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班化視閾下的模塊式英語課程開發構想(1 / 2)

小班化視閾下的模塊式英語課程開發構想

外語教學與研究

作者:張伯成

摘 要: 本文從小班化視角闡述了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模塊式開發構想,對小班化教學、模塊式課程的背景、意義進行了介紹,說明了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模塊式開發的深層意義,突出描繪了英語語言學習過程的育人目的性,構建了簡便易行的課程實踐框架。

關鍵詞: 小班化 模塊式 英語課程開發 義務教育階段

近年來隨著英語教育的普及程度迅速提升,人們對英語學習已不再停留於應付考試的初級現實需求。特別是近兩年各地提出的英語考試改革,降低英語分值、一年兩考等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給英語教學狠狠一擊,讓人們開始冷靜地思考英語學習究竟是機械記憶還是體驗學習過程,提高專業知識水平,開發自主學習本領,拓展思維。

一、小班化教學在國內外的廣泛實踐及其意義

小班化是相對於班級規模過大而提出的,期待通過對班級規模進行合理控製達到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在我國小班化教育思路的提出始於20世紀90年代,學術界在2002年與2012年左右分別出現兩次顯著的研究熱潮。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在小班化教育模式下對學生個人能力培養的優勢和對國外有關小班化教育的介紹與評述。可以說,我國的小班化教育還處在表層的緩慢探索發展過程之中。美、法、德、英、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對小班化教學的研究要更早一些,其中尤以美國的小班化教育變革影響較大,又以1984年印第安納州實施的“黃金時間”計劃(Prime Time),1985年起田納西州實施的“師生比例改善計劃”(STAR),1996年起威斯康星州實施的“學生教育成績保證計劃”(SAGE)項目,以及1996年起加利福尼亞州實施的“降低班級規模計劃”(CSR)等頗為引人注目。美國開展的這些小班化項目主要集中在對班級人數規模和資金投入方麵的控製和變化,對學科課程結構及其模式等方麵的改變不大,最終實驗結果是普遍讚同小班化模式,認為有助於學生個性發展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從小班化視域下思考英語課程在一定程度上為語言學習創造了較理想的現實環境,小班化的人數優勢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逐步養成獨立思考善於學習的良好習慣,抑或說有助於培養有個性、會創新、全麵發展的“完整人”,從而改變人們對英語課程過於“專業”,單純考慮語言本身學習的誤區,英語語言學習同樣作為一種人文知識的學習過程能夠很好地發展人的思維,培養國際意識。

二、模塊式英語課程開發的現實思考

模塊式課程自2003年起在我國的普通高中已經廣泛推行,現行的高中課程是將每一科目設計成若幹模塊,模塊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反映學科內容的邏輯聯係。每一模塊都有明確的教育目標,並圍繞某一特定內容,整合學生經驗和相關內容,構成相對完整的學習單元;每一模塊都對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提出要求與建議。運行十餘年的高中模塊式課程已經被大家普遍接受,雖然存在個別不同看法,但總體上評價是積極和進步的。

中小學英語課程是在廣大學生和家長中受到廣泛重視,並常有“語數外三大主科”的說法;英語語言學習本身應該具有啟發思維,開闊視野,以自主養成為重要學習過程的特征;在現實中卻存在英語學科的課時分配數量與常規一貫性推進教材內容相矛盾,常常由於課時分配不足造成草草走一遍過場,學生因缺乏同伴交流和深度反思對英語語言形成反感、排斥甚至放棄的念頭和現象,有時候即便是有不錯的成績也是通過“題海戰術”換得的一次性成績,很難發揮掌握知識本身和其背後的深層思維拓展作用。

在義務教育階段運用模塊式英語課程教學具有積極意義和可操作性的現實基礎。通常一種常用的學習習慣對學習過程本身和知識獲取具有重要意義,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學習與接受高中教育具有自然的承接性,采用較一致的模塊式課程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學習效果的增強。另外,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教材普遍呈現自然劃分模塊,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就明確分列如家人、朋友、活動、場所等各個不同模塊,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為小學至高中的一貫式模塊教學提供了便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