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來一場記憶革命,徹底挑戰你的記憶力(3 / 3)

有人問拳師:“您的功夫都到哪裏去了?”

拳師恨恨地說:“這個死婆娘,每次與我打架,總不按路數出招,害得我的拳法都沒有用場!”

拳師精通拳術,戰無不勝,可碰到不按套路出招的老婆時,卻一

籌莫展。

“熟讀拳法”是好事,但拳法是死的,如果盲目運用書本知識,一切從書本出發,以書本為綱,脫離實際,這種由書本知識形成的思維定式反而使拳師遭到失敗。

“知識就是力量。”但如果是死讀書,隻限於從教科書的觀點和立場出發去觀察問題,不僅不能給人以力量,反而會抹殺我們的創新能力。所以學習知識的同時,應保持思想的靈活性,注重學習基本原理而不是死記一些規則,這樣知識才會有用。

2突破經驗定式

在科學史上有著重大突破的人,幾乎都不是當時的名家,而是學問不多、經驗不足的年輕人,因為他們的大腦擁有無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什麼都敢想,什麼都敢做。下麵的這些人就是最好的例證:

愛因斯坦26歲提出狹義相對論;

貝爾29歲發明電話;

西門子19歲發明電鍍術;

巴斯噶16歲寫成關於圓錐曲線的名著……

3.突破視角定式

法國著名歌唱家瑪迪梅普萊有一個美麗的私人林園,每到周末總會有人到她的林園摘花,拾蘑菇,野營,野餐,弄得林園一片狼藉,肮髒不堪。管家讓人圍上籬笆,豎上“私人園林禁止入內”的木牌,均無濟於事。瑪迪梅普萊得知後,在路口立了一些大牌子,上麵醒目地寫著:“請注意!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傷,最近的醫院距此15千米,駕車約半小時即可到達。”從此,再也沒有人闖入她的林園。

這就是變換視角,變堵塞為疏導,果然輕而易舉地達到了目的。

4.突破方向定式

蕭伯納(英國諷刺戲劇作家)很瘦,一次他參加一個宴會,一位大腹便便的資本家挖苦他:“蕭伯納先生,一見到您,我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鬧饑荒!”蕭伯納不僅不生氣,反而笑著說:“哦,先生,我一見到你,就知道鬧饑荒的原因了。”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也說明了同樣的道理。常規的救人方法是從水缸上將人拉出,即讓人離開水。而司馬光急中生智,用石砸缸,使水流出缸中,即水離開人,這就是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就是將自然現象、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反向思考,如此往往能出現創新。

5.突破維度定式

在一塊土地上種四棵樹,怎樣使他們之間的距離都相等?

答案是將其中一棵樹種在山頂上。找不到答案的原因是習慣於平麵思維,沒有建立立體的空間思維習慣,而現代化大都市的交通都是立體思維的產物。

隻有突破思維定式,你才能把所要記憶的內容拓展開來,與其他知識相聯係,從而提高記憶效率。

記憶學堂:

心理學家曾設計了這樣一種思維遊戲:木桌麵上擺著一張10美元的鈔票,鈔票正中壓著一把豎直放著的沒開刃的菜刀,菜刀上支撐著一個橫過來的木杆,木杆兩端係著兩個平衡錘一樣的東西,稍微晃動就會倒下來。現在要求遊戲者在保持木杆平衡的前提下,把10美元的鈔票取出來。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

繞開記憶的陷阱,尋找記憶的捷徑

記憶是知識的唯一管庫人。

——英國詩人錫德尼

造成記憶困難的因素有很多,而我們總是繞不開一些記憶的陷阱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如果能夠繞開這些陷阱,我們同樣可以收到神奇的記憶效果。

有些人信奉“學海無涯苦作舟”的觀念,並一直用它驅策著他們自己勤奮、刻苦攻讀,學習樂趣蕩然無存,“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是他們記憶學習的教條。如果要提升記憶力,首先就要改正這個錯誤的觀念。

從學習的生理、心理過程來看,在學習新知識信息時,信息通過感覺通道進入大腦邊緣係統——膝狀體,對信息的意義和價值初步評價,進而進入大腦皮層加以深入判斷。判斷為有意義的知識信息,就會使大腦產生一種活性物質,促使神經係統網絡易於接通,信息被接受和儲存。感到有意義,認為重要,學得快樂,大腦被激活,能輕鬆愉快地學,效率高;反之,若認為知識信息不重要,沒有意義,就不願學,大腦膝狀體就進不了神經網絡,儲存不牢,記不住,學得苦,學得累,效果差。

而真正的學習記憶應該是快樂的,它不僅是指學有所獲及學會某事的成就感,而且還指記憶過程本身是令人快樂的。如果青少年是在厭煩而不是快樂的體驗下記憶學習,那麼記憶不但不會有效果,還會影響以後的記憶學習,甚至會產生厭學的情緒,因為任何知識的獲得都是依靠記憶的。但如果青少年帶著喜悅的期盼開始記憶知識,就會在記住知識後應感到意猶未盡,戀戀不舍。有效的記憶方法可以使整個學習過程都變得津津有味,充滿樂趣。這時大腦處於激活狀態,大腦產生的活性物質使神經網絡易於接通,因此,知識信息易於被接受、儲存和提取。也就是說,此時大腦處於最佳學習狀態,學習效果也最好。

另外一個記憶的陷阱就是一味地求快、求好。求快、求好,這是人之常情,但在記憶的過程中,過分地求快,往往會適得其反。特別是許多青少年學生,很容易受“快”字的誘惑或欺騙,看起書來,一味求快,不自覺地步入一個讓人痛苦的重複圈之中。背了忘,忘了又背,好像記憶的口袋內破了一個大洞。許多人不認真反省自己的方法,而是擺出頑強搏鬥的架勢,與這個怪洞抗爭,弄得精疲力竭。對此,隻能說精神可嘉,理智不夠。如果我們運用適宜的方法記憶,盡管開始慢一點,但它卻能夠讓我們把有關信息保持下來,使我們長時間享受記憶方法的甜果。從總的效果上看,我們駕駛著記憶方法之車,在知識領域中真正前進了。因此,我們絕不要見到慢字就說不,在使用相應的記憶方法的過程中,所碰到的表麵上的慢,卻是一種實質性的快,從這個意義上說,慢就是快。

貪多也是人的一個通病,“多”是記憶中的危險的陷阱。我們可以用物質的觀點來理解記憶:世界上任何機器的功率都是有限的,如果我們把大腦簡化成一部思維機器的話,絕不能要求它在一定時間內做無限多的功。因此,不能一次讓大腦攝入太多的信息量。

有不少學生複習功課時,貪多求快,一晚看一本書,結果,書是看完了,而與他們握手的卻是記憶的叛徒——模模糊糊。

我們知道,做任何事情都必須達到適當的要求,因為過猶不及,貪多過了頭,就會走向反麵,甚至會一無所有。因此,我們有時不妨學會放棄一點,在實實在在的“少”上下點工夫,那麼就會聚少成多。學習記憶正是如此。

記憶學堂:

有人以圖形做了一個實驗:他用一張圖畫給第一個人看,看後要他畫出來,然後把第一個人畫的給第二個人看,看後也要畫出來,以此類推,直到第18個人,結果圖畫從一隻鳥變成了一隻貓。這就是記憶的質變現象。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由於各人對知識經驗的加工和理解不同、原有知識結構也不同等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