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頓並不主張盲目地向前推進,他認為,進攻的目的不僅僅是攻城奪地,更重要的是尋找一切機會摧毀敵人的有生力量,這樣不僅可以為戰役和整個戰爭的勝利奠定堅實的基礎,而且還能更有效地保護自己。為了牢牢控製戰爭主動權,巴頓認為必須正確地選擇進攻的時間和地點,以達到集中兵力殲滅敵軍主力之目的。在這方麵,巴頓做得極為出色。他常常能把分散得很遠的部隊,迅速地集中在出敵不意的地點上,選擇最有利的時機發動突然進攻。
反對側翼安全論。隨著巴頓部隊快速推進,把一些未能攻占的城鎮甩在身後,致使其側翼經常暴露在敵人麵前,因此,許多將領提出要保護側翼的安全。巴頓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隻有不停頓地前進才能盡快獲取戰爭的勝利,如果拘泥於側翼安全和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滯緩進攻速度,受益者隻能是敵人。他主張,不要過分考慮側翼安全問題,隻要快速推進,達到盟軍的戰略性目的,就能牢牢控製戰爭主動權,側翼問題便可迎刃而解,那些孤立的敵人城鎮即便不被困死,也會自動放棄或投降。當然,巴頓對於側翼安全並非視而不見,他希望通過地空協作來解決這一問題。因此在戰鬥進行期間,巴頓經常與空軍戰術部隊保持密切聯係,由他們去發現並及時解除側翼形成的嚴重威脅。
注重進攻的速度。巴頓始終認為,行進的速度是檢驗一支軍隊戰鬥力的重要標準,同時也是製勝的基本要素,因此他一向主張:“部隊必須具備快速運動的能力。”巴頓認為,高速度運動至少具有兩個功效:其一,達成攻擊中的突然性,從而牢牢把握住戰機。為了獲得這種效果,巴頓對部隊行進的速度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並給予嚴厲監督,有時甚至不允許部隊放慢速度或停止前進。其二,可以縮短進攻時間,減少傷亡。巴頓雖然特別強調進攻的速度,但他反對草率從事。他要求在進攻之前一定要做好偵察工作,製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但他堅決反對優柔寡斷。
強調充分發揮火力優勢。巴頓始終堅信“火力是戰鬥之本”的軍事理論,主張戰鬥決定於炮火,而不是白刃戰。巴頓認為,冷兵器時代結束之後,勝利的天平就愈來愈傾向於火力強大的一方,這一趨勢是不可逆轉的。他還認為,彈藥耗盡了還可以再生產,而失去了生命的人卻不能再生,因此“浪費槍彈要比浪費生命好得多”。在每次進攻中,巴頓總是命令部隊充分發揮火力的優勢,不要吝惜炮彈和子彈。巴頓是運用和調度火力的大師,在二戰期間,很少有人能在這方麵與他相媲美。他認為,運用火力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主要作用除了殺傷敵人之外,還表現在:壓製敵方的火力和進攻速度;威懾敵人,鼓舞士氣;在戰術上牽製敵軍;炮火支援;掩護進攻及保障進攻速度;火力偵察等等。
重視後勤保障工作。現代戰爭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裝甲部隊等現代兵種投入戰鬥更加重了物資供應部門的負擔。巴頓充分理解後勤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對有關部門提出了極其嚴格的要求:後勤部門必須通過周密調查做好計劃,事先準備好各種軍需物資,並按時送達目的地。對於那些忽視後勤保障工作的指揮官,巴頓給予嚴厲的批評和督促,並通過各種方式鼓舞後勤部隊的士氣,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在巴頓強有力的領導下,第3集團軍後勤處成了盟軍中效率最高的後勤部門。每次戰役之前,他們總是千方百計收集各種物資,盡量多地儲存油料,其數量總是要比其他部隊多出一半以上。隨著戰爭向歐洲腹地發展,供應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在巴頓的建議下,盟軍采取了“紅球快車行動”,搶運各種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