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石化:信息化打通產業鏈(1 / 2)

中國石化:信息化打通產業鏈

兩化融合

作者:張越

中國最大的成品油和石化產品供應商——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石化”),經過10多年的快速發展,已成為上中下遊一體化的國際化能源化工公司。

對於這個世界第二大煉油生產商,世界第四大乙烯生產商來說,如今,信息化在其勘探開發、裝置運行、資源配置、資金管理、物資采購、市場營銷等方麵應用所產生的綜合效益每年超過100億元,已遠遠超過當年的信息化投入。通過信息化支撐企業體製改革、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等所產生的管理效益、社會效益更加突出。

研發、設計全麵應用

在不同發展時期,中國石化分別製定了與公司發展戰略相匹配的信息化發展戰略,在上中下遊各板塊、生產經營管理決策各層麵全麵實施信息化建設。信息化如今已貫通集團公司上中下遊整個產業鏈、覆蓋了各個業務領域,成為其生產運營和經營管理的“中樞神經係統”,在提升公司經營管理水平、支撐集團體製機製改革、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油氣勘探開發研究方麵,中國石化擁有較強的信息技術能力,開發配置了地震資料處理、綜合解釋、儲層描述、油藏數值模擬、地質建模等軟件,擁有地震資料處理計算機集群CPU節點數6755個,浮點運算能力接近1千萬億次/秒,配套了集群並行計算係統,實現了百萬節點級油藏數值模擬的工業化應用,2012年新增石油、天然氣探明儲量突破8億噸油當量。僅地震資料處理解釋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就增強了科研人員的勘探開發研究能力,為探明和成功開發國內規模最大、豐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裝海相氣田-普光氣田和埋藏最深大型海相氣田-元壩氣田提供了強有力技術支撐。

通過將信息技術應用於煉油流程優化、煉油過程模擬和過程控製、汽油在線調合、分子模擬、介觀模擬等多個技術研發領域,中國石化的汽油管道調合工藝成套技術、催化裂化在線工藝計算技術等已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其建成的模擬計算平台,在材料模擬、流場模擬、流程模擬等方麵發揮了很好的效果,大量成果已應用於煉油化工企業的流程優化、質量升級、生產加工工藝改進等方麵。

在工程設計方麵,中國石化的信息化能力已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同行先進水平,CAD係統的配備和發展較為完善,二維設計應用普及率達到100%,三維設計已在90%的工程項目和100%的大型工程項目中應用。近幾年已向多專業協同和智能化發展,其中設計集成係統的發展應用尤為突出,智能PID係統和儀表集成設計係統(SPI)等各專業係統的開發應用逐步普及,工藝設計集成係統(COMOS)、工程設計集成係統(SPF)已開發應用,工程設計標準化及數字工廠的建設工作全麵啟動,新一代智能工廠設計係統(SP3D)正在推廣。據統計,中國石化利用鑽井工程設計係統完成了超過1.6萬口井的設計,單井設計工期縮短60%以上,新井設計實現網上審批,效率提高了4倍;三維設計等技術在工程設計、工藝設計中廣泛應用,成功地為鎮海煉油、天津乙烯等特大型石油石化工程完成了數字化工廠設計,縮短了建設周期,節約了巨額投資,使中國石化具備了自主設計建設千萬噸級煉油、百萬噸乙烯的能力。

貫通上中下遊生產營運全過程

作為上中下遊一體化的國際化能源化工公司,中國石化在總部建成了生產營運指揮係統,使公司生產營運協同指揮能力和執行力得到加強。橫向覆蓋整體產業鏈,縱向貫穿總部綜合指揮、專業管理和企業生產執行的生產營運指揮體係,為總部生產營運分析預測、運行優化、實時監控、調度指揮、應急處理、績效評價等提供了有效支撐,實現了總部和企業生產運行主要環節的動態跟蹤、協調指揮,在做大總量、優化結構、調節庫存等方麵取得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