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深入實際搞好調查,加強理論研究,積極參與工資體製改革。工會要圍繞不同時期工資分配的不同側重點,圍繞著工資工作的熱點和難點,圍繞著職工普遍關心的焦點開展調查,以科學的態度,實事求是地提出意見,給政府當好參謀。要善於總結經驗和問題,進行重點理論的研討和分析,提出有長遠指導意義和切實可行的具體意見,來幫助政府的工資分配方麵的改革;
(4)發現和培養典型,總結交流先進經驗,指導基層開展工作。工會組織要經常深入基層,發現和培養典型,幫助基層總結經驗,指導基層開展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召開經驗交流會,或以現場會、座談會的形式,將先進經驗傳播和推廣開來,以點帶麵,推動工資工作的迅速開展;
(5)搞好培訓工作,提高工會工資幹部的業務素質。工資工作是一項理論性、政策性和業務性極強的工作。工會於部不僅要明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還要明確幹什麼和怎麼幹。工會幹部的業務素質高低直接製約著工資工作開展的水平,因此,要通過培訓,提高廣大工會工資幹部的業務素質,提高他們的參與工資改革的能力,形成一支隊伍,組建各級工會的工資工作信息網絡,在維護職工合法經濟利益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基層工會職工工資工作的重點
企業和社會經濟領域中關於工資分配改革的不斷深
入,職工的工資收人總量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各種工資分配中的矛盾和問題也日漸突出,諸如:分配不公,企業之間和行業、地區之間差距過大,扣欠拖減停發工資的現象經常發生等,已造成了社會的負麵影響,針對上述問題,當前工會工資工作的重點應抓好以下方麵:積極參與製定與《勞動法》
相配套的《工資法》、《最低工資保障條例》,推動建立和完善企業最低工資保障製度和解決欠薪保障製度。協助政府有關部門為困難企業和職工解決好停發、減發和拖欠工資問題,保障這些職工的基本生活。
推動政府有關部門加強工資分配的宏觀調控力度,完善調控措施,健全調控體係,理順管理體製和行業分配關係,加大地方工資指導線的試行力度,建立的企業工資總量調控機製。
探索建立企業工資收入增長的製約機製和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工資決定方式。在不同類型的企業中,逐步建立由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行政(或資方)通過集體談判決定企業工資分配的新機製。同時還要建立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企業內部分配的製衡機製。積極參與企業經營者年薪製的試點和推廣,使得工資分配做到公平合理。
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對國民收入分配中的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關係,以及社會各階層、各產業的分配關係要深入了解,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和鄧小平理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協助政府逐步解決分配不公的問題,並且逐步提高工會幹部自身理論水平低的狀況。
基層工會職工的崗位工資
按工人在生產中的崗位來確定工資的一種
工資形式。崗位工資是根據各個工作崗位的技術複雜程度。
勞動繁重程度和責任大小來規定工資標準的。工人隻有達到各個崗位的工作要求,才能頂崗勞動,並按崗位工作標準領取工資。它主要適用於專業程度比較高、分工細、工種技術比較單一、工作物和工作等級比較固定的產業、企業或工種。
目前,我國主要在紡織、絲綢等企業實行這種工資製度。
基層工會職工的結構工資
把工資分解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發揮各自的作用。因此,亦稱“分解工資”。一般地將全部工資分解為基礎工資、崗位(職務)工資。
工齡工資(或工齡津貼)、獎勵工資4個部分。基礎工資保障職工的基本生活需要;工齡津貼是對累積勞動的報酬;崗位(職務)工資,根據職工的工作繁簡、業務技術高低、責任大小、職務高低等因素確定;獎勵工資是超額勞動的報酬。崗位(職務)工資和獎勵工資根據單位經濟效益和本人工作(勞動)實績浮動。
基層工會職工的計時工資
計時工資形式是按照國家的工資標準和勞
動者的工作時間支付工資。由於計算工資的時間單位不同,一般可分為小時工資製、日工資製、月工資製,在企業中一般采用三者結合的方法來計算計時工資。當職工出勤時,按月工資標準和小時工資標準扣發和加發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