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專業認證中生物化學實驗的改革與實施
教改研究
作者:歐陽文英 唐瑋蔚
摘 要: 生物化學基本理論的建立、完善和發展是以實驗研究為基礎的,實驗教學相對於理論教學更具直觀性、實踐性、創新性和綜合性。因此,改革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創建適用於高等衛生技術人才綜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實驗教學新模式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 生物化學 實驗教學改革 教學模式
對於醫學生而言,生物化學是他們學習生涯的基礎和起點,也是進行各項醫學工作必備的技術性工具,醫學生必須重視生物化學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學習和掌握基本實驗技能,並培養設計、創新、觀察、分析和綜合的能力。
實驗課的實踐課時增多是大學學習的一個特征,也是大學學習重要的一環,但實際中依然存在部分學生不重視實驗課,甚至缺席實驗課的狀況,導致實驗思維得不到提升,動手能力得不到提高。就如常用的實驗操作,盡管經過多次練習,但到期末時仍有部分同學未能掌握正確的方法。
為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全麵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我們生化教研室逐步加強實驗教學的管理,開展各項實驗教學改革活動。
一、嚴格實驗室相關規定,是實驗教學改革的基礎。
一是組織完成學生實驗教學預習,學生預習可對實驗目的、原理、操作步驟有更全麵的了解,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論及實驗知識。在實驗中知道如何做,也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對整個實驗有了較清晰的認識,在實驗過程中不慌亂,節省實驗時間,降低儀器的損壞率,提高實驗的成功率、準確率。二是規範教學老師實驗課職能。教學老師進行課前、後點名,如實記錄學生考勤及課堂操作情況。實驗課堂中不斷巡回糾正學生操作上的失誤,引導學生分析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誤差。最後實驗做完以後,老師組織現場考核用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考核結果與課堂表現綜合給學生打出實驗操作評分。對遲到、早退、曠課者按規定扣分。我們要求遲到、早退扣1分;曠課扣3分;請假並沒補課的,按曠課處理,扣3分;若累計有3次實驗未參加者,則取消其期末實驗考核資格。三是及時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報告。學生方麵,實驗報告中必須按要求寫出實驗目的、原理、儀器與試劑,將實驗現象、數據等列入相應表格中,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要全麵、係統,對實驗中存在的問題、誤差及產生的原因等進行分析,實驗報告的書寫情況將與成績直接掛鉤。教師方麵,交上來的實驗報告本,由當次教學老師進行批改,批改時要對實驗報告書寫錯誤或不規範的地方做出相應點評或批注,將出現問題較多現象的情況統一收集,記錄在每個實驗室的實驗報告問題記錄本上。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需要做好記錄,並在下次帶教時進行詳細說明。
二、完善學生實驗課程評價體係,是學生積極參與實驗教學改革的動力。
對學生的考評方式由過去的期末考試與實驗成績相結合,改革為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組成課程總成績。形成性評價的目的是更好地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實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合作精神。其中,形成性評價實驗課成績包括:實驗操作10分、出勤10分、實驗報告10分、實驗考核10分。實驗操作方麵是對學生在課堂中聽課情況、動手情況、操作情況和實驗結果給予綜合計分。在實驗完成後,學生還需以實驗報告的形式對本次實驗的過程及結果及時記錄並總結,教師再對其點評、計分。最後在實驗課程結束後,組織實驗現場考核,檢驗學生學習成果。考核成績由口試和操作考試兩部分構成,口試重點考查學生對實驗原理的掌握,並能說出某一實驗現象;操作考核要求學生抽簽後根據命題完成任務,如刻度吸量管的使用及離心機的正確操作等,視操作規範程度及結果評定成績。這種考核方式比較客觀地反映了學生的實驗情況,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再加上考勤,我們通過以上四部分的綜合評分,能綜合評價學生在實驗課堂的整體表現,實現公平、客觀地對學生作出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