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吉卜林《在城牆上》的人物身份構建及語言闡釋(3 / 3)

如同莫格裏一樣,雖然不承認自己人的身份,但在潛意識裏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血液裏流著的就是人類的血液,最終還要回歸人類。吉卜林盡管喜愛印度,但畢竟是個英國人,戰後必須回到英國人當中,因為在他看來,所有事物都要回歸本類。然而吉卜林的族群並沒有認同他的回歸。米什拉指出,矛盾重重不隻是某部小說的結構特征,吉卜林的思維特征也是如此。吉卜林具有東方主義傾向,一種白人至上的優越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展現。然而在西方讀者看來,他擁有東方人的優越感。他的一生都在懷念印度,對印度充滿鄉愁般的感情。這使得他能夠將印度土語、諺語和寓言進行充分地使用,能夠細致入微地講述印度平凡而獨特的市井生活。他堅信印度應當接受優等文明,接受英國的統治;同時對英國人的蒙昧,他又感到十分不滿,對英國人不能理解使命是幫助其他國家和地區建立法則和秩序而感到痛心。吉卜林所提倡的責任是對落後國家的援助,而不是侵略。在作品中,他對進步的文明進行了讚頌,而對於那些落後的文明則有一種憐惜和援救的責任感。所以,在有關爭論中指出,吉卜林的帝國主義是不同於現實中的帝國主義的。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他的人文主義精神、對印度的熱愛以及對現實世界中的帝國主義的不滿。所以,對基督教在印度的傳教活動他給予了嚴厲的斥責,指出他們的目的是想將印度西化,將印度人種徹底改造。

四、結語

《在城牆上》向我們描述了真實的印度社會,將英國殖民者在印度的生活狀況以及與印度人的矛盾真實地展現出來,將英國大眾所認可的殖民主義神話從內部徹底顛覆了。從這個層麵上而言,吉卜林早期的反映印度社會的小說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具有深入研究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英]魯德亞德·吉卜林.吉卜林短篇小說選[M].文美惠,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2][美]亨利·托馬斯,黛娜·莉·托馬斯.英美著名詩人傳[M].朱炯強,徐人望,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

[3]吉卜林與後殖民的帝國重述[J].外國文學評論,2002(02) .

[作者簡介]

朱俊霞(1978—),女,江蘇無錫人,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南京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