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
一天,美國陸軍部長斯坦頓來到林肯總統那裏,氣呼呼地說,一位少將用侮辱的話指責他偏袒一些人。
林肯聽後建議斯坦頓寫一封內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家夥。
“可以狠狠地罵他一頓。”林肯說。斯坦頓立刻寫了一封措辭激烈的信,然後拿給總統看。
“對了,對了。”林肯高聲叫好,“要的就是這個!好好訓他一頓,真寫絕了,斯坦頓。”但是當斯坦頓把信疊好裝進信封裏時,林肯卻叫住他,問道:“你幹什麼?”
“寄出去呀!”斯坦頓有些摸不著頭腦了。
“不要胡鬧。”林肯大聲說:“這封信不能發,快把它扔到爐子裏去。凡是生氣時寫的信,我都是這麼處理的。這封信寫得好,寫的時候你已經解了氣,現在感覺好多了吧,那麼就請你把它燒掉,再寫第二封信吧。”
故事感悟:
寬容並不拒絕個人情緒,隻是我們要學會排遣怨氣。怨氣得到了排遣,目的也就達到了。這時,就請燒了這封“信”,再寫一封吧。
先寬容地對待別人
錯誤在所難免,寬恕就是神聖。
——波普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相臨。兩國頗有敵意,在邊境上各設界亭(哨所)。兩邊的亭卒在各自的地界裏都種了西瓜。梁國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很好;楚國的亭卒懶惰,不勞不作,瓜秧又瘦又弱。
楚亭的人覺得失了麵子,在一天晚上,乘月黑風高,偷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都扯斷。梁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後,非常氣憤,報告地方官宋就,說我們要以牙還牙,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
宋就說:“楚亭的人這種行為當然不對。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就更不對,那樣未免太狹隘、太小氣了。你們照我的吩咐去做,從今天開始,每晚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也長得好。而且,這樣做一定不要讓他們知道。”
梁亭的人聽後覺得有理,就照辦了。
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仔細觀察,發現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澆過,而且是梁亭的人在夜裏悄悄為他們澆的。
楚國的軍官聽到亭卒的報告後,感到即慚愧又敬佩,於是上報楚王。楚王深感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給梁王以示歉意。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好鄰邦。
故事感悟:
俗話說得好,“將心比心”,不要抱怨別人對你好不好,因為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對待別人,別人就會用什麼樣的心態對待你。
憤怒是不值得的
善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行為。
——羅曼?羅蘭
庫克是英國一家公司的職員,在業務上是公認的尖子,可是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往往憑意氣用事,得罪了不少人,所以,他在公司幹了好幾年卻總是得不到升遷。
有一段時間,庫克新搬來的一位女鄰居進出時總是把門碰得很響,而且常常在房間裏大聲哼唱,吵得庫克睡不好覺。直到有一天,他們碰到了一起,憤憤不平的庫克怒目瞪著女鄰居大聲喊道:“瞧你!能不能安靜一點,讓我好好休息!”
女鄰居也瞪圓雙眼回敬庫克:“和誰說話哪!你以為你是誰,是總統?”說完對庫克不屑一顧地扭轉身子走了。
庫克咬咬牙心想:“我會讓你嚐嚐我的厲害!”
第二天,庫克回家時,女鄰居也正好回了家。庫克故意把門碰得很響,並在房間大聲吼叫,也想讓她嚐嚐吵鬧的滋味。
可是接下來的幾天,鄰居的吵鬧更厲害,令庫克連連叫苦。
“老這樣下去能行嗎?該怎麼辦呢?”不久庫克有了一個好主意。
幾天後的一個早晨,女鄰居一開門就發現地上放著一個信封,她抽出信紙一看,隻見上麵寫著——尊敬的女鄰居:
很抱歉我那天向您大喊大叫,這也不是我慣有的作風,隻是那天我從信箱裏拿到了帶來壞消息的信件……我希望您能夠原諒我。
第二天早晨,當庫克走出房門時,一眼就發現了地上的信封,他迫不及待地抽出信紙。
尊敬的男鄰居:
這些日子我也一直心煩意亂,因為我工作上遇到了麻煩。我很高興看到您寫的便條,我想我會成為您的好朋友的。
從那以後,每當他們再相見時,都會愉快地微笑著打招呼。
接下來的故事更耐人尋味:女鄰居後來當上了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長,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考察以後,她聘請庫克擔任了公司一個部門的經理。
庫克改掉了得罪人的脾氣,抱著與人為善的心態麵對生活,最終使自己強大起來,由普通職員升遷為公司高層管理人員。
故事感悟:
憤怒是魔鬼,它隻能讓你無休止地去爭鬥,甚至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應該像庫克和他的女鄰居一樣,靜下心來想想,你就會認為憤怒是不值得的。我們應該以平和的心態,用憤怒的時間,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像故事主人公一樣不斷成功。
上進的心讓你成為生活強者
沒有上進心的人,永遠不會有大成就。
——朱自清
美國人約翰?富勒的父親是路易斯安納那的黑人佃戶,家中有七個兄弟姐妹。他從5歲就開始工作,9歲時會趕騾子。這些一點也不稀奇,因為佃農的孩子大多在年幼時必須工作,他們對於貧窮十分認命。幸運的是,富勒有一位了不起的母親,她始終相信一家人應該過著快樂且衣食無憂的生活。她經常和兒子談到自己的夢想:
“我們不應該這麼窮,”她時常這麼說,“不要說貧窮是上帝的旨意。我們很窮,但不能怪上帝。那是因為爸爸從來不想追求富裕的生活,家中每一個人都胸無大誌。”
沒有一個人不想要追求財富。這句話深植富勒的心中,最終改變了他的一生。他一心向往躋身富人之列,開始追求財富。他認為推銷東西是最快的致富捷徑,並且選擇挨家挨戶推銷肥皂。
12年後,他得知供貨的公司即將被拍賣,底價是15萬美元。談判的結果,他用積蓄的25萬美元作為定金,答應在十天內籌足餘款125萬美元。合約中並規定,若逾期未補齊餘款,將沒收定金。富勒的工作態度認真,極受客戶肯定。現在他需要幫忙,他向朋友、信托公司及投資集團籌錢,到了第十個晚上,他籌到了115萬美元,還差1萬美元。
曙光乍現,“我已經想盡所有的辦法,”他回憶當時的情形,“時間不早了,房裏一片漆黑,我跪下來祈禱,請求上帝指引,誰能在時限內借我1萬美元。我決定開車沿著第61街。走下去,看到第一家亮著燈的商店,我進去請求幫助,我請求上帝給我一線曙光。”
當時是深夜11點,富勒沿著芝加哥第61街走下去,過了幾個路口,終於看到一家承包商的辦公室裏還有燈光,富勒走了進去。那位承包商正埋頭辦公,由於熬夜加班,已經疲憊不堪。富勒和他略有交情,他鼓起勇氣:“你想不想賺1 000美元?”富勒直截了當地問。
那位承包商回答,“想,當然想。”
“借我1萬美元,我會外加1 000美元紅利還給你。”富勒告訴那位承包商,還有哪些人借錢給他,並且詳細說明整個投資計劃。
富勒拿著1萬美元的支票,邁出承包商的辦公室。其後,他不但從接手的公司獲得可觀的利潤,並且還陸續收購七家公司,其中包括四家化妝品公司、一家製襪公司、一家標簽公司及一家報社。他在談成功的秘訣時,用多年前母親的話回答:
“我們很窮,但不能怪上帝。那是因為爸爸從來都不想追求富裕的生活,家中每一個人都胸無大誌。”
富勒的起點比一般人更不利,但是,他有遠大的目標,勇往直前。每個人的目標都不一樣,你有權利選擇自己要追求什麼。並非每一個人都能像富勒一樣,成為大企業家,並非每一個人都願意付出昂貴代價。每個人對“財富”的理解不同,也有人認為,每天過得快樂、幸福,就是成功。
故事感悟:
上進心是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激發我們的潛能,上進心就像發動機一樣,催我們奮進,讓我們勇往直前。
生氣是什麼
事情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它們。
——奧?斯韋特?馬頓
古時有一位婦人,特別喜歡為一些瑣碎的事情生氣。她也知道這樣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為自己談禪說道,開闊心胸。
高僧聽了她的講述,一言不發地把她領到一座禪房中,落鎖而去。
婦人氣得跳腳大罵。罵了許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又開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聞。
婦人終於沉默了。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還生氣嗎?”
婦人說:“我隻為我自己生氣,我怎麼會到這種地方來受這份罪。”
“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麼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過了一會兒,高僧又問她:“還生氣嗎?”
“不生氣了。”婦人說。
“為什麼?”
“氣也沒有辦法呀。”
“你的氣並未消逝,還壓在心裏,再爆發將會更加劇烈。”高僧又離開了。
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時,婦人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氣。”
“還知道值不值得,可見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高僧笑道。
當高僧的身影迎著夕陽立在門外時,婦人問高僧:“大師,氣是什麼?”
高僧打開門鎖將手中的茶水傾灑於地。婦人視之良久,頓悟,叩謝而去。
故事感悟:
生氣是什麼?或許是爆發式,或許是心如止水。生活中,不要走向一個誤區,在往前走再也走不通時,一定要記得改變自己的心態,或許這樣的生活會倍感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