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問”中前進升華(2 / 2)

三、課堂提問要“引人深思”,促進學生自主反思

提問的目的,是引發學習對象的深入思考和深刻辨析。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經常會出現由於學習對象數學技能素養發展和教材學習目標要求之間的“不平衡性”問題,導致學習對象思考分析、解答問題等活動出現瑕疵和不足之處。而學習對象“當局者迷”,不能及時地認知。此時,教師應借助於提問手段,運用啟示性話語,引發學生深入思考、辨析,找尋解決修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鍛煉學生的自主反思能力,提高學生自我整改效能。如在“如果現在知道有一個點P的坐標為(-1-2a,2a-4),並且關於原點對稱的點是第一象限的點,求a的整數解有多少?”案例解答中,部分學生解析問題得到a的正數解有無數個的答案。此時,教師不急於告知解題結果的正誤,而是向學生提出問題:“通過對函數圖像內容的學習,可以知道對稱點之間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學生陷入“深思”之中。經過分析思考認識到已知點P(x,y)關於原點的對稱點是(-x,-y),關於x軸對稱的對稱點是(x,-y),關於y軸的對稱點是(-x,y),從而認識到上述解題的錯誤原因在於將關於原點、關於x軸、關於y軸的對稱點的知識相混淆,從而導致符號錯誤,判斷事物,解題錯誤。

四、課堂提問要“循序漸進”,利於數學實踐活動

課堂提問的功效,在於讓學生借助於教師循序漸進的引導和指導,在漸進、遞進的探究思維活動中,掌握數學學習知識,獲取數學解析策略,提升數學學習品質。這就要求初中數學教師在提問活動中,不能“不切實際”、“跳躍式”地進行提問,導致學生的思維實踐活動“落後”於所提問題,致使教學之間不能有效銜接、相互融合,而要按照教學設計進程,遵循學生認知特點,進行循循善誘、深入淺出的提問,實現教與學之間的“同頻共振”,共同進步。

問題:一元二次方程kx2+(k+2)x+k/4=0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是否存在一個實數k,能夠滿足兩根之和等於兩根之積的算術平方根這一條件?如果有,請求出k的值;沒有,試說明其原因。

師:“該問題條件中,告知了哪些數學知識點內容?條件中具有的哪些關係等式?”

學生進行探析案例條件活動,指出:“該題中涉及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內容。”

師:“根據該問題的解答要求,應該怎樣進行解題活動?”

學生小組探尋認為:“首先根據根與係數關係內容,求出兩根之和以及兩根之積的值,然後列出兩根之和等於兩根之積算術平方根方程,進行解方程活動,求出k的值,最後判斷k的範圍即可。”

學生進行解答問題活動。

師:根據解題思路,請歸納總結該案例解題的一般規律。

生歸納總結指出:“主要是靈活運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和根與係數之間的關係。”

以上是我根據教學感悟,對初中數學課堂提問所作的論述。教師要緊密結合教學活動要素,靈活提問,高效提問,實現教與學同步互動、共進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