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讀者不難理解為何吉卜林將小說的女主人公設定為“征服者”,不是威廉征服了斯科特,而是完美、高尚的斯科特征服了威廉。作者頭腦深處的“帝國意識”在此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使我們認識到解讀小說《征服者威廉》不能采用傳統的“審美解讀”模式。
二、完美的“征服者”
作為一名籠罩在愛情麵紗之下的作品,《征服者威廉》最為重要的角色無疑是小說的女主人公。細心的讀者很容易就會發現作者將大量的篇幅用於描寫小說的男主人公斯科特上。造成這一創作模式的因素有很多,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作者身處的時代仍舊是傳統文化占據話語強勢地位,對於女性展現自我意識以及表達個人意願的行為往往不能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為了有效地避免自己的作品遭受“道德捍衛者”的攻擊,吉卜林在寫作中采取一定的規避策略是可以理解的。
小說的女主人公威廉是“一個進入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女子,為帝國建設者們掃除一切前進道路上的障礙,為他們擂鼓助威,充當得力助手。他們為了印度同心協力,充滿了昂揚的鬥誌,也圓滿地完成了自己的職責”[1]37。小說以一場發生在印度南部省份的饑荒作為背景,不同於將苦難作為敘事主線的同類小說,《征服者威廉》所描繪的人物是快樂地生活在印度這片土地之上的。一方麵,讀者能夠感受到斯科特和威廉等人為了心中美好、幸福的印度而不懈努力,他們的行為表現出極為鮮明的目的性。因此,在他們奮鬥的過程中即便是遭遇了短暫的挫折和打擊,也能夠以較快的速度恢複狀態,不僅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困惑、猶豫,反而展現出強烈的滿足感;另一方麵,威廉所展現的價值觀是英國文化中肯定男性地位的傳統觀念在發揮作用,是對於女性的否定和抹殺。小說的標題是“征服者威廉”,所描述的正是威廉對於斯科特的征服,作者甚至將其與英國曆史上著名的“威廉公爵”聯係在了一起。從中不難看出,在吉卜林的心中,征服男人是一件值得誇耀的事情,更是展現男性魅力的直接推動力量。
作為一名被吉卜林給予了很多溢美之詞的表現對象,威廉的完美不是以展現自我的個性和鋒芒作為主要方式的,而是將自己掩蓋,進入到男性的身後。當威廉在工作中尋覓屬於自己的愛情時,肯定個人奮鬥和重視自我價值的社會氛圍發揮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威廉和斯科特的愛情是在快樂、寬鬆的氛圍中逐漸培養、發展起來的,當他們將自己的才能逐漸展現出來的時候,收獲的就是屬於自己的快樂、幸福。吉卜林將“征服者”的形象塑造得愈發完美,絕不僅僅是為了凸顯對愛情的歌頌,更是對於帝國的肯定。
當牧羊人們夜間看護他們的羊群,
所有人都坐在地上,
上帝派來的天使下來,
光輝照耀萬丈。
“不要怕,”他說(因為巨大恐懼攥捏著他們不安的心靈),
我帶給你們和所有人類
幸福快樂的消息。
在小說的結尾,吉卜林描繪了一段近似宗教的神秘場景,二人的結合仿佛是神秘、高尚的宗教活動一般。這一切在與之前的景象形成巨大反差的同時,更加凸顯出小說塑造的完美“征服者”。威廉認同男性社會和男性話語的行為不僅為她創造了美好的婚姻,還為她帶來了美好的生活,甚至是得到神的禱祝。至此,征服者的形象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最終成為近乎完美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