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求醫不如求己:將女人易患的疾病消滅於無形2
第二章經絡療法將婦科病消滅於無形
更年期綜合征——按壓三陰交穴最可靠
女性生活館
餘女士皮膚白皙,氣色很好。但她卻告訴醫生,自己已經是“習慣性跳樓”,家裏一定要有人跟她講話,否則她就會偷偷地哭,要不就是見到人就有吵架的衝動,看誰都不順眼,而且還茶不思飯不想,經常失眠、頭痛……
更年期是女性卵巢功能從旺盛狀態逐漸衰退到完全消失的一個過渡時期,包括絕經期和絕經前後的一段時間。在更年期,婦女可出現一係列的生理和心理方麵的變化。
部分婦女在更年期會出現一些與性激素減少有關的特殊症狀,如早期的潮熱、出汗、情緒不穩定、易激動等。晚期因泌尿生殖道萎縮而發生的外陰瘙癢、陰道幹痛、尿頻急、尿失禁、反複膀胱炎等,以及一些屬於心理或精神方麵的非特殊症狀,如倦怠、頭暈、頭痛、抑鬱、失眠等,稱為更年期綜合征。餘女士是典型的更年期反應。
其實多數婦女能夠平穩地度過更年期,但也有少數婦女由於更年期生理與心理變化較大,被一係列症狀所困擾,而影響了身心的健康。因此每個到了更年期的婦女都要注意加強自我保健,保證順利地渡過人生的這一時期。自我保健的最佳方法就是按壓三陰交穴位。
三陰交穴位位於內踝上3寸處,脛骨後緣。女性朋友對於這個穴位應該予以高度重視,經常對它進行刺激,可以治療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常見病證。
健康風向標
對於更年期有頭昏、失眠、情緒不穩定等症狀的女性,要選擇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如粗糧(小米、麥片)、豆類和瘦肉、牛奶。牛奶中含有的色氨酸,有鎮靜安眠功效;綠葉菜、水果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這些食品對維持神經係統的功能、促進消化有一定的作用。此外,要少吃鹽(以普通鹽量減半為宜),避免吃刺激性食品,如酒、咖啡、濃茶、胡椒等。
內分泌失調——從三焦經尋找出路
女性生活館
對於內分泌失調,大家也許並不陌生:你臉上長斑了、出痘了,朋友會告訴你內分泌失調;你最近情緒不好,脾氣暴躁,老公會說你內分泌失調;你最近工作不在狀態、心不在焉、丟三落四,同事說你內分泌失調;月經不調、乳房腫塊、婦科腫瘤,醫生會告訴你是內分泌失調所致……這些症狀是否已經引起了你的重視?
女性25歲以後,身體狀況開始出現下滑,很多以前不曾遇到的問題,比如麵部黃褐斑、痤瘡粉刺、乳房腫塊、子宮肌瘤等問題相繼出現。據有關醫學資料統計表明:黃褐斑、痤瘡粉刺,中青年女性的患病率為282%,其中有275%~31%的患者,同時患有多種內分泌失調導致的疾病如月經不調、子宮肌瘤、乳房腫塊、卵巢囊腫或其他婦科病。在30歲以上的女性人群中,乳房腫塊的患病率高達388%~493%,乳房腫塊有可能轉化為乳腺癌。而子宮肌瘤的患病率也高達20%,女性有可能因此切除部分或整個子宮而不孕,甚至發生癌變……
內分泌失調導致的疾病和症狀不僅如此,還可能導致肌膚幹燥、皮膚暗淡無光、皮膚過敏、皺紋早現,月經紊亂、帶下異常、乳房鬆弛、局部肥胖、失眠多夢、情緒波動、煩躁憂慮、燥熱不安、疑神疑鬼、疲乏無力或對性生活淡漠甚則厭惡、無性高潮、夫妻關係緊張,等等。可見內分泌失調不僅僅影響容貌,還時刻威脅著女性健康。在最近的醫學調查中顯示,內分泌失調導致的上述疾病,正在向低齡化發展,少女也已成為內分泌失調的威脅對象。
如果你正在為內分泌失調而倍感焦慮不安的時候,不妨揉揉自己的三焦經,治療的效果通常會讓你喜出望外。
三焦,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人整個體腔的通道。古人把心、肺歸於上焦,脾、胃、肝、膽、小腸歸於中焦,腎、大腸、膀胱歸於下焦。《難經·三十八難》雲:“三焦者,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靈樞》上說三焦經“主氣所生病者”,這種“氣”類似於現代醫學所講的內分泌的功能。
去醫院看病,很多症狀查不出病因,往往會被診斷為“內分泌失調”。但很多時候,醫生也很難確定是哪個內分泌係統出現了問題,這時大夫常常會給您開一些穀維素或維生素B12這些比較安全平和的藥物,但治療作用實在有限。當您焦慮不安、不知所措的時候,不妨揉揉自己的三焦經,求醫不如求己,效果通常會讓您喜出望外。
三焦經從手走頭,起於無名指指甲角的關衝穴,止於眉毛外端的絲竹空,左右各23個穴。三焦經屬火,焦字本身就是“火燒”的意思。看來此經“火氣”不小。三焦經與膽經是同名經,二者都是少陽經,上下相通,所以肝膽鬱結的“火氣”也常常會由三焦經而出,於是三焦經便成了身體的“出氣筒”。三焦經直通頭麵,所以此經的症狀多表現在頭部和麵部,如頭痛、耳鳴、耳聾、咽腫、喉痛、眼睛紅赤、麵部腫痛。三焦經的症狀多與情誌有關,且多發於脾氣暴躁之人,打通此經,可以疏泄“火氣”,因此可以說三焦經是“暴脾氣”人群的保護神。及早打通此經,還可預防“更年期綜合征”的困擾。此經穴位多在腕、臂、肘、肩,“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所以對風濕性關節炎也有特效。下麵我們就挑選幾個自己容易操作的穴位試一試。
液門(滎水穴):津液之門,在無名指、小指縫間。此穴最善治津液虧少之症,如口幹舌燥、眼澀無淚。“滎主身熱”,液門還能解頭麵烘熱、頭痛目赤、齒齦腫痛、暴怒引發的耳聾諸症,此穴還善治手臂紅腫、煩躁不眠、眼皮沉重難睜、大腿酸痛疲勞諸症。
中渚(俞木穴):此穴在手背側,四、五掌骨間。俞主“體重節痛”。木氣通於肝,肝主筋,所以此穴最能舒筋止痛,腰膝痛、肩膀痛、臂肘痛、手腕痛、坐骨神經痛,都是中渚穴的適應症。此穴還可治偏頭痛、牙痛、耳痛、胃脘痛、急性扁桃體炎等。此外,四肢麻木、腿腳抽筋、臉抽眼跳等肝風內動之症,都可掐按中渚來調治。
外關(絡穴):此穴非常好找,在腕背橫紋上2寸。外關即與外界相通的門戶。胸中鬱結之氣可由此排出,外感風寒或風熱可由此消散。此穴絡心包經,因此外關可以引心包經血液以通經活絡,可治落枕、肩周炎、感冒、中耳炎、痄腮、結膜炎等。此穴還能舒肝利膽,散鬱解憂,可治月經不調、心煩頭痛、厭食口苦、胸脅脹滿、五心煩熱、失眠急躁之症。若腳踝扭傷,用力點按外關穴,可即時緩解症狀。平日多揉外關穴,還可以防治太陽穴附近長黃褐斑和魚尾紋,以及青少年的假性近視。外關穴功效眾多,且又是防止衰老的要穴,不可小視。
支溝穴,此穴在外關上1寸,所以與外關穴的功用較為類似。也可舒肝解鬱、化解風寒,但同時還善治急性頭痛、急性腰扭傷、膽囊炎、膽石症、小兒抽動症。古書皆言其善治便秘,但其最為特效是治療“肋間神經痛”,俗稱“岔氣”。當岔氣時,用拇指重力點按支溝穴,即時見效。
三焦經暫時說到這裏,其實這條經絡的功效,遠不止這些,朋友們自己去慢慢探尋和體驗吧。經絡穴位,就是我們與身體交流的通道,想要真正認識自己,不必去遠方尋求開悟,因為答案就在我們自己身上。
健康風向標
現代女性飲食應選擇多色彩食物,肉類、蔬果、蛋類、乳類應合理搭配,更年期女性可多攝入些豆類食物。
子宮脫垂——足三裏、百會和關元讓你輕鬆擺脫
女性生活館
朋友小林子生小寶寶了,我跟另外幾個朋友相約去恭賀一下,到了她家,她和孩子都躺在床上,隻有她老公招呼我們,忙裏忙外。我們開玩笑地說:“都三四個月了也該下床幹點兒活了,看把你老公累的。”“我也不想啊,最近一陣子感覺神疲乏力,稍微活動一下就感覺特別累,陰部還有下墜的感覺,一活動或勞累後更明顯。”她露出無奈的表情,我們也勸她要注意休息,感歎一聲“做女人真難”。後來,我問當醫生的奶奶,她說:“這種症狀屬於子宮脫垂,可以按揉一下足三裏、百會等穴位……”我把竅門第一時間告訴了她,沒過多久,她就很驚喜地告訴我,她現在好多了。
子宮脫垂是婦科的一種常見病,指的是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宮頸外口達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宮全部脫出於陰道口以外。子宮脫垂常合伴有陰道前壁和後壁膨出,病人感覺會陰處有下墜感,陰道有腫物脫出。祖國醫學稱之為“陰挺”、“陰頹”、“陰菌”、“陰脫”等,因其多發生在產後,故又有“產腸不收”、“子腸不收”之稱。產生子宮脫垂的主要原因包括:
1分娩時子宮盆底肌、筋膜、韌帶受到嚴重的損傷和伸展。在產褥期未得到恢複、過早參加體力勞動致使子宮承受不住腹腔的壓力而脫出。
2產婦在產後經常仰臥、盆底肌等組織由於鬆弛造成子宮後位,子宮軸線與骨盆(陰道)線相一致,成水平線。當腹壓增加時,子宮就沿陰道下垂。
3產婦長期哺乳(應該斷乳時不斷)使卵巢功能恢複不足、雌激素低,因而體質虛弱,造成子宮支持力不夠,加之腹壓增加的因素出現,如體力勞動,體虛咳嗽等。
大部分醫院往往對子宮脫垂束手無策,其實隻要每天堅持按揉足三裏3分鍾,艾灸百會、關元15分鍾,3個月以後,就可以消除此病帶來的痛苦和不便。
患者在自療過程中還要注意以下事項:
(1)注意臥床休息,睡時宜墊高臀部或腳部,以兩塊磚的高度為宜。
(2)產後不要過早下床活動,特別不能過早地參加重體力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