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控製目的,全盤通贏3(1 / 3)

第五章控製目的,全盤通贏3

以退為進,不計一城之失

我們在實現個人目的的過程中往往要以大局為重,不計一城一地的得失,以一種超脫的態度,運籌全局,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

“以退為進”,這是老子的處世哲學。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夫則惑……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受得住委屈,方能保全自己,經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低窪反能盈滿,凋敝反而新生,少取反而多獲,貪多反而昏迷。其實在危難中能保全自己的人,全憑懂得這個道理。老子認為,以退為進的處世哲學是最高明的方法之一,因為先退讓一步就等於是為日後進一步留下了回旋餘地。而常持“辭讓”、“退讓”、“曲全”的態度,則是避禍以保全自己的高明策略。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有時候退一步可以讓我們距離自己的目標更近,更快地實現自己的目的。列寧說:“退一步,進兩步。你要跳高,得退後一定距離,然後加速前跑;你要出拳,得先將拳收回再出手,這才有力。”後來,有很多人把老子以退為進的

處世哲學運用於作戰指揮上,示弱詐敗,佯退殲敵,或先退鈍銳,後發製人,等等。曆史上比較著名的是郭子儀佯敗退敵,收複洛陽的例子。

唐肅宗年間,唐將郭子儀奉命收複被叛軍占據的都城長安(今西安),後又率軍乘勝東進,兵指洛陽。

屯兵洛陽的安慶緒聽說郭子儀率軍前來攻打,急忙派大將莊嚴、張通儒帶領15萬大軍迎戰。叛軍在新店(今河南省陝縣西)與唐軍相遇。新店地勢險峻,山高壁陡,叛軍依山紮營,居高臨下,對唐軍很不利。郭子儀決定趁叛軍立足未穩之機,選派2000名英勇善戰的騎兵,向敵營衝擊,又派1000名弓箭手埋伏山下,再令協助作戰的回紇軍從背後登山偷襲,自己則率主力與叛軍正麵交戰。戰鬥打響後,叛軍從山上猛衝下來,郭子儀佯裝敗退,且戰且退。叛軍大喜,傾巢出動,企圖一舉消滅唐軍。戰鬥到黃昏,暮色蒼茫,叛軍傷亡數萬,餘者也精疲力竭。這時,突然殺聲如雷,唐軍埋伏的弓箭手像神兵一般從四麵而降,隻見萬箭齊發,無數的箭矢像雨點一樣射向敵群。郭子儀指揮主力又回軍猛烈反擊。這時,叛軍的背後突然傳來高呼聲:“回紇兵來了,快投降吧!”叛軍前麵被圍,左右遭打,進不得,退不能。在唐軍和回紇軍的夾擊下,叛軍一敗塗地。莊嚴拚命逃回洛陽,急忙向安慶緒建議棄城北走,安慶緒隻得放棄洛陽,北渡黃河,退守相州(今河北成安一帶),洛陽遂告收複。

另外,1946年10月,我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在新開嶺地區全殲號稱“千裏駒”的國民黨軍二

十五師,是運用“示弱詐敗,佯退殲敵”這一謀略思想的範例。

當時,東北國民黨軍集中8個師約10萬人,分三路向我南滿地區大舉進犯,妄圖實現其所謂“先南後北”占領全東北的狂妄計劃。其中第二十五師和第二師,企圖迂回我遼東軍區機關後方,迫我主力於安東、鳳城和寬甸地區決戰。10月23日,敵第二十五師進占賽馬集後,除

留少數兵力防守外,主力即向鳳城急進,對我威脅極大。我四縱決心乘敵主力輕率冒進之機對守賽馬集之敵進行圍殲,以調敵主力回援,而後在運動中將其殲滅。四縱於是集中5個團的兵力對賽馬集之敵發起攻擊,奪占了該鎮。敵主力得知賽馬集失守,便立即回援。我四縱主力在雙嶺子地區與敵預期遭遇,經激戰查明擔任敵側方警戒的七十五團已歸建,敵兵力明顯增大,我欲殲敵,力量明顯不足。在這種不利態勢下,我四縱首長當機立斷:除留第十一師一部與敵接觸,且戰且退,誘敵追擊外,主力迅速後撤至地形複雜的新開嶺地區設伏,並秘密地調回了在其他方向執行任務的第十師。敵對我主力設伏和和第十師歸建毫無察覺,自恃裝備強,兵力多,對我窮追不舍。當敵進至新開嶺地區後,被我伏擊部隊全部殲滅。

以退為進不僅在戰場上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在我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也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一個人要實現自己的目的,有時就要擁有以退為進的胸襟和遠見。

一、如何做到進退相宜

以退為進並不是說我們凡事皆要一味地退讓,而是說我們要把握進退之間的“度”,做到“進退相宜”。

進退相宜的全麵表述是“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即見到有勝利把握的適宜機會就進攻,碰到危難知道難以取勝就退走。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晉書?鍾雅傳》亦雲:“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古之道也。”

1以退為進,外柔內剛

善於以退為進的人往往能做到進退相宜,能屈能伸,有時候表麵上看起來有些軟弱,卻也是柔中帶剛,遠勝於表麵上的強硬。

戰國時候,有一次趙王派了孔青帶領大軍救援稟丘。孔青是員猛將,加上足智多謀的寧越輔佐,所以趙軍一戰大敗齊軍,擊斃了齊軍統帥,並俘獲戰車兩千輛。戰場上留下了三萬具齊軍屍體,孔青決定把這些屍體封土堆成兩個大高丘,以此彰明趙國的武功。

寧越勸阻道:“這樣做太可惜了,那些屍體可以另有用處。我看不如把屍體還給齊國人,這樣做可以從內部打擊齊國,從而讓齊軍不再侵犯!”

“死人又不可能複活,怎麼能從內部打擊齊國呢?”孔青想不通了。

寧越說:“戰車鎧甲在戰爭中喪失殆盡,府庫裏的錢財在安葬戰死者時用光了,這就叫做從內部打擊他們。我聽說,古代善於用兵的人,該堅守時就堅守,該進退時就進退。我軍不如後退三十裏,給齊國人一個收屍的機會。”

孔青大致明白了寧越的用意,但轉念一想,又說:“但是,齊國人如果不來收屍的話,那又該怎麼辦呢?”

“那就更好了,”寧越胸有成竹地說:“作戰不能取勝,這是他們的第一條罪狀;率領士兵出國作戰而不能使之歸來,這是他們的第二條罪狀;給他們屍體卻不收取,這是他們的第三條罪狀。老百姓將會因為這三條而怨恨齊國的高官將領,居於高位的人也就無法役使下麵的人,而下麵的人又不願侍奉居於上位的人,這就叫做雙重打擊齊國!”

“好,還是你技高一籌啊!”孔青終於完全理解了寧越的良苦用心。

果然不出寧越所料,齊國因此而元氣大傷,很長一段時間不能對外用兵。

寧越的主張看起來好像並不是那麼咄咄逼人,相反,似乎還有點軟弱,在向齊國讓步。殊不知,這“讓步”裏麵卻大有文章,表麵上的退步其實換取的是更大的進步。

有進有退,能屈能伸,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人達成目的的必要的一項修煉。那種一往無前、有進無退的人僅僅是村夫莽漢,表麵上英勇,實則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2學會適可而止

要做到進退相宜就要注意掌握適可而止的藝術。有時候一味地爭強好勝,追逐利益,看似執著於自己的目的,其實不過是一種盲目。有時候,麵對激烈的利益交鋒,進退相宜表現為一種隱忍不發的哲學。王守仁讓功避禍、劉秀向敵人請罪這兩個例子生動地為我們闡釋了這一點。

明武宗時,宸濠叛亂,王守仁平定了宸濠之亂,逮捕並囚禁了宸濠。當時正趕上皇帝南巡,駐在留都。中官誘騙王守仁放宸濠回江西,等皇帝親征時再把他擒獲。中官派了兩名宦官到浙江省傳達他的命令,王守仁指責中官的這一行為,卻收下了他的命令,因中官害怕,這件事

就作罷了。

江彬等人妒忌王守仁的功勞,散布流言,說王守仁開始時與宸濠同謀,聽說朝廷的大軍出征後,才把宸濠逮捕以開脫自己。他們想把王守仁也逮捕起來,把功勞歸自己。王守仁與宦官張永

商量說,如果順應皇帝的旨意,也許可能挽回局麵;假如不聽朝廷的旨意,而反抗他們,白白引起那些小人的怨怒。於是就把宸濠交給了張永,再上表告捷,把捉宸濠的功勞歸於總督軍門,要求皇上不要到江西去,王守仁自己也稱病在淨慈寺養病。

張永回到京城,在皇帝麵前極力稱讚王守仁的忠誠,以及他讓功避免實禍的做法。皇帝悟清了是非,於是製止了對王守仁的謠言。

公元23年,反對王莽的綠林軍內部為爭權,謀殺了劉秀的哥哥劉郛。劉秀得知後,從外地趕回“請罪”,閉口不談他兄弟倆在昆陽大戰中的功績,不為哥服喪,也不與劉郛手下將領交談,在綠林眾將麵前談笑自如,絲毫看不出悲哀的樣子。這樣,終於蒙蔽了當時綠林軍擁立為帝的劉玄和謀殺他哥哥的將領,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以致後來劉玄等還放心地讓他去河北進行招撫工作。劉秀謀得機會擁兵而立,後來打敗了綠林軍,自己當了東漢開國皇帝。

3量力而行,果斷放棄

“以退為進”告訴我們為了實現整體戰略目標,在某一個階段我們應當當機立斷,果斷放棄,不計一城一地之得失。

1931年7月,鄂豫皖紅軍軍委給紅四軍確定了攻英山,出潛山、太湖,相機攻占安慶,以威脅南京的作戰方向和作戰任務。8月初,紅四軍攻占英山,殲敵一個多團。初戰的勝利使張國燾頭腦更加發熱起來,他急令紅四軍“乘英山之勝抵安慶”。然而,這時徐向前等紅四軍領導全麵分析情況後認為,馬上出擊潛山、奪占安慶,將會遇到許多困難:紅軍要通過400裏非蘇區、遠離根據地而後勤無法保障,同數倍於己的敵人交戰,等等。因此,奪取安慶毫無勝利的希望。於是,紅四軍當機立斷,知難而退,放棄奪取安慶的計劃,南下敵人統治較薄弱的蘄春、黃梅、廣濟地區作戰,結果連戰告捷,調動和牽製了江南的部分敵軍,達到了預期的作戰目的。

當機立斷,果斷放棄是進退相宜的一項重要原則。這不僅在軍事上,在經濟活動中也十分常見。希臘女船王克利蒂娜,1975年其父去世時,給她留下了巨大的遺產。正當克利蒂娜準備像父親那樣幹下去的時候,世界海運業有史以來最長久、最嚴重的蕭條開始了,世界上約有三分之一的船隻被迫閑置,甚至送進拆船場。麵對同行的失敗,克利蒂娜敏銳而迅速地調整了自己的船隊。她首先將父親許多引以為豪的船隻送入解體船塢,使自己的船隊以優良的外形,比對手更耐久、更具競爭力的姿態出現。其次,她將10艘油輪包租給大石油公司,以獲得穩固可靠的現金收入。同時,她不惜舉新債,促使自己船隊現代化和升級。這一手使對手們目瞪口呆,甘拜下風。接著,克利蒂娜又果斷地宣布閑置14艘船隻,使船隊由1975年的56

艘縮減到1983年的38艘。盡管她後來的經營以及個人私生活方麵發生了不少問題,但是,克

利蒂娜麵對世界航運蕭條而采取的上述策略,是值得肯定的。

進退相宜也是人們為人處世的重要方略。宋代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六曰:“臣又聞聖人不凝滯於物,見可而進,知難而退,理有變通,情無拘執。”見到適宜的時機就前進,遇到危難或不便就後退,此乃聖人之術。因此,人們在有利條件下,則須抓緊時機,以求迅速發展;而遇到難處,則又須審時度勢,宜退則退。

《左傳?隱公十一年》雲:“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衡量自己的德行如何,以決定自己所處的地位;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以選擇自己采取的行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過與好壞不一的各種人交往,來衡量自己的品德操行能不能從善拒惡,從而決定對人的親疏;在處理難易不等的各種事情時,又應先估計一下自己的力量是不是能勝任,然後製定好進退取舍的辦事計劃。隻有這樣,才能做到進退相宜,應變自如。

二、超越一時一事之得失

要做到進退相宜,就要超越一時一事的得失,很多成功人士都明白得失之間的關係。他們關心的是心中的最終極目的,而非一時一事的得與失。

春秋戰國時期的宓子踐,是孔子的弟子,魯國人。有一次齊國進攻魯國,戰火迅速向魯國單父地區推進,而此時宓子踐正在做單父宰。當時也正值麥收季節,大片的麥子已經成熟了,不久就能夠收割入庫了,可是齊軍一來,這眼看到手的糧食就會讓齊國搶走。當地一些人向宓子踐提出建議,說:“麥子馬上就熟了,應該趕在齊國軍隊到來之前,讓咱們這裏的老百姓去搶收,不管是誰種的,誰搶收了就歸誰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盡管鄉中父老再三請求,宓子踐堅決不同意這種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