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浸潤國學,傳承經典(1 / 2)

浸潤國學,傳承經典

幼教天地

作者:李黃輝

摘 要: 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在幼兒園開展國學教育,不但可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而且在潛移默化中有助於幼兒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從另一個側麵更完善地發展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

關鍵詞: 幼兒期 國學教育 教學策略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傳承,國學更是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瑰寶,傳承國學有利於提高民族文化素質,使人們共享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論語》、《三字經》等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還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可以將其精華部分或思想遷移到幼兒園教育中,特別對幼兒的社會性培養非常有幫助,可以豐富幼兒園的德育內容,擴展幼兒園教育深度。

一、讓國學與環境有機結合

環境對幼兒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師,《規程》明確指出: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情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開展幼兒民族文化藝術教育、利用民族文化“弘揚民族藝術,振奮民族精神”,能使二十一世紀的幼兒增強民族榮譽感,樹立民族自信心。將國學經典和幼兒園環境有機結合,落實在每一處地方。例如:班牌、家園共育、走廊、樓梯、盥洗室等。家園共育(言必信,行必果)——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家園共育是一座溝通橋梁。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部分牆壁裝飾,起到耳濡目染的效果,每天隻要讀一讀,自然而然就背下來了。《三字經》現身於樓梯,每走一步都有經典相伴。玩中學,學中玩,趣味性強,走樓梯還有益健康。不到半月,幼兒都會背《三字經》,全園增添濃濃的國學氣息。還可以把《弟子規》、《千字文》放上去,把古賢聖人請入班內。“我是‘孔子班’的”。“我是‘老子班’的”。看,孩子說得多神氣,和聖人的距離是那麼貼近。在瑞吉歐環境創設中,教師的做法是:幼兒園不能有一處無用的空間;環境要跟著幼兒的需要變化,讓幼兒與環境“對話”。豐富多彩的物質環境使每一個角落都育人,每一麵牆壁都說話,充分發揮每一寸空間的教育價值,使教育環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保護幼兒天性,陶冶幼兒情操,促進幼兒主動活潑地發展。

二、讓國學與興趣有機結合

幼兒期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占主要地位的時期。培養幼兒的道德感,陶冶幼兒的情操,養成好的禮儀習慣,是教學國學經典的重要一部分。高尚、美好的道德品格是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形成的。情景劇具體形象,符合幼兒感知和理解事物的特點,情景劇中的人物和情節的生動演繹,讓幼兒不知不覺掌握道德行為標準,使他們認識到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應該學些什麼。當他們感受到善惡美醜的標準時,自然激起模仿願望,願意把美好的東西付諸自己的行動,把真善美帶給身邊的人。這時,教師巧妙安排“好習慣”係列,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的品德習慣,而且“少成若天性”。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道德經》告訴我們:“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又說:“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九層之台,起於壘土。”老師隻要堅持,用心對待每個小細節,就一定能教出好效果。還要培養幼兒的表達能力,豐富幼兒的語言和情感,在視聽覺的刺激下,幼兒自然處於積極學習狀態,情景劇中生動的形象、簡明的情節有利於幼兒注意力集中,幼兒傾聽、朗讀、講述其中的故事,有助於發展他們的記憶力、表達力、專注力。同時應該給兒童創建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學習使用適當的禮貌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