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二八法則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它就像人的影子,潛伏在生活的每個角落。
二、效率提升的關鍵
80/20法則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就是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主要目的上,這是提高一個人工作和生活效率的關鍵。80/20法則對工作的一個重要啟示便是:避免將時間花在瑣碎的多數問題上,因為就算你花了80%的時間,你也隻能取得20%的成效。你應該將時間花在重要的少數問題上,因為解決這些重要的少數問題,你隻需花20%的時間,即可取得80%的成效。
某部門主管因患心髒病,遵照醫生囑咐每天隻上班三四個小時。他很驚奇地發現,這三四個小時所做的事在質和量方麵與以往每天花費八九個鍾頭所做的事幾乎沒有兩樣。他所能提供的惟一解釋便是:他的工作時間既然被迫縮短,他隻好將它花在最重要的工作上。這或許是他得以維護工作效能與提高工作效率的主要原因。
理查德?科克在牛津大學讀書時,學兄告訴他千萬不要上課,“要盡可能做得快,沒有必要把一本書從頭到尾全部讀完,除非你是為了享受讀書本身的樂趣。在你讀書時,應該領悟這本書的精髓,這比讀完整本書有價值得多。”這位學兄想表達的意思實際上是:一本書80%的價值,已經在20%的頁數中就已經闡明了,所以隻要看完整部書的20%就可以了。
理查德?科克很喜歡這種學習的方法,而且以後一直沿用它。牛津並沒有一個連續的評分係統,課程結束時的期末考試就足以裁定一個學生在學校的成績。他發現,如果分析了過去的考試試題,把所學到知識的20%,甚至更少的與課程有關的知識準備充分,就有把握回答好試卷中80%的題目。這就是為什麼專精於一小部分內容的學生,可以給主考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那些什麼都知道一點但沒有一門精通的學生卻不盡考官之意。這項心得讓他並沒有披星戴月終日辛苦地學習,但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理查德?科克到殼牌石油公司工作後,在可怕的煉油廠內服務。他很快就意識到,像他這種既年輕又沒有什麼經驗的人,最好的工作也許是谘詢業。所以,他去了費城,並且比較輕鬆地獲取了Wharton 工商管理的碩士學位,隨後加盟一家頂尖的美國谘詢公司。上班的第一天,他領到的薪水是殼牌石油公司的4倍。
就在這裏,理查德?科克發現了許多二八法則的實例。谘詢行業80%的成長,幾乎全部來自專業人員不到20%的公司。而80%的快速升職也隻有在小公司裏才有——有沒有才能根本不是主要的問題。
當他離開第一家谘詢公司,跳槽到第二家的時候,他驚奇地發現,新同事比以前公司的同事更有效率。
怎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新同事並沒有更賣力地工作,但他們在兩個主要方麵充分利用了二八法則。首先,他們明白,80%的利潤是由20%的客戶帶來的,這條規律對大部分公司來說都行之有效。而這樣一個規律意味著兩個重大信息:關注大客戶和長期客戶。大客戶所給的任務大,這表示你更有機會運用更年輕的谘詢人員;長期客戶的關係造就了依賴性,因為如果他們要換另外一家谘詢公司,就會增加成本,而且長期客戶通常不在意價錢問題。
對大部分的谘詢公司而言,爭取新客戶是重點工作。但在他的新公司裏,盡可能與現有的大客戶維持長久關係才是明智之舉。
不久後,理查德?科克確信,對於谘詢師和他們的客戶來說,努力和報酬之間也沒有什麼關係,即使有也是微不足道的。一個目的性強的人應該看重結果,而不是一味地努力;依照一些解釋真理的見解做事,而不是像頭老黃牛單純地低頭向前。相反,僅僅憑著腦子聰明和做事努力,不見得就能取得頂尖的成就。
三、把握“關鍵客戶”
一個做事有目的的人要善於把握工作中的“關鍵客戶”,這是提高工作進度的重要關鍵。成功的人隻要分析一下自己成功的因素就知道,二八法則在默默地協助自己走向成功。80%的成長,獲利和滿意,來自於20%的顧客。因此公司至少應知道這20%,才可以清楚地看見公司未來成長的前景。即你必須先知道這20%的“關鍵客戶”是誰,才談得上以他們為目標,永遠留住這些最重要的客人,給他們提供周到的服務。
當然,把那些尚且是“新客戶”發展為“老客戶”是重要的工作之一,但保住自己的老客戶是我們事業成敗的關鍵核心——因為你不可能做到把所有的客戶都作為工作的核心,所以你有必要專注於20%的最重要客戶,這樣做比照顧100%的客戶更容易,也更加奏效。
要想知道這20%的“關鍵客戶”,就要盡可能了解並掌握對方的情況。
如果你營銷的對象是個人,那麼你就要努力搜集到這位顧客的個人資料,主要有:
(1)客戶的姓名、稱謂。
(2)教育背景。
(3)生活水準。
(4)購買能力。
(5)有無決定權。
(6)周圍有哪些具有影響力的人。
(7)興趣、愛好。
(8)社交群體。
如果你的營銷對象是群體單位,比方說工廠、公司等,除了要搜集采購人員的個人資料外,還要特別注意搜集某些有關的重要資料:
(1)最高決策人是誰?
(2)最具影響力的人是誰?
(3)哪一個單位要使用?
(4)誰有最終決定權?
(5)哪一個部門負責采購?
準確掌握了這些信息,你就能清楚地區分與判定顧客的價值,從而避免撒大魚網,最後網到的都是沒有什麼重大價值的小魚。
你可以根據客戶對你營銷業績的重要性程度,將其分為:
(1)重要客戶,即在過去特別期間內,購買金額占比重最大的前1%的客戶。
(2)主要客戶,即在特定期間內,消費金額占比重最大的前5%的客戶。
(3)普通客戶,除了重要客戶與主要客戶外,購買金額占比重最大的前20%的客戶。
(4)小客戶,除了上述三種客戶外的其他客戶。
四、尋找生命中的貴人
如果你仔細研究一下一些政界名流、商界巨子的成功之路,你就會發現他們在人際交往之中都具有較強的“目的性”,換句話說,他們善於尋找對自己事業和生活有重要幫助的人。事實上,人在一生中能夠建立的人際關係數目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一樣的,雖然地理位置、文化和生活習慣有些不同。在我們的一生中,影響最大的往往是一小部分人,他們的比例約占人際關係總數的20%。但是,恰恰是這20%的人際關係,構成了我們80%的情感價值。
人類學家的研究表明,一個人的交際能力和資源一樣,也會出現流失或耗盡的情況。比如,每天和人打交道的業務員和頻繁搬家的人,他們的交際雖然廣泛,但大部分流於表麵。
因此,那些通曉80/20法則的人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會小心選擇朋友。
有人說:應該對生活中的人進行“名片整理”。這並非是讓我們將朋友劃分等級,而是根據不同的工作需要和重要程度來決定的,這樣就可以保證我們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高質量的生活中。
一般情況下,我們每個月都會交換一百餘張名片,其中可以歸為“A類”的約占20%,也就是說,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20%的朋友給我們帶來了80%的價值。
被稱為“紅頂商人”的清朝大商人胡雪岩就是一個交際上很有“目的性”的人。胡雪岩生前名滿天下,廣結人緣,但真正影響他的人物隻有兩個——杭州知府王有齡和湘軍名將左宗棠。王有齡助他站穩腳跟,左宗棠助他飛黃騰達。
胡雪岩和王有齡認識時,王有齡正處於落魄之中。當時,胡雪岩還是錢莊的夥計,他冒著危險將錢莊的500兩銀子挪出來,慨然贈予王有齡,在他打通做官的環節中出了一臂之力。王有齡得到胡雪岩相贈的500兩銀子後找到了昔日的同窗何桂清,在何桂清的幫助下,他順利當上了浙江海運局坐辦,專門管海上運糧的船隻,這個職位在清末算得上是肥差,從此王有齡鴻運大發,胡雪岩也有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隨後,靠著左宗棠的背後協助,胡雪岩的事業得以更上一層樓。他們相遇之時,左宗棠正忙於攻陷杭州城,當時軍隊急需糧草和軍餉,官兵吃不飽,沒有力氣作戰,又沒有錢發軍餉,因此更沒心思去打仗。胡雪岩沒有提出任何條件,出錢出力解決了這兩項難題,從此兩人結為生死之交。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能夠影響我們一生的貴人往往隻有幾個。當我們知道他們的重要性以後
,就應該在交往中更加注重這關鍵的20%的人物,這樣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
你可能會有這樣的體會,如果讓你說出朋友的名字,你可能會說出上百個,但是,如果我們進行一下評估,就會發現,每個朋友提供的價值有著天壤之別,通常有五六個人比其他人的重
要得多。因此,朋友不在於數量的多少,而在於真正的價值。你和每個重要朋友之間的真正關係是,他們能及時給你提供幫助,共同謀求利益,你們之間必須相互信任。
現在,你拿出紙筆,按照生活和工作,分別寫下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朋友的情況,然後看看誰更重要。測驗的結果也許會讓你感到驚訝,但是,你從此就能夠合理地調配人際交往,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花在最重要的人身上。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目的性強的人,就必須掌握20%的關鍵的人際關係,那麼,你也就掌握了80%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