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來一場記憶革命,徹底挑戰你的記憶力
第二章來一場記憶革命,徹底挑戰你的記憶力
記憶強弱直接決定你的學習成績
一切知識,不過是記憶。
——英國哲學家培根
記憶力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沒有記憶,學習就無法進行。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一切知識,不過是記憶。記憶方法和其中的技巧,是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習成績的關鍵因素,沒有記憶提供的知識儲備,沒有掌握記憶的科學方法,學習不可能有高效率。現在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重,各種考試應接不暇,如果記不住知識,學習成績可想而知,一考試頭腦就一片空白,考試隻能以失敗告終。
如果我們把學習當做是一場漫長的征途,那麼記憶就像是你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速度直接關係到你學習成績的好壞,也就是說它將直接決定你學習效率的高低。俗話說得好,牛車走了一年的路程,還比不上飛船1小時走得遠。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誰先開發記憶的潛力,誰就成為將來的強者。
美國心理學家梅耶研究認為,學習者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首先產生注意,通過注意來選擇與當前的學習任務有關的信息,忽視其他無關刺激,同時激活長時記憶中的相關的原有知識。新輸入的信息進入短時記憶後,學習者找出新信息中所包含的各種內在聯係,並與激活的原有的信息相聯係。最後,被理解了的新知識進入長時記憶中儲存起來。在特定的條件下,學習者激活、提取有關信息,通過外在的反應作用於環境。簡言之,新信息被學習者注意後,進入短時記憶,同時激活的長時記憶中的相關信息也進入短時記憶。新舊信息相互作用,產生新的意義並儲存於長時記憶係統,或者產生外在的反應。
具體地說,記憶在學習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1學習新知識離不開記憶
學習知識總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是循序漸進的。我們說,在學習新知識前,應該先複習舊知識,就是因為隻有新舊知識相聯係,才能更有效地記住新知識。忘記了有關的“舊”知識,卻想學好新知識,那就如同想在天空中建樓一樣可笑。如果學習高中“電學”時,初中“電學”中的知識全都忘記了,那麼高中的“電學”就很難學習下去。一位捷克教育家說:“一切後教的知識都根據先教的知識。”可見,記住先教的知識對繼續學習有多麼重要。
2記憶是思考的前提
麵對問題,引起思考,力求加以解決,可是一旦離開了記憶,思考就無法進行,問題也自然解決不了。假如在做求證三角形全等的習題時,卻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或定理給忘了,那就無法進行解題的思考。人們常說,概念是思維的細胞,有時思考不下去的原因是由於思考時把需要使用的概念和原理遺忘了。經過查找或請教又重新回憶起來之後,中斷的思考過程就可以繼續下去了。宋代學者張載說過:“不記則思不起。”這話是很有道理的。如果感知過的
事物不能在頭腦中保存和再現,思維的“加工”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米之炊了。
3記憶好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
記憶力強的人,頭腦中都會有一個知識的貯存庫。在新的學習活動中,當需要某些知識時,則可隨時取用,從而保證了新知識的學習和思考的迅速進行,節省了大量查找、複習、重新理
解的時間,使學習的效率大大提高。
一個優秀生在閱讀或寫作時,很少翻查字典,做習題時,也很少翻書查找原理、定律、公式等,因為這些知識已牢牢地貯存在他的大腦中了,而且可以隨時取用。
不少優秀生解題速度快的秘密在於,他們把常用的運算結果,常用的化學方程式的係數等已熟記在頭腦中,因此,在解題時就不必在這些簡單的運算和配平上費時間了,從而可以把時間更多地用在思考問題上。由於記得牢固而準確,所以也就大大減少了臨時運算造成的差錯。
許多學習成績差的青少年就是由於記憶缺乏所造成的。有科學研究表明,學習成績差一些的青少年在記憶時會遇到兩種問題:第一,與學習成績優良的學生相比,學習成績差一些的人在記憶任務上有困難。第二,學習成績差一些的學生的記憶問題可能是由於不能恰當地使用記憶策略。
盡管記憶是每個人所具有的一種學習能力,但科學有效的記憶方法並不是每一個學習者所能掌握的。在學習中,青少年應該根據課程的學習目的和要求,選擇重點、選擇難點、選擇關鍵點,然後根據記憶對象的實際情況運用一些記憶方法進行科學記憶,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並在自己的學習活動中總結出適合自己學習特點的好方法,運用科學記憶,提高學習成績,鞏固學習效果,真正達到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記憶學堂
1999年第22期的《心理科學》發表了一篇名為《學習成績差與成績好學生短時記憶特點的比較研究》的文章,指出了學習成績不同的學生在各項記憶任務上的差距:優差生在圖片記憶上的成績沒有差異,可能是因為圖片記憶是最為形象的,涉及的語言成分又少。與圖片記憶相反的數字記憶,優生顯著地高於差生;差生的誤認率卻顯著地高於優生。他們還通過試驗表明,優差生在詞彙與數字記憶任務上的差異可能是控製過程中的差異造成的。也就是說,優生與差生在借助策略以幫助記憶的過程是有差異的。通過對記憶策略的提示,差生在數字與詞彙記憶上的成績有顯著提高;而優生卻沒有受提示的影響。這證明差生在策略運用上有缺陷。
記憶好壞的衡量標準究竟是什麼
積累知識的係統性對於發展記憶的準備性幫助更大。
——前蘇聯心理學家K·普拉托諾夫
很多青少年對記憶的質量標準不清楚,有人貪多求快,今天記住了的知識,明天就忘了,這種記憶隻是短時間內給人的一種滿足,並不是真正的記住。
那麼怎樣衡量記憶的好壞呢?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記憶的好壞,應以記憶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確性和備用性為指標進行綜合考察。
1敏捷性
記憶的敏捷性體現記憶速度的快慢,指個人在單位時間內能夠記住的
知識量,或者說記住一定的知識所需要的時間量。著名橋梁學家茅以升的記憶相當敏捷,小時候看爺爺抄古文《東都賦》,爺爺剛抄完,他就能背出全文。若要檢驗一個人記憶的敏捷性,最好的方法就是記住自己背一段文章所需的時間。
2持久性
記憶的持久性是指記住的事物所保持時間的長短。不同的人記不同的事物時,其記憶的持久性是不同的。東漢末年傑出的女詩人蔡文姬能憑記憶回想出400多篇珍貴的古代文獻。
3正確性
記憶的正確性是指對原來記憶內容的性質的保持。如果記憶的差錯太多,不僅記憶的東西失去價值,而且還會有壞處。
4備用性
記憶的備用性是指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從記憶中迅速而準確地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大腦好比是個“倉庫”,記憶的備用性就是要求人們善於對“倉庫”中儲存的東西提取自如。有些人雖然記憶了很多知識,但卻不能根據需要去隨意提取,以至於為了回答一個小問題,需要背誦不少東西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就像一個雜亂無章的倉庫,需要提貨時,保管員手忙腳
亂,一時無法找到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