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
外語教學與研究
作者:李政雄
摘 要: 閱讀能力是英語能力的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及閱讀技巧等措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 英語課堂教學 閱讀興趣 習慣 技巧 能力培養
英語閱讀教學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那麼,如何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利用課堂教學導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著名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認為:“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也就是說,濃厚的興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迪其智力潛能並使之處於最活躍的狀態。因此,教師在導入新課時,應聯係學生實際,針對不同題材、不同體裁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教法,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同時加大背景知識的輸入。教師可通過直觀而形象的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聯係相關的新聞時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可以在教學新課前設置一定的問題,使學生帶著疑問和好奇心學習;還可以從舊知識入手,創設一種認知“期待”,讓學生帶著要“驗證”新知識的心理積極學習。
比如在教學NSEFC Book4 Unit5 “Theme parks”時,教師可以設問:What is a park?What is a theme park?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Disneyland?學生帶著這些問題,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地閱讀,獲得信息會更快更準,閱讀也會變得輕鬆愉快。
二、利用課堂教學,培養良好閱讀習慣。
閱讀速度快慢是閱讀能力高低的重要標誌,在保證正確率的前提下,要提高閱讀速度,必須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課文閱讀教學為此提供了最佳平台,因為在教師監控下產生的閱讀效果是學生個體閱讀所不能達到的。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以下幾個習慣。
1.默讀文章的習慣。默讀就是通過視覺器官直接感知文字信號,其獲取信息的速度比出聲讀快得多。
2.整體瀏覽獲取信息的習慣。即把握意群和句子的整體結構,摒棄逐字逐句對應理解的習慣,以便更有利於對句意、文意的整體理解。
3.盡量避免指讀、回視、唇讀和重讀。這些不良閱讀習慣必然影響閱讀速度和整體理解,要求學生閱讀時抓住關鍵信息進行整理、歸納和提煉,爭取一次性讀完材料。
4.猜測詞義的習慣。閱讀時,不要一見生詞就查詞典,而要根據上下文推測詞義,為廣泛閱讀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利用課堂教學,掌握閱讀技巧。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現代教育更重視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讓學生“會學”。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文閱讀教學,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具體可如下操作。
1.略讀全文,確定中心。一篇文章通常是圍繞一個中心思想展開的,是一個有機整體,段落和段落之間有著必然的聯係。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文章的題目、首段或末段、每段的首句或句中的黑體字(句)等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教材中的許多閱讀課文都設計了在文中找關鍵詞、主旨句和概括中心思想的練習,教師應充分利用這類練習,培養學生快速瀏覽文章、迅速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