒有灑。

心理問題往往有這麼一個特點,就是越注意它,它似乎就越嚴重。

正如小和尚買油,第一次買油,小和尚越是擔心摔跤,結果油灑得越多。第二次買油,在老和尚的建議下,轉移注意力,欣賞沿途的景致,觀察過往的遊人,結果一滴油都沒有撒。

一個人的注意力不能同時集中在兩件事物上,當你受困於某件事情時,你可以主動跳出來,開始著手進行另一件事,以此轉移注意力。注意力的轉移是指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或從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種活動上。就像轉移注意力可以讓和尚更好地打油。其實有些道理是相通的,當生活中有很多不快,讓你難以開懷的時候,你也可以放下執著,轉移一下注意力,讓心看到另一種風景,一切煩惱就會煙消雲散。

莊子認為一個人想要達到絕對的精神自由,必須不再執著於“物”,達到忘記自己、忘記功利、忘記名聲的境界,那通過什麼樣的方式達到這一境界呢?

有一天,顏回說:“我進步了。”孔子問道:“你的進步指的是什麼?”顏回說:“我已經忘卻仁義了。”孔子說:“好哇,不過還不夠。”

過了幾天顏回再次拜見孔子,說:“我又進步了。”孔子問:“你的進步指的是什麼?”顏回說:“我忘卻禮樂了。”孔子說:“好哇,不過還不夠。”

過了幾天顏回又再次拜見孔子,說:“我又進步了。”孔子問:“你的進步指的是什麼?”顏回說:“我‘坐忘’了。”孔子驚奇不安地問:“什麼叫‘坐忘’?”顏回答道:“毀廢了強健的肢體,退除了靈敏的聽覺和清晰的視力,脫離了身軀並拋棄了智慧,從而與大道渾同相通為一體,這就叫靜坐心空物我兩忘的‘坐忘’。”

孔子說:“與萬物同一就沒有偏好,順應變化就不執滯常理。你果真成了賢人啊!我作為老師也希望能跟隨學習而步你的後塵。”

忘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境界,正如故事中所說,如果你沒有心跡了,還有什麼可以牽絆你呢?一個人,隻要你還有心跡存在,無論你隱藏得多深,別人還是可以影響到你,還是可以體察到你,你就不能獲得最後的自由。單身,如果能夠不執著於仁義禮樂、不貪念於功名利祿,真正忘記一切,做到心外無物,那麼就能真正體察到精神的自由,也就可以獲得自由的境界了。

平常心是可以練習的

老一輩人說得好:“所有人的加減乘除,最後的得分都是一樣的。”其實,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組成完整人生必不可少的內容,有大起就會有大落,太平順就難免乏味。

所以,要以平常心做事,以平常心待人,心平氣和,不浮躁,生活才會充實而美好。

一對老夫婦開始談戀愛的時間是1967年元月,那時候,糧店裏的米與副食店裏的肉、豆腐和百貨店裏的肥皂、布匹,以及煤鋪裏的煤等生活物資均要憑票供應,普通人家的生活清苦至極。男方的家在城郊的小菜園裏,用現在的話來說,那裏是當地的蔬菜基地。

女孩第一次“訪地方”(當地將女方到男方家裏去了解情況稱為“訪地方”)時,男方留她和媒婆吃午飯。菜很簡單,隻有兩道:幾個荷包蛋外加一碗蘿卜絲。其中,雞蛋是向鄰居借的,蘿卜則是自己種的。

在回家的路上,媒婆說男方既窮又小氣,勸漂亮的女孩不要嫁過來。女孩卻說男方煮的蘿卜絲很好吃,說明他很能幹。

過了一段時間,當女孩一個人來找男孩時,男孩剛好捉了一些鯽魚。招待女孩的菜仍然是兩道:除了油煎鯽魚外,還有一碗紅燒蘿卜。吃飯時,女孩稱讚男孩的蘿卜做得很有特色,並說自己很喜歡吃蘿卜。男孩說:“是嗎?你下次來我請你吃另一種口味的蘿卜。”

在後來的交往中,女孩嚐盡了男孩所做的不同口味的蘿卜:清炒蘿卜、清燉蘿卜、白燜蘿卜、糖醋蘿卜、麻辣蘿卜、蘿卜幹和酸蘿卜等。再後來,女孩就成了這些蘿卜的俘虜,嫁給了男孩,並一起走到現在。有人問老太太:“當時為何不嫁給那些有條件煮肉、燉鴿、殺雞的男孩,卻嫁給那個隻會烹飪蘿卜的男孩?”老太太說:“當時我認為,一個男人在那種清貧的日子裏竟能夠把一種普通的蘿卜烹飪出甜酸苦辣鹹等幾種不同的口味而令我大飽口福、彌久難忘,那麼他同樣能夠將清貧的日子調理得色彩斑斕。談婚論嫁,既要注重眼前,更要注重將來。這不,如今我和他結婚已三十多年了,你看我們吵了幾次架?更不像某些同齡人那樣動不動就鬧離婚。日子雖然過得平淡了一點,但平淡中更能見真情啊!”

常言道:家稱良田萬頃也是日食三餐,家有廣廈萬間,也隻能夜宿一床。水滿則溢,月盈則虧,世人雖然也明白這其間的真意,但往往世事多煩擾,清新的心智因此蒙蔽,從容的步履由此蹣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我們可以不是聖人,可以不是偉人,也可以不是英雄和智者,但心靈要與他們等高。心如聖者,即使行不能企及,但已足夠令自己身處無上、無敵的境界,即使遇到令心靈再煩亂的事情,也能平和善待,做到度己度人。

1944年冬天,德國納粹終於被蘇軍打敗了,數以百萬計的德國兵成了俘虜。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每天都有一隊隊的德國戰俘麵容憔悴地走過。這時,所有的馬路都擠滿了人。蘇軍士兵和警察警戒在戰俘和圍觀者之間。圍觀者大部分是婦女,她們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戰爭的受害者,每一個人,都和德國人有著一筆血債。因此,當俘虜們出現時,她們那平時勤勞的雙手都攥成了拳頭,眼中充滿仇恨。士兵和警察們竭力地阻擋著她們,害怕她們控製不住自己的衝動。

這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一位滿臉皺紋的婦女,穿著一雙戰爭年代破舊的長筒靴。她走到一個警察身邊,希望警察能讓她接近俘虜。警察同意了這個老婦人的請求。她到了俘虜身邊,從懷裏掏出一個用印花方巾包裹的東西。裏麵是一塊黑麵包,她不好意思地把這塊黑麵包塞到了一個疲憊不堪的、眼神中透著絕望的俘虜的衣袋裏。然後她轉向身後那些充滿仇恨的同胞們,平和而慈祥地說:“當這些人手持武器出現在戰場上時,他們是敵人。可當被解除了武裝出現在街道上時,他們就是和我們一樣,都隻是有父母和子女的普通人。”老婦人說完這些,就靜靜地離開了。但空氣在那一瞬間似乎凝住了,不一會兒,很多婦女便擁向俘虜,把麵包、香煙等各種東西塞給他們。

這位老婦人所做的事雖然不屬心憂天下、情係蒼生的大事業,但她的做法也足以稱為聖賢。畢竟事關天下的大事並不多,倒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關係著個人幸福與社會和諧。由此我們也可以悟出一個道理,聖人並不是獨一無二、與生俱來的,他們也是凡人經過不斷努力修行而來,一個人雖不能成為孔孟一樣的聖人,但隻要擁有聖人的情懷做平常事,人人皆可稱聖。平常心,實不平常。事事平常,事事也不平常。

要想獲得良好的平常心態,有一個很好的方法,那就是讓心靈留下一片空白,將憂慮、憎惡、不安、罪惡的情緒徹底消除,然後,在心靈呈現空白的同時,立即注入積極、健康的想法。這樣,那些負麵的想法將無法對你造成影響。久而久之,那些注入腦中的新想法將在你的思想中生根,而且能擊退任何負麵的想法,屆時你的心靈將波瀾不驚,你將會永懷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