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迷霧重重的地理謎團(4)(1 / 3)

後來考古學家在古巴比倫遺址上發現了一個由石塊、泥磚砌成的拱形建築廢墟,中間有口正方形的大井。開始考古學家以為這是空中花園的遺址,直到後來在附近出土了一塊記載了通天塔的方位和式樣的石碑,才知道這就是通天塔的塔基。

通天塔建於公元前17世紀,高近90米,分成7層,底層邊長也近90米,頂層是供奉馬爾杜克神的神廟。用深藍色釉磚砌成的塔身外有條螺旋形的階梯盤旋而上,直通金色的神廟。公元前1234年,通天塔被攻占巴比倫的亞述人摧毀。後來新巴比倫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曾重建該塔,但他去世後,巴比倫又漸漸衰落。公元前484年,通天塔再次毀於戰火。雖然人們如今已基本複原了它的外觀,然而整體的設計和結構仍是一個謎。

巴比塔是做什麼用的呢?

許多人都認為,巴比塔是一座宗教建築。在巴比倫人看來,巴比倫王的王位是馬爾杜克授予的(馬爾杜克是天地的創造者,是受到巴比倫人所崇拜的最高神),僧侶是馬爾杜克的仆人,人民需要得到他的庇護。古巴比倫人建造巴別塔的目的就是為供奉這位神靈。

另外,考古學家和曆史學家認為,巴比塔除了祭祀神靈還有另外兩個用途:一是尼布甲尼撒二世借神的形象顯示個人的榮耀和威嚴,以求永垂不朽;二是統治者借以討好僧侶集團,換取他們的支持以便穩固江山。美索不達米亞是一個宗教盛行的地方,神廟林立,僧侶眾多。僧侶不僅在意識形態上影響著人民,而且掌握著大量土地和財富,統治者如果在政治上得不到他們的支持,恐怕王位也不會穩固。

盡管考古學家發現了通天塔的遺址,但是巴比塔的原型究竟在哪兒,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有人認為傳說中的通天塔,就是新巴比倫王朝時代巴比倫城內的馬爾都克神廟大寺塔。馬爾都克大寺塔高295英尺,相當於今天一座二十多層的摩天大樓的高度。這在當時人們眼裏確實有高聳入雲的通天之感。也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認為,在巴比倫城內有兩座著名的神廟。一是馬爾都克大寺塔,人稱“地廟”;還有一座叫巴比倫塔,人稱“天廟”。他們認為“天廟”才是傳說中的“通天塔”。但由於曆史久遠,巴比倫塔幾經洗劫,能夠留下的記載是鳳毛麟角。比較有價值的是在馬爾都克大寺塔裏發現的一塊石碑,上麵鐫刻有“曆史之父”希羅多德在公元前460年遊曆巴比倫城時,對當時已經荒蕪的巴比倫塔的描述。因此,一般認為,馬爾都克神廟大寺塔就是巴比塔。

神秘現象關鍵詞:巴比塔通天塔馬爾杜克

神秘的印尼“千佛寺”

婆羅浮屠是印尼著名的千年神壇,雖然後來被重建,但它謎一樣的身世並沒有隨著重建而消失,佛塔中的謎還很多很多……

印度尼西亞爪哇的婆羅浮屠是最奇異的佛教塔廟,它位於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中部馬吉冷婆羅浮屠村,距首都雅加達東南約400千米,文池蘭西南,東南30千米處就是日惹,高大的佛塔和神壇是寺院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建築。

“婆羅浮屠”為梵文音譯,意思是“山丘上的寺院”。婆羅浮屠素有印尼的金字塔之稱,又稱“千佛壇”。這個大乘佛教藝術古建築同中國長城、埃及金字塔、柬埔寨吳哥窟齊名,對研究印尼曆史、文化和藝術具有重要價值。

傳說,在公元8世紀的爪哇,強盛的夏連特王朝的統治者皈依大乘佛教。他們使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大約在公元800年建造了這座設計精良的石頭佛塔。婆羅浮屠塔猶如一個巨大的曼荼羅(壇場)。在建造時,共用了近225萬塊岩石,底層用每塊重約1噸的巨石鋪就,總體積達5.5萬立方米。

婆羅浮屠構圖精美,氣勢磅礴。它呈金字塔形,可拾級而上。佛壇共有9層,在外形上如階梯狀的錐體。上麵3層為圓形,下麵6層似方形:包括一個正方形的塔基和5層帶邊的牆的平台組成。塔基地麵部分占地1.23萬平方米,由5層帶邊的牆的平台組成,並裝飾著數以千計的反映佛陀生活的雕刻。方形平台上是4層圓形平台,上麵豎立著72座鍾形佛塔或佛龕,每座佛塔內都罩著一個環繞著中央大塔而建立的佛像。各層平台向上依次收縮,在頂部有一座主佛塔,直徑9.9米,高7米。原高42米的塔因主佛塔頂端觸雷而毀掉,留下的部分隻有近35米。佛教徒必須按特定的路線登婆羅浮屠:從東麵進入,按順時針方向繞行。走向廟頂象征著一個人逐步達到完美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