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控製目的,全盤通贏2(2 / 3)

一天不行,用兩天;一年不行,花兩年。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終將成功。修正計劃還無法達到目標的根本原因是,當初製定計劃時考慮得不夠周密。百密一疏,等於沒有計劃。第三步:修正目標的量。如果修正目標的時限還不行,隻好對目標的量進行改變。做這一決定時,請“三思而行”,並千萬告誡自己,不要輕易壓縮夢想以適應殘酷的現實。應有的思維模式應是:不惜一切努力,找尋新的方法以改變現實,達到目標。

第四步:萬不得已時,隻好放棄該目標。

放棄本身就是一個殘酷的現實,你不得不宣告失敗。此時你一定能準確地品嚐出“成功很難,不成功更難”這句話的滋味。

但是,如果你身上流淌著的是成功者的血液,那麼你絕不會悲觀,絕不會氣餒,也絕不會自責。因為即使“屢戰屢敗”,我們仍可以“屢敗屢戰”。對於成功者而言,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失敗,隻有暫時還沒有成功。隻要你不服輸,失敗就絕不會是定局。

這種修改、調整目標的目的,仍是為了實現目標,取得成功。

當然,在你重新確定目標、改變航向之前,一定要經過慎重的考慮,尤其不可三心二意,不可以既要抱著這個又想要那個。在美國西部,有一位著名的木材商人,他曾經做了四十年的牧師,可是一直無法成為一個勝任而出色的牧師。他考慮再三後,對自己的優勢有了重新的認識,於是立刻改變目標,開始經營商業。他從此一帆順風,最終成為一個全國有名的木材商人,富甲一方。

兩顆同樣的種子由於落在不同的地方,一顆長成蓬勃茂盛的參天大樹,一顆長得瘦枝細葉、異常矮小。可見,環境對事物、對人的影響力也不容輕視。

 一個人由於找錯了職業以致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這實在是件可惜的事情。但是,隻要他能夠認識到這個問題,就算晚了一些,也仍然有東山再起的希望。隻要找到正確的方向,就完全有可能走上成功之路。

四、勇往直前,但要善於變通

人生如棋,變幻莫測。既要有執著於目標的勇氣,又要懂得靈活變通。

有時候,在險境麵前,不妨明智地後退一步,結果可能化險為夷,出奇製勝。所以,對自己的目標一定要認真努力地追求,但同時也要學會變通,若不分時宜地刻板,往往會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

兩個貧苦的樵夫靠上山撿柴糊口,有一天在山裏發現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棉花價格高過柴薪數倍,將這兩包棉花賣掉,足可供家人一個月衣食無慮。當下兩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扔著一大捆布,走近細看,竟是上等的細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餘,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背負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自己背著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這裏丟下棉花,豈不枉費自己先前的辛苦,堅持不願換麻布。先前發現麻布的樵夫屢勸同伴不聽,隻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進。

又走了一段路後,背麻布的樵夫望見林中閃閃發光,待近一看,地上竟然散落著數壇黃金,心想這下真的發財了,趕忙邀同伴放下肩頭的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擔挑黃金。

他的同伴仍不願丟下棉花,還是那副以免枉費辛苦的論調,並且懷疑那些黃金是不是真的,勸他不要白費力氣,免得到頭來空歡喜一場。

發現黃金的樵夫隻好自己挑了兩壇黃金,和背棉花的夥伴趕路回家,兩人走到山下時,無緣無故下了一場大雨,兩人在空曠處被淋了個透濕。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飽了雨水,重得已無法背動。那樵夫不得已,隻能丟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棄的棉花,空著手和挑金子的同伴回家去。

那個背棉花的樵夫固然執著,但他太不會變通了。

我們形容頑固不化的人常說他是“一條路上跑到黑”,“頭碰南牆不轉彎”。這些人有可能一開始方向就是錯誤的,他們注定不會成大事。南轅北轍,背道而馳,方向稍有偏差,將會“差之毫厘,謬以千裏”。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早年就曾是永動機的追隨者。在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失敗之後,他很失望,但他很明智地退出了對永動機的研究,在力學研究中投入更大的精力。最終,許多永動機的研究者默默而終,牛頓卻因擺脫了無謂的研究,而在其他方麵脫穎而出。

因此,在一些沒有勝算把握和科學根據的前提下,應該見好就收,知難而退。走錯了路趕緊回頭,檢查其原因,調整原來的方向,從而突破桎梏,延伸視野,拓展新的思考空間。

一個人要想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首先要有目標,這是人生的起點。沒有目標,就沒有動力,但這個目標必須是合理的,即是合乎實際情況和客觀規律的,合乎社會道德的,是一個可以實現的目的。如果不是,那麼即使你再有本事,付出千百倍努力,也不會獲得成功。

人生總會碰到許多走不通的路,在這個時候,你應當換個角度考慮問題,重新去把握機會。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鍵時刻,要審慎地運用智慧,做最正確的判斷,選擇正確方向,同時別忘了及時檢視選擇的角度,適時調整。放掉無謂的固執,冷靜地用開放的心胸正確抉擇。每次正確無誤的抉擇將指引你走在通往成功的坦途上。

五、時時溫習自己的人生計劃

俗話說,計劃趕不上變化。一個人要跟得上環境的變化,就要時時溫習和修正自己的人生大計。這樣才能使你生活得更有目標,更有使命感,而且更能把握每一刻無價的光陰。

一個人要經常這樣提醒自己:

我凡事預先計劃好,每一時、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需要做什麼,都已經做好安排,因此我

可以隨心所欲。

我不斷翻新人生計劃,發現新的改善生活的途徑,並一直學習及享受新的事物。

要達到目標很容易,困難在於設定實際的目標,而且它能一直持續活躍於你的生活中。

許多人第一步成功之後,因忙碌而無法再充實和進步,無法提高他們的能力和水準。

為你初步目標下明確的定義,在下一步驟加上詳細描述,當目標全部設定完成,每天早晚複習一次,加以想像。

不具激發性的目標,永遠無法達成。也就是說,不具激發性的目標,不足以為理想。隨時矯正自己的目標,讓它跟上你最新的念頭。

有許多目標你可以達成,有些則隻能完成一部分,還有些你無法達到,因為它和其他目標相衝突。果真如此,放棄這些於你無益的目標,千萬別猶豫。

困難的目標,能激發你的能力,使你隨時保持這種高昂的鬥誌。當光明開始明滅不定時,檢查和提高你設定的目標。不具激發性的目標,比沒有價值的目標更糟。

為目標下定義,不斷修正,相信它會實現——成果就這樣出現了。任何人都能完成他們所想的,你也一樣。但第一步,你必須知道這偉大的成就是什麼;下一步就是設計許多能令你保持高昂情緒的小目標,讓它們逐步引導你邁向成功。

每天對工作選擇、實行,對優先順序做清楚了解,對你大有助益。確信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而

且要

求事半功倍。謹慎而自覺地決定事情先後,一般人從不這樣做。他們隻是任性而為,隨波逐流。他們是基於恐懼、氣憤和報複,而非為了活得更好而努力;他們不求提高效率,而周旋於私人黨派或政治成功的夢想,幻化為泡影。

了解自己的需要和如何得到自己所想的,明了這些事情的輕重緩急,你可以按部就班地計劃自己的一天。

以迂為直達成目的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筆直的。目的性強的人要善於看出其中的直中之曲和曲中之直,並不失時機地把握事物迂回發展的規律,以迂為直,迂回應變,從而達到既定的目的。

“以迂為直”出自《孫子?軍爭篇》:“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

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敵我兩軍鬥爭最難的地方,在於如何通過迂回曲折的途徑達到近直的目的,化不利為有利。故意迂回繞道,並用小利引誘遲滯敵人,這樣就能做到比敵人後出動而先到達必爭的要地,這就叫做懂得“以迂為直”的計謀。

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王朝遷都北京以後,攝政王多爾袞便著手進行武力統一全國的戰略部署。當時的軍事形勢是:農民軍李自成部和張獻忠部共有兵力40餘萬;剛建立起來的南明弘光政權、彙集江淮以南各鎮兵力,也不下50萬人,並雄踞長江天險;而清軍不過20萬

人。如果在遼闊的中原腹地同諸多對手作戰,清軍兵力明顯不足。況且遷都之初,人心不穩,弄不好會造成顧此失彼的局麵。

多爾袞審時度勢,機智靈活地采取了以迂為直的策略,先懷柔南明政權,集中力量攻擊農民軍。南明當局果然放鬆了對清軍的警惕,不但不再抵抗清兵,反而派使臣攜帶大量金銀財物,到北京與清廷談判,向清求和。這樣一來,多爾袞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取得了主動地位。

順治元年七月,多爾袞對農民軍的進攻取得了很大進展,後方亦趨穩固。此時,多爾袞認為消滅南明的時機已經到來,於是,發起了對南明的進攻。當清軍在南方的高壓政策和暴行受阻時,多爾袞又施以迂為直之術,派明朝降將、漢人、大學士洪承疇招撫江南。順治五年,多爾袞基本上完成了清朝在全國的統治。

在世界戰爭史上,阿本斯堡戰役也是一個以迂為直達成目的的經典案例。

1809年4月17日,拿破侖指揮的阿本斯堡戰役,是其運用迂回行動的傑作。

當時,達烏統率的第三軍和巴伐利亞軍位於多瑙河正麵線上,彼此相距約56公裏,同時受到奧軍兩倍優勢兵力的夾擊。由於其他兩個軍和預備隊都還相距很遠,一時很難救援。拿破侖麵對這個12年征戰以來最危險的軍事情況,不像一般指揮官那樣,把軍隊撤回到原來預定的集結地區,即撤到裏赫河後方,而是當機立斷,命令達烏軍從勒根斯堡緩緩地退卻,與巴伐利亞軍在多瑙河以南的丘陵地區會合,使兩個軍比肩戰鬥,抗擊奧軍的正麵進攻,並以此誘使奧軍跟蹤追擊。與此同時,拿破侖指揮剛剛結束長途行軍的奧熱羅和馬森納兩個軍,再以強行軍的速度向東猛進,直抵弗萊辛和蘭夏特地區,猛擊奧軍的右翼,並切斷其交通線。這樣,拿破侖地贏得了對奧戰爭的第一個大勝利,使奧軍損失13萬人。

除中國的《孫子兵法》以外,關於以迂為直達成目的的策略,外國軍事家也有過精彩的闡釋。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在《間接路線戰略》一書中指出:“在戰略上,最漫長的迂回道路,常常是達到目的的最短途徑。所謂間接路線,即避開敵人所自然期待的進攻路線或目標,在攻擊發起之前,首先使敵人喪失平衡。”這個論點,可以說是從廣義上對以迂為直所作的創新理解。

目標在東而向西,欲要進而先退,這是以迂為直在空間上的表現;為了盡快擊敗來攻的強敵而采取持久戰略,這是以迂為直在時間上的表現。軍事對抗的雙方,都在設法阻礙和破壞對方的計劃和行動。因此,任何軍隊要達到自己的目的,都必須迂回運動,在敵人的思維判斷中造成“折射”幻覺,而不能直來直去地行動,使對方一眼看清你的虛實企圖。

以迂為直達成目的應當作為我們提高自己做事目的性的一項重要的原則。無論在軍事、政治、外交、經濟、戀愛婚姻等事務中,乃至人們的思維活動、日常工作中,采取迂回的方法可以收到比正的或直來直去的做法更佳的實際效果。

一、迂中有直,曲徑通幽

鍾隱是五代南唐的一位著名畫家,他天資聰穎,才賦過人,自幼喜歡畫畫,經名師指點,加上自己又刻苦練習,年紀輕輕便成了大名。但鍾隱並不因此而沾沾自喜,他清楚自己的目標是要成為一名技藝精湛的大畫家。為此,他需要博采眾長,刻苦自修。

鍾隱深知,自學一年,不如拜師一天。要想畫好,必須有名師指點,也免得走歪路,事倍功半。他四處打聽哪有擅畫花鳥的名師高手,自己好前去拜師學藝。可是打聽了很久,也一無所獲,鍾隱心中十分煩惱。這一天,他與故人侯良一起吃酒,酒到酣處,二人的話也就多了。鍾隱訴說了自己的苦惱,並問侯良是否能給引薦個擅畫花鳥的名師。侯良說:“這你可找對人了。我的內兄郭乾暉就很擅長畫花鳥畫,我妻子說,有一次他畫的牡丹,竟把蜜蜂給招來了。不過這個人性格古怪孤僻,別說收學生,就連自己畫的畫兒也輕易不給人看。更怪的是,他畫畫還總躲著人,恐怕人家把他的技法偷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