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關注數學學習過程,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課程改革綱要》在評價方麵給我們指明了方向。評價的作用是為了激勵學生,改進教法與學法。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應有利於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科的感情,提高數學能力。“紙筆測試”,注重的是對學習結果的評價,而沒有關注學習過程。學習數學離不開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與思想交流,離不開學生感情的投入和意誌的參與,學習效率與學習過程有著密切的聯係。因此,教師必須關注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和意誌力等因素,通過對過程的評價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糾正不正確的思維方式和不良習慣,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方法更趨於完善。
過程性評價要關注以下方麵的內容:學生在課堂上能否帶著興趣與熱情,興味盎然地聽老師講課或聽同學發言;能否專心致誌地進行自主探究,通過獨立思考探尋解題思路;是否具有克服難題、跨越障礙的信心;能否樂於跟同伴合作,勇於發表自己的想法,並接納別人的觀點;能否運用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從不同角度分析、思考問題;能否在小組中或麵向全班同學用數學語言陳述自己的思考過程;能否對自己的思考過程及答題情況進行反思,等等。
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能夠促使學生認識自我,弄清自己取得了怎樣的進步,具有怎樣的優勢,還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彌補。此外,過程性評價也是教師了解學生、改進教學、實施因材施教的依據。
四、尊重學生能力差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數學教育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數學能力的提高,就必須尊重學生個性及能力的差異。由於學生生活的環境不同,所形成的性格也千差萬別。這樣就造成學生對事物持有不同的理解,影響著學生認知活動的開展。比如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出示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之後,常常會提出這樣的要求: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對於這道題目你能用幾種方法解答?思路越多越好。這體現了對學生能力差異的尊重,因為學生受知識和經驗的製約,對問題的思考也不可能完全一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找到相應的解題方法;同時,筆者創設了“越多越好”的空間,給學生提供了施展個性的平台,這是尊重學生能力差異的具體體現。
尊重學生能力差異,要求教師不能用統一的標準衡量學生;對學生評價時,少作橫向比較,否則會讓學困生失去信心;運用縱向比較,則會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迸發出學習數學的動力。
以上是筆者對打造人性化、情感化的數學課堂的思考。筆者認為隻要教師擁有一顆對事業、對學生的博愛之心,就一定能夠發揮自己的教育智慧,引領學生徜徉於美妙的數學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