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表示自毀音容,使人不能認出,以便報效恩人或報仇。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一》。
春秋末期,趙襄子聯合韓、魏,共同滅了智伯,平分了智伯的土地,把智伯全族的人都殺了個一幹二淨,還把智伯的頭骨製成便器,用來裝糞便。
豫讓是智伯的一個門客,他曾受到智伯的禮遇,見智伯的下場這麼悲慘,就痛哭流涕,發誓要殺掉趙襄子,為智伯報仇。於是,豫讓裝扮成奴仆,懷裏揣著匕首,混進趙襄子家的廁所裏,準備伺機刺殺趙襄子。誰知趙襄子非常警覺,豫讓被他發現,趙襄子讓衛兵把豫讓抓了起來。趙襄子問他是什麼人,為什麼想刺殺自己。豫讓毫不隱瞞,告訴趙襄子說:“我是智伯的門客,要殺你為智伯報仇!”
趙襄子很讚賞他的氣節,就把他放了。在放他的時候,趙襄子問豫讓:“今天我把你放了,你能不能不再打我報仇?”豫讓說:“你放了我,是你對我有了私恩,但我為主人報仇是大義,我不能為了私恩而忘了大義。”趙襄子手下的人見他還要找趙襄子報仇,就要把他殺了,可趙襄子說:“我已說過要放他,不能反悔。今後我小心躲著他就是了。”
豫讓為了能混到趙襄子身邊,想方設法化裝,他用漆把身上塗了一遍,看起來就像是身上長滿了癩子,然後扮成乞丐。有一回,豫讓的妻子看見了他,從他說話的聲音判斷出他是豫讓。於是,豫讓又吞下火炭,把自己的嗓子弄沙啞了。後來,就是豫讓的妻子見了他,聽見他說話,也認不出他了。
有一次,豫讓得知趙襄子要去一座橋,就埋伏在橋下準備行刺,結果又被趙襄子發現了。趙襄子把豫讓抓起來,表示不會再放他。豫讓希望趙襄子脫掉衣服,讓他在衣服上刺幾下,對智伯好有所交待。趙襄子滿足了他的願望,豫讓如願以償,就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