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打好綠色低碳發展“組合拳”(1 / 1)

打好綠色低碳發展“組合拳”

半月譚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主要發達國家在過去兩百多年來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導致氣溫不斷升高,極端氣候頻繁發生,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受到嚴峻挑戰。向綠色低碳發展轉型迫在眉睫。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麵臨著發展經濟,實現工業化、城鎮化,不斷提高13億人民生活水平的艱巨任務。盡管近年來在推進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調整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結構等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由於發展方式粗放,產業結構以及快速城鎮化等原因,我國遏製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任務依然十分繁重。

因此,在沒有現成模式可以照搬的情況下,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低碳和綠色的生產體係、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是我國當前麵臨的緊迫而又重大的任務。

作為全國“十二五”節能減碳約束性指標最高的省份,廣東2013年初步預計全省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4.53%,“十二五”前三年累計下降14.7%,超額完成進度目標。廣東綠色低碳發展取得超預期成果,得益於政府係列措施和市場化機製的“組合拳”作用。

2012年9月,廣東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啟動。經過一年多的運行,激發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生動力。廣東碳排放權交易體係設計旨在通過體製機製創新,在完成節能減碳約束性指標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它一是堅持相對減排,合理設定碳排放總量減排目標,預留增量配額;二是以節能減碳任務繁重的行業為重點,首批將電力、水泥、石化、鋼鐵行業的重點企業納入管理;三是逐步確立碳排放權配額的稀缺性地位,配額實行部分免費和部分有償發放;四是允許其他組織和個人參與交易,探索碳排放權交易的金融服務功能。

近年來,廣東從實際出發,實施了一係列調結構、促轉型、強創新的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發展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高端生產服務業支撐。廣東省以“三個一百”工程(100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100個重大項目和100個骨幹企業)為重點,大力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載體建設。如建設中新(廣州)知識城、廣東金融高新技術服務區等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把行業龍頭項目及央企、知名民企和世界500強招商中落實的項目列入現代服務業百強項目等。

目前,廣東產業結構適度重型化和高科技趨勢明顯,現代服務業、先進製造業和高技術產業等發展加快。如佛山一汽大眾30萬輛轎車項目、長安標致雪鐵龍20萬輛整車項目建成投產;南車CRH6型城際動車組正式下線;湛江鋼鐵基地、中科廣東煉化一體化、中委合資煉油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建設正在推進;深圳下一代互聯網、惠州雲計算智能終端等2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獲批為全國首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等。

抓好產業轉型升級,就等於扭住了綠色低碳發展的“牛鼻子”。2013年,廣東服務業占比超過第二產業,資源配置更加優化,落後生產力進一步淘汰。全年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1.2%,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57.8%;先進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48%和24%。

綠色低碳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廣東省積極搭建各類創新平台,建立技術支撐體係。2011~2012年,省財政投入10億元,重點支持14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攻關項目。在此基礎上,2013年核心技術攻關有望獲得發明專利500件,實現新增產值1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