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調養經絡,特殊時期嗬護女人的健康和美麗
第三篇調養經絡,
特殊時期嗬護女人的健康和美麗
第一章通經絡,與“老朋友”輕鬆會麵
點按關元穴讓你月經期不再痛苦
女性生活館
歡歡是個時尚的美眉,隻是自從5年前失戀後,就落下了月經不規律的毛病。這麼多年,四處求醫,除了肌注或口服黃體酮能立竿見影外,其他任何療法都無濟於事。
最近,朋友贈給她一張美容體驗卡,雖然歡歡對美容從來不感冒,但是鑒於其中有經絡按摩項目,於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去體驗。
雖然並沒有感覺到絲毫疼痛,但是3個小時的體驗下來,背部早就落下一塊塊黑紫的印痕。一個星期後,月經光臨,歡歡欣喜若狂,遂致電美容院表示謝意。美容師小姐像中學課本裏的賣油翁那樣不溫不火地告訴她:“無他,唯經絡耳。”
“月經不調”是指月經周期異常和月經量異常,常見的相關疾病包括月經先期(又稱經期超前)、月經後期(又稱經遲)、月經先後不定期、月經量過多、月經量過少等。
以指壓法治療月經不調,穴位都集中在小腹。首先是關元穴,其次是氣海、中極、子宮等穴。從位置上來說,關元穴特別靠近陰部,又處在任脈(分布於人體前正中線,起於會陰,止於頭部承漿)上。因此,對關元等穴進行按壓,就可以作用於陰部,從而對生殖係統疾病產生好的影響。
一般來說,女性的小腹都有較厚的脂肪,內部的子宮也有較強的抗外力結構。因而對關元等穴加以按壓,不妨力量大一些,時間長一些,不用擔心會對內髒器官造成傷害。
點按關元穴時,每次可達10~15分鍾,每日1~2次。氣海、中極、子宮等穴,也可按此法施行。
點按關元等穴的同時,也可用手掌施行旋轉推揉,從肚臍開始,由下至上順時針方向進行,反複進行2~4分鍾。
對於缺乏穴位知識,或者不能掌握穴位確切位置的人,完全可以不管什麼穴位,隻要用手掌在小腹部反複揉推,也可以治療月經不調。但要注意的是,手法應由輕至重逐漸進行,力量以透達深處為度,使子宮受到按摩。
健康風向標
月經期會損失一部分血液。因此,月經後期需要多補充含蛋白質及鐵、鉀、鈉、鈣、鎂的食物,如肉、動物肝、蛋、奶等。
按揉這幾個穴位讓痛經不再折磨你
女性生活館
一位16歲的少女每次月經來臨都要經過“出生入死”的考驗:冒冷汗,四肢無力,腰酸腹脹,在床上打滾,甚至服止痛藥也不管用……盡管家人帶她到處求醫,盡管她平日嚇得連個冰激淩都不敢吃,但“老朋友”來臨那幾天,依舊痛苦如往常。後來,她聽從一位老中醫的勸告,天天按摩腹部,當老朋友光臨時,竟然一點兒都不痛了,她欣喜若狂,把這個絕招告訴給很多人。
女人如花,月經是花期的標誌,也是健康的晴雨表,伴隨著女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如期而至的月經讓人感覺踏實、身心舒服,但是,痛經也令眾多女性承受著難以言說的痛苦。凡在行經前後或在行經期間出現腹痛、腰酸、下腹墜脹和其他不適,影響生活和工作稱為痛經。疼痛一般位於下腹部,也可放射至背部和大腿上部。痛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前者是指生殖器官無實質性病變引發的痛經,後者是由於生殖器官某些實質性病變引起的痛經。一般認為子宮過度收縮是原發性痛經的關鍵所在。對於前一種痛經,目前還沒有理想的治療方法,而通過按壓穴位卻能緩解痛經帶來的痛苦。
當痛經發作比較劇烈,疼痛難忍時,應按壓氣海穴。氣海穴在肚臍正下方15寸的地方,再下邊是關元穴、中極穴。這三個穴位對於痛經都有抑製作用。
待疼痛感有所緩解後,可按如下方法進行腹部按揉。
自上腹部至下腹部,又從下腹部至上腹部來回撫摸。當將腹壁撫摸得有明顯的鬆弛度時,轉入對下腹部做倒三角形按摩:以手掌從右下腹開始左下側腹下腹最下端中點右側腹。如此反複按摩。
在進行上述按摩的同時,或在此之後,可以拳或掌有節奏地敲擊骶部,使震動力傳至骨盆區內的髒器。
在足底與足背臨泣穴相對的地方,有一個調經穴,刺激它也可以治療痛經。調經穴並不難找,按壓的方法也很多。一般來說,自我按壓時多用大拇指;而為別人按壓時,除了拇指外,也可用食指指麵或關節。另外,用小棒代替手指進行按壓,不僅省力,效果也格外好。
健康風向標
為避免痛經,在月經期間還應注意保持外陰部清潔衛生,禁止使用陰道藥物及坐浴。在生活起居上要注意保暖,不要著涼、淋雨。同時還應少吃生冷食物,不要喝冷水。
按揉心俞和神門讓你有個好情緒
女性生活館
每次月經來的前幾天,林小姐變得情緒不穩、焦慮緊張、胸部腫脹、頭痛、睡不好,注意力也沒辦法集中。可是月經來潮,這些症狀就消失了。這就是PMS(經前綜合征),也是女人專屬的情緒指標。
眾所周知,許多女性在月經周期中存在情緒波動問題,尤其是在月經前和月經期,情緒十分低落,抑鬱或脾氣暴躁。主要表現為煩躁、焦慮、易怒、疲勞、頭痛、乳房脹痛、腹脹、浮腫等,其實,這全是心血不足惹的禍。有些女性本身心血不足,月經時大量氣血又被派到衝任,心血更虛了,心主管神誌,心自身都衰弱了,怎麼能好好地管製神誌呢?所以會造成情緒上的波動,或低落或焦慮。可見,要想避免經期的情緒波動就要補充氣血,安神定誌。其中最好的、最有效的、最便捷的就是按揉心俞穴和神門穴。
心俞穴位於人體背部,在第五胸椎旁約15寸的位置,大約兩指的寬度,此部位是心功能的反應點,心血不足時心俞按起來又酸又疼,平時按揉這個部位就能補心。
神門穴在手腕的橫線上,彎曲小拇指,牽動手腕上的肌腱,肌腱靠裏就是神門穴的位置,神門穴是心經的原穴,可以補充心髒的原動力,每天堅持按揉此穴能補心氣、養心血,氣血足了,神誌自然就清醒了。
建議你每天早晚按揉兩側神門穴2~3分鍾,然後再按揉兩側心俞穴2~3分鍾,隻要長期堅持下去,就能讓你在經期有個好情緒,輕鬆愉快地度過經期。
健康風向標
研究表明,那些攝入足夠維生素B族的女人,在經前就能夠保持情緒的穩定。這是因為維生素B族,能幫助合成提升情緒的神經傳遞素,如果和鎂製劑一起服用的話,維生素B族還能緩解經前焦慮。推薦食物:菜花、胡蘿卜、香蕉等。
經期頭痛按摩三穴補充氣血
女性生活館
朋友小林每次快來月經時就會頭痛,還會有眼脹、胸悶、想嘔吐、渾身沒勁兒的狀況,一直到月經期後的兩三天。為此,她很苦惱,也看了醫生,醫生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隻是給她開了點兒藥,雖然每次吃藥都有所緩解,但是也無法根除。後來在坐火車時,無意中碰見一位老中醫,他告訴她平時進行按摩就不會頭痛了。於是小林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堅持按摩了幾個星期,沒想到她的頭再也不痛了。
經前期出現頭痛,為經前期緊張綜合征的症狀之一。經前期緊張綜合征的常見表現有——經前期頭痛、乳房脹痛、手足或麵部浮腫、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緊張、情緒不穩,重者有腹脹、惡心或嘔吐等症狀。症狀可在經前7~14天開始出現,經前2~3天加重,經期內症狀明顯減輕或消失。經期出現頭痛的原因是氣血虧虛、經絡不暢,因為本身體質較差,經前或經後氣血會更虛,頭腦營養跟不上,所以就會出現頭痛。可見,要想避免經期頭痛,最根本的辦法就是補充氣血。而補充氣血最好是按揉足三裏、太陽穴和印堂。
足三裏是陽明胃經的合穴,其矛頭直指頭痛,隻要每天堅持按揉足三裏就能達到製止頭痛的目的。除了按揉足三裏,還要按揉太陽穴和印堂部位。
建議你每天早上7~9點按揉或艾灸兩側足三裏3分鍾。月經前7天開始,分別推前額,按揉太陽穴和印堂2分鍾,直至月經結束,在這段時間內最好不要吃生冷食物。
中醫認為,公雞、螃蟹、蝦等食物能動風而使肝陽上亢加劇頭痛發作,所以飲食要力求清淡、新鮮,避免辛辣、刺激之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保證充足的睡眠,防止過度勞累,這對預防該病的發作有重要作用。
健康風向標
要防止經期頭痛,就要避免吃含奶酪豐富的食品,如牛奶、冰激淩、醃製的肉類,以及咖啡、巧克力,因為這些食物均能誘發頭痛,還要避免過度運動或勞累,以防經血過多、經期延長或閉經。
經期腹瀉灸脾俞穴祛虛寒
女性生活館
同宿舍的小芬真可憐,每次來月經都不能上班。連續幾天肚子疼得厲害,還拉肚子,一天上好幾次廁所,身上出虛汗,有時還會浮腫,月經量多,顏色淡,看她這樣我也愛莫能助,來一次月經就像經曆一次大磨難似的。一次,她不得不去看中醫,醫生告訴她每天灸背部就能治好,她按照醫生的叮囑實行了,沒幾個月經期腹瀉就好了。
之所以會出現經期腹瀉的狀況完全是脾氣虛的緣故,這在年輕女孩子的身上比較常見,因為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很多女孩子都會節食減肥,常吃一些青菜水果之類的食物,而遠離肉類和主食,時間長了就會使脾虛寒。當來月經的時候,氣血就會充盈衝脈、任脈,脾氣會變得更虛。因為脾是主運化水濕的,脾不能正常工作了,那麼水濕也會消極待工,不好好工作,也就不能正常排泄了,所以就會出現腹瀉,如果泛濫到皮膚就會出現臉部浮腫。
可見,要想經期不腹瀉就要補脾氣,而補脾氣最好的辦法就是灸脾俞穴。脾俞穴位於人體的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兩指寬處。每天堅持灸此穴就能緩解經期腹瀉的症狀。灸此穴最好在上午7~9點進行。
健康風向標
絲瓜汁有“美人水”之稱,它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維生素B1、維生素C等,能保護皮膚,消除斑塊,使皮膚潔白、細嫩,更重要的是,它對調理月經有幫助。
按摩這幾個穴位治療閉經
女性生活館
王女士,36歲,從事辦公室工作,精力充沛,近幾年感覺精力下降,但是由於工作緊張,絲毫不敢鬆懈,仍然經常加班加點。有一天她發現月經過了兩個月還沒來,到醫院檢查也沒有懷孕,卻被診斷為卵巢功能早衰。專家稱正常婦女的絕經年齡在50歲左右,提前或錯後3~5年均屬於正常,當絕經年齡提前到40歲之前時則稱之為卵巢功能早衰。
凡女子年齡超過18歲,仍無月經來潮(除暗經外),或已形成月經周期而又中斷達3個月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除外),均可稱為閉經。臨床兼見形體瘦弱,麵色蒼白,頭昏目眩,精神疲倦,腹部硬滿脹痛,大便幹燥,憂鬱惱怒等症。
閉經的病因無外乎虛實兩類,虛者多由肝腎不足,氣血虛弱、陰虛血燥而致衝任不盈,血海空虛,無血可下;實者多由氣滯血淤、痰濕阻滯、寒凝血淤而致衝任不通,經血不得下行。按揉穴位可以治療閉經。
取穴位:關元、氣海、三陰交、足三裏、血海。
操作步驟:
1.病人仰臥位
(1)點按關元、氣海、三陰交、足三裏、血海,每穴約1分鍾。
(2)摩法。醫者兩手掌指相疊,以肚臍為中心,沿著升、橫、降結腸,按順時針方向圍摩5分鍾,以腹部有熱感為宜。
(3)拿提法。醫者兩手掌指著力,分別置於腹部兩側,自上而下、自外向內沿任脈將腹部肌肉擠起,然後兩手交叉扣攏拿提,反複施術7次。
2.病人俯臥位
(l)點按肝俞、腎俞、膈俞、胃俞,每穴約五分鍾。
(2)推揉法。醫者兩手指掌分別置於背、腰骶部膀胱經和督脈上,邊推邊揉反複施術3分鍾。
(3)擦法。醫者兩手交替進行,一手全掌著力置於腰骶部及八髎穴處,反複擦摩至皮膚微紅、有熱感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