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 一勤天下無難事
第一章 當日事當日畢:贖清企業管理的原罪
今天還有工作沒完成,做完才能休息。
我有晚上在辦公室加班的習慣,因為白天應酬太多,有個員工也跟我一樣,晚上經常出現在公司辦公室裏。我就跟他說:不要太晚,注意休息。他說:今天還有工作沒完成,做完就休息。有一天晚上,我發現他走了,可過了一會兒又回來了,我過去問他,他說在路上突然想起電腦係統的一個數據弄錯了,所以馬上回來,改了再回家。他的這種敬業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後來公司成立一家新部門,我讓他做了部門經理。因為工作交給他,不會耽誤在他手裏,我放心。他現在已經是公司的副總。
——摘自《李嘉誠自傳》
背景分析
在《南方周末》裏有關於李嘉誠的一段采訪提到:李嘉誠的辦公室陳設非常簡單,桌麵上幹淨得一張紙都沒有,因為多年來他堅持“今日事今日畢”。
在另一篇報道中,記者問到李嘉誠的退休計劃時,他這樣說道:“我已做好退休準備,但現在還沒有這個計劃。我每天都樂於為股東或基金會付出時間和精力,數十年如一日,我可能是公司請病假最少的人之一。”
這就是李嘉誠,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不拖延的人,同時在他管理的世界裏,他又是孤獨的。因為他對不拖延的堅持,也讓很多人在感佩他能力和魅力的同時,對他產生了距離感,盡管他是一個儒雅和藹的人。但是,對於一個管理者來說,適當的孤獨能夠幫自己立業。
李嘉誠的世界裏沒有拖延,在他看來,每一個向往未來的人都要做到“今日事,今日畢”。不論是誰,管理者也好,員工也罷,隻要有了拖延這樣的惡習,那麼他的進取心就一定會逐漸減少,最終喪失。每個人在快要取得成績的時候,往往因為一個懶惰的念頭而放棄了一秒鍾,而這一秒鍾就是最大的錯過。
拖延容易產生小的錯誤,而在時間的累積上,錯誤會由小變大,由簡單變複雜,最後這小的問題就很難再去解決。在企業經營上麵,一個管理者是沒有能力去承擔拖延帶來的損失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現在開始,今日事,今日畢。
李嘉誠在管理企業的時候,最注重的就是時效性,凡是能及時完成的工作他必然很快就付出努力。對於他來說,拖延浪費的不僅僅是時間,還有財富和榮譽。
1981年,置地成功地將曾為香港十大英資上市公司之一的港燈集團收購名下,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當時的港燈擁有壟斷權,收入穩定,加之香港政府鼓勵用電的收費製度,港燈的供電量將會大幅增長,贏利肯定會增加。因此,李嘉誠選中了港燈。他在了解到市場的相關信息之後,一刻也沒有拖延,第一時間著手準備,即便大佬怡和置地的卷土重來為收購港燈帶來了陰影——高價收購,他也沒有想過用“拖延”來觀望。李嘉誠非常清楚收購港燈大有可為,一直在努力采集信息,對於他來說,也許現在他沒有條件去經營這一項目,但這並不是他需要拖延下去的理由。努力行動就是管理者最智慧的戰拖之術。
雖然港燈後來被置地收購,但是李嘉誠不拖延的準備後來也派上了大用場。置地雖以銳不可當之勢,以高出市價31%的條件,收購了港燈,但由於在香港急速擴張,其現金儲備也消耗殆盡,大筆貸款開始讓置地不堪重負。此時形勢陡變,移民卷走資金,彙率大跌,加上歐美日本經濟衰退,中國香港地產受到嚴重影響。置地所欠銀團的貸款無法償還,陷入空前危機,萬不得已中,質地做出了決策——出售港燈減債。
這時候,李嘉誠前期的積極準備就極為有用了,由於李嘉誠發揮了不拖延的行動藝術,前期積累了大量的資金,又能吃透形勢,因而輕而易舉便在16個小時內,與置地完成接洽並快速拍板。不但節省了時間,而且比之前收購價還低出了很多,真可謂大獲全勝。
不單如此,李嘉誠捐5000萬助西部病童時“3分鍾內即拍板決定”也無疑顯示出了他不拖延的行事作風。
李嘉誠向企業管理者很好地證明了不拖延的重要作用,對於任何一個管理者來說,不拖延是保證其執行力的前提。身為企業管理者,若在工作執行和員工分工安排上麵形成拖遝的習慣,這無異於是在貶低自己的職業價值。也許在短時期內,這樣的“拖遝”會讓管理者輕鬆無憂,但是這就如同“溫水煮青蛙”。當有一天,管理者在拖延之中弱化了職業能力,從而大大降低了執行力,那麼最後迎接他的就隻有老板瀟灑地“炒魷魚”或者是自己企業安然地“倒閉”。
拖延,對於管理者來說就是職業效能的“竊賊”,管理者要做的是:今日事今日畢,讓每一個小目標都及時完成,讓拖延的壞習慣見鬼去吧!
拓展透析
戰拖之術,關鍵是自律。不論管理者所在的企業和位置有多麼強悍,不懂得自律,那麼拖延就一定能找準機會在其身上施放“魔咒”,然後管理者就會變成溫水裏的青蛙,管理能力越來越差,職業素養越來越沒差,甚至連基本的工作都做不好了。
然而,在自律這條道路上,管理者通常都是孤獨的。管理者其實在企業裏已經有很高的一個地位,他們有時候為了管理的高效不得不嚴格要求自己,這必然會讓周圍的下屬對自己產生一些誤會,諸如太苛求別人、有精神潔癖,等等。可以說,管理者在企業生存中如果常常有孤獨的感覺,這就說明他的確是在強調下屬的執行力,而且他們的確是在踐行一種“強迫”。
凱特林曾經說過:“有人做事喜歡瞻前顧後,總是希望等到萬事俱備的情況下才去行動。這是不現實的!因為等到條件成熟,可能會錯失良機,況且在懶惰者的眼裏,可能永遠沒有條件成熟的時候。凡事馬上行動起來才是正確的做法。”
王石喜歡運動,包括爬山。王石從四十七八歲開始爬山,用了大約5年時間完成了“7+2”(七大高峰和南極點、北極點),能創造這樣一個不俗的紀錄,他靠的就是嚴格的自我管理。這份自律正是來自管理的不拖延。王石跟別人的行動很不一樣,最大的區別就是他能管得住自己。每次爬山前他都非常認真地做準備工作,比如塗防曬油,要求兩層,他一定會塗兩層,而且塗得特別厚。
所謂管理自己其實就是自律,是人的一種重要的品質,同時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很多企業的領導者管理做得很好,但在自律上不太注重,很多都是放縱自己,放縱自己的欲望,結果戰略上多樣化、組織係統等都受到影響,甚至因此失敗。
柳傳誌也是一樣,在十三四個企業界朋友組成了一個小團體中,十幾年來,每年“五一”,這些老男人都會找個地方玩一周。那次他們一起在新西蘭南島度假,頭一天老柳在車上宣布:“大家都別遲到,如果有人遲到我就翻臉,一天不理你。”結果第二天有一個人遲到,他馬上就翻臉,說:“我今天不理你,你別和我說話。”大家全傻了,他當真一天不和遲到那人說話。那天以後,再也沒人遲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