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者威廉》的審美解讀
專題吉卜林論
作者:耿娟
後人對於吉卜林文學創作的認識存在著較大的爭議,甚至跨越了20世紀的百年歲月。作為一名出身於印度並長期在印度生活、工作的英國人,吉卜林的人生軌跡不可避免地沾染了殖民主義色彩,很多人也正是從殖民主義思想的角度審視吉卜林的創作。一方麵,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使得吉卜林無法被英國文學史徹底遺忘,在各種類型的英國文學史中會不可避免地提及吉卜林的文學創作;另一方麵,他偏離主流的創作內容、過分鮮明的政治立場以及他為殖民主義“粉飾”的價值傾向使得吉卜林陷入到得到認可又不打入另冊的尷尬境遇中。
一、帝國意識與吉卜林
作為一名高產的作家,吉卜林的文學創作涉及諸多領域。在為讀者留下大量文學作品的同時,也為後人解讀英國作家的帝國意識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在認真閱讀吉卜林的文學創作之前,筆者認為首先需要厘清的問題是吉卜林的文學創作與英國社會政治生活之間的聯係。一方麵,吉卜林在自己的小說中詳盡地描寫了自己生活的印度次大陸,將他所看到的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英國人、印度人、印度文化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描寫。同時,他又沒有將自己定位為高高在上的殖民者,對於駐紮在印度的英國士兵表現出了莫大的關懷和愛心。對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英國文壇而言,吉卜林的出現無疑為沉悶、略顯自以為是的英國文壇送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
另一方麵,讀者在閱讀吉卜林的很多作品時會感受到濃厚的政治色彩,這使得我們認識到缺乏從政治的角度去認識吉卜林的文學創作。作為一名將自己的政治立場和價值準則完整地表現在作品中的作家,吉卜林從來不掩飾自己積極認可英國殖民的客觀現實。但這並不意味著作為一名作家的吉卜林等同於政治的鼓吹手,他對於英國的殖民統治帶有濃厚的帝國意識。
以上兩點結合在一起就成為了吉卜林文學創作中十分重要的“帝國意識”。所謂的“帝國意識”是與吉卜林本人跨越19、20世紀的人生經曆息息相關的。在吉卜林早年的創作中,印度作為文學文本中重要的審美意象之一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當他將關注的視角轉向英國的曆史時,“把英國的過去、現代以及與古羅馬帝國的隱性比照放置於文本中,穿越時空的各種元素交織在一起,這種心態和努力在他個人的創作及當時眾多的其他作家中極具代表性的。”[1]347簡單地將英國的殖民統治與“帝國意識”聯係起來並不恰當,當有形的帝國已經逐漸遠去,他們留給殖民地人民的不僅包括經濟架構,更為重要的是先進理念的植入。在曆史的陣痛中沒有英國的殖民,世人看見的印度將是另一幅景象。
在小說《征服者威廉》中,吉卜林描寫了以斯科特為代表的一類人。他憑借著自己的默默付出去拯救遭受災難的人們,他不僅體恤下屬,而且能夠從事一些傳統觀念中男性不應從事的工作。這是一個真正為殖民地地區人民奉獻的人物形象,當他最終贏得所有人的肯定和尊重時,作者心目中最為理想的“英雄”誕生了。當斯科特的正麵形象得到了肯定的同時,讀者更應注意到最終的“征服者”是威廉。這是一位在小說中發揮巨大作用的女性,不同於吉卜林對於女性人物形象的常規設定,這是一個全新的女性——她承受著印度傳統文化和殖民者的多重壓迫,但最終往往能夠找尋到自己的歸宿並以回歸家庭的方式完成靈魂的淨化。將殖民地女性作為小說的女主人公充分展現了吉卜林複雜的形態:他既渴望在異域文明中找尋到完美的女性,又渴望敢愛敢恨的女性服從“宗主國”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