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事是生活的折射,平淡是生活的倒影
有人說,眼前的生活總是煩瑣、枯燥的,如同嚼蠟,枯燥無味;也有人說,眼前的生活總是詩意、美好的,如同攝影,精彩不斷。為什麼同是生活,論說不同?這是因為有些人著眼於令人愉悅的地方,能在瑣事之中獲得生活的愜意,而不懂欣賞生活的人,生活則永遠是混混沌沌的。
一輛汽車在賓夕法尼亞州瑞克托鎮本尼特家的老房子門前停下。駕車的男人下車就問:“喬治在嗎?”“舅舅在屋後車庫修車。”本尼特回答。舅舅喬治走出來,跟這位從195公裏外趕來的芝加哥來客握手,客人把一些草圖攤在引擎罩上。他們認真地討論,一直談到深夜,然後那人不停地向喬治道謝,開車走了。
似乎人人都要向喬治·麥唐納請教。喬治舅舅是一家之主。本尼特的生父在他出世前就離開了母親,哥哥理查以及本尼特和羅傑這對孿生兄弟都由母親撫養,喬治就一直舅代父職。
本尼特自小就常聽到別人說:“這件事我們去找喬治商量。”或者“看看喬治有什麼意見。”經濟大蕭條期間,他的舅舅上夜校,成了工程繪圖員。
本尼特的舅舅有一張和善的寬臉,笑容可掬。他對事物的內部構造有濃厚的興趣,也很能引起別人的興趣。他有時會指著一架機器,一件工具,或者紙夾之類最普通的東西說:“試想想發明這件東西要花多少心思。”他也會教人一些常識,而絕不令人覺得枯燥。
有一次,本尼特看到理查的教科書上有“文化”一詞。當晚舅舅下班回家,本尼特便迫不及待地問他:“文化是什麼?”舅舅大笑起來,領他們走進屋裏。一進屋,他就坐在舊安樂椅上,煞有介事地歎一口氣。“這就是文化,”他咯咯地笑著說,“我們可以坐在石塊或木頭上麵,不過坐椅子已有好幾千年曆史了。”本尼特看著那張椅子,有點莫名其妙。
舅舅解釋說,椅背的斜麵、扶手的高度、坐墊的軟硬程度、所用的布料和釘子,全都是數千年來人們為了“坐”這件人人都做的事,經過反複思考、試驗而決定下來的。“當你獲得了溫飽之後,還能對椅子想得這麼多時,這就是文化——因為這表示你有時間想到藝術和音樂,想到怎樣和人相處,甚至想到思想本身。”
本尼特的舅舅似乎能從最細微的事物得到快樂與滿足。比如,剛從菜圃摘下的番茄的味道;透過溪畔懸鈴木的晨曦,駕車上石南山喝泉水,等等。他欣賞別人擁有的東西,比如他自知永遠沒希望擁有的華貴大轎車,但隻是讚賞那些東西而已,並沒有絲毫妒忌之意。舅舅對別人的工作和興趣總是興致勃勃,因此朋友有什麼夢想、遇到什麼困難,都會講給他聽。
本尼特的舅舅那一代人,凡是本尼特認識的,都偶爾會說起在經濟大蕭條時期所受的煎熬。他的舅舅也有過同樣的遭遇,但從來不提。舅舅在煙霧籠罩的鋼鐵城北布勒道克長大,童年時外公就去世了,從此他挑起養家的責任,嚐盡了艱苦。他很少提起童年,提起的都是最快樂的事。直到本尼特被大學錄取,舅舅為他高興時,本尼特才發覺,舅舅其實很渴望自己當年也有這麼一個機會。可以說,舅舅從來沒有賺過很多錢,也從沒得過任何榮譽,但他是個真正快樂的人。
夏日周末的晚上,他和街坊在自家的廚房裏一麵聽收音機播出的田園民歌,一麵煮蠔湯。打烊時分,他坐在蒙萊雜貨店櫃台前,吃著乳酪和餅幹,跟蒙萊聊天。深夜,他坐在臥室的油燈旁讀《聖經》。
有一次,舅舅向人借了一具大望遠鏡,選了個無雲的夏夜,在後院架起來,和孩子們一起仰望火星、金星和一彎新月,聽著蟋蟀唧唧叫。黑暗中一道手電筒光向他們照射過來,原來是鄰居甘博正趕來參加他們的聚會。他們舉頭望著浩瀚的銀河,舅舅說:“本尼特,你知道嗎,這真合算,我們都有個永恒不朽的機會。”言語中充滿了樂觀。
本尼特剛畢業時,舅舅突然逝世。第二天,本尼特走進舅舅的臥室。他的辦公桌上放著他的袋表、羅盤、丁字尺和工程人員手冊,在一張折了角的書頁上、有用來做書簽的紙片,他在紙上寫了這樣的話:“……我無論在什麼境況下都可以滿足,這我已經學會了。”
就在這一刻,本尼特恍然大悟,舅舅的秘密——令他這麼快樂的秘密——就是一顆真誠的心。在生活的瑣事中也可以感到滿足,在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享受快樂,生活本是一連串的小事組成,幸福也並非是大起大落、大富大貴這類讓人心跳加快的突降之福。瑣事本是生活的折射,懂得從瑣事中享受生活的人,懂得從平淡之中安閑樂適的人,才是有好心態的人。這樣的人,連困難見了也要讓他三分。
吃虧有時是種福
“吃虧是福”,這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句充滿哲理的話。但是,在社會上肯吃虧,願意吃虧的人卻很少,反而“分毫必爭”的人比比皆是。“吃虧是福”從表麵上看是消極的哲學,但它實際上包括了大智若愚的智慧和以柔克剛的力量。肯吃虧的人一定心胸曠達,吃虧也能給我們帶來安穩與寧靜。肯吃虧的人能忍耐暫時的失敗,靜待時機,並且相信在萬物的體係中,在大自然動力和反動力的規律運行之上,沒有一個人能永遠占著便宜,也沒有一個人永遠做“傻子”。
大智者,常常是若愚的。而且,唯有其“若愚”,才顯其“大智”本色。以下是唐代的寒山與拾得兩個人的對話。
一日,寒山謂拾得:“今有人侮我、笑我、藐視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拾得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不要理他。且過幾年,你再看他。”
那個高傲不可一世的人的結局就可想而知了,而我們也一定可以想象得出拾得勝利的微笑——盡管這可能是一種超脫圓滑者的微笑,不過,它的確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些好處。
“撲滿”,就是我們常常說的用瓷或泥做的儲蓄盒。在小時候,我們常將父母給的一些零用錢放進去,當這個儲蓄盒滿的時候,我們就將這儲蓄盒打破,將其中的錢取出來。然而,當它是空的時候,它卻可以保全它的自身。
同樣的道理,福禍常常是並行不悖的,而且福盡則禍亦至,而禍退則福亦來。所以,我們就應該采取“愚”、“讓”、“怯”、“謙”這樣的態度來避禍趨福。
雖然“吃虧”在很多時候會給自己帶來物質上的損失,但是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卻往往是取決於他的心境如何。如果我們用外在的東西換來了心靈上的平和,那無疑是獲得了人生的幸福,這便是值得的。
如果一個人在什麼情況下都想著占便宜,便會心生貪念。而一個人一旦有了貪念,肯定會侵害別人的利益。於是便起紛爭,在四麵楚歌之下,怎麼會有不敗之理?那麼,麵對吃虧,我們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吃虧呢[這個問題不恰當,換一種說法]?
其一是要“安分”。“安分”使人從來不奢望那些根本就不可能得到的或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沒有妄想,也就不會有邪念。其二是“知足”。“知足”則會對一切都感到滿意,對所得到的一切,內心充滿感激之情。所以,表麵上看來“吃虧是福”以及“安分”、“知足”會予人以不思進取之嫌,但是,這些思想也是在教導人們能成為對自己有清醒認識的人。因為,一個非常明白的事實——不需要任何理論就可以證明的是,一切的禍患,不都是在於人的“不安分”與“不知足”,或者說是不肯吃虧上嗎?下麵這個寓言故事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秋天到了,獅王把動物們收獲的玉米平均分成若幹個小堆,讓它們每人一堆,自由選擇。
當“開始”二字剛從獅王口中說出時,眾動物便你推我擠地搶上前去,挑選自己中意的那堆。唯獨山羊站在原地不動,等眾人挑選完後,它才走到那一堆無人要的玉米前。
“你真傻,剛才為什麼不上去搶。看,你現在這一堆玉米又小又被蟲子咬過,沒人願意要。”一向與山羊交情極好的小鹿對山羊說。
“玉米小點沒關係,被蟲子咬過的地方我會扔掉的。”山羊笑著說。
過了幾天,獅王號召大家一起去拾柴火,準備冬天取暖用。傍晚時分,當獅王清點柴火時,發現除了山羊背來一捆又大又好外,其他動物每人隻揀來幾根枯樹枝,更有甚者,狐狸幹脆稱自己肚子疼,根本就沒來參加勞動。
“嗨,你怎麼這麼不開竅啊!”野豬對山羊說,“你費了好大勁,揀了一大捆柴火,可獅王並沒有因此而表揚你呀。我們呢,隻揀來那麼幾根,不也沒挨獅王的批評嗎?”
“可是,如果大家都揀那麼一點點,那冬天用什麼取暖?”山羊不無擔心地說。
“就是挨凍也是大家一起受,不是你一個人呀!”小象也在一旁說。
第一場大雪後,獅王又號召大家出門掃雪。可洞口除了山羊一個人在揮動掃帚之外,其他的動物要麼以眼睛怕雪光刺傷為由不出門,要麼說自己腰痛,根本下不了地……
當山羊掃到狼的洞口時,狼透過門縫對它說:“你這個大傻帽兒!你賣命地幹,獅王也不會把王位傳給你!”
“我不是為了王位而勞動的。”山羊說完,又默默地去掃虎洞口前的雪。
“你呀,就是老實巴交的,吃虧的永遠是你!”虎打開窗戶朝正彎著腰、吃力地掃雪的山羊說。
“可是我不覺得一個人出來掃雪就是吃虧啊!相反,我感覺到很快樂!”山羊說完,又繼續朝前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