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交通與通訊係統的發達,我們迅速地進入了信息時代。在這個時代,任何一個身穿牛仔褲的年輕人都可以平地一聲雷,眨眼成為巨富——隻要他掌握到特殊的知識。
早在1990年,托夫勒就在其《權力的轉移》一書中預言:“知識”在21世紀必定毫無疑問地成為首位的權力象征。他認為:“知識除了可以代替物質、運輸和能源之外,還可以省時間;知識在理論上取之不盡,是最終的代替品,它已成為產業的最終資源;知識是21世紀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
由工業社會發展到知識經濟社會,社會活動的中心就是由經濟人轉移到智能人。這種人,講究思維效率,追求智力財富,視知識為價值尺度,從而脫離了動物式的生存競爭。而且智能人的特點是具有知識價值觀,重視開發智源,既開發自然智源,又開發人工智源,並在開發智源過程中發展自己的知識。
在生活中的幾乎一切領域,我們都能感受到知識與信息的重要性。在1920年,一輛汽車成本的85%以上是付給從事常規生產的工人和投資者;到了1990年,這兩種人得到的份額不到60%,其餘部分則分給了設計人員、工程師、戰略家、金融專家、經理人員、律師、廣告商和銷售商等~大群善於識別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新者。而今天,財富分配的規則很顯然已經真正以知識為軸心,例如在半導體芯片的價格中,3%歸原材料和能源的主人,5%歸擁有設備和設施的人,6%歸常規工人,85%以上則歸從事專門設計、工程服務或擁有相關專利和版權的人。
在知識經濟時代,智能經濟逐漸取代了物質經濟統治世界。我們正在逐步脫離工業文明時代而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推動社會發展的已經不是簡單的勞動的力量,也不是資本的力量,而是知識。“發展依靠創新,創新依賴知識”,今日已成共識。我們要生存,要發展,要致富,就必須擁有知識,運用知識!
很久以前,我們知道“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金錢”,但真正有機會實現知識就是金錢的夢想,卻在今天這個時代!一批科技富豪的誕生,猶如洶湧澎湃的浪潮,衝擊著我們傳統的經商觀念、教育體製、分配製度等。過去,我們推崇“勤勞致富”的觀念,因為勤勞確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勞致富,是靠本身、靠實在、靠勤奮、靠誠實,因而值得宣揚和推崇。在經濟日益知識化、技術化、全球化和網絡化的今天,知識、創新已超過勤勞成為致富的首要條件。
據中國上海人才市場的調查結果顯示,高級人才應聘的年薪心理價位和招聘單位的崗位薪資走勢終於明朗,而且相互之間的價位很接近,高級人才對應聘崗位的年平均期望薪資依次為:副總經理11.6萬元,計算機工程師11.5萬元、地區銷售經理10.1萬元、投資經理8.7萬元、財務經理8.2萬元、生產經理7.1萬元、物流主管6.6萬元、項目經理6.2萬元、行政管理6.1萬元。招聘單位的崗位平均年薪走勢為:副總經理11.5萬元、軟件工程師11萬元、銷售經理7.5萬元、財務經理7萬元、項目經理6.6萬元、市場經理6.6萬元、客戶經理6萬元、質控經理5.4萬元、人事經理4.8萬元、企劃專員3.8萬元。
一邊是大量的工人下崗找不到工作,一邊卻是高級人才的薪資越來越高。顯然,知識與才能已開始把握我們的命運,決定我們的財富。現代社會的人際競爭,很大程度上已歸結為知識的競爭。有知識者有財富,將成為普遍的規律。據《北京青年報》報道,聯想集團實行股份製改革以來,隨著其認股權證的分配實施,使一些員工一躍成為百萬富翁。此外,在以往“聯想”內部的效益水平及激勵機製基礎上,已經產生了一批百萬富翁。兩者相加,“聯想”這架高科技財富機器“製造”出來的百萬富翁數量已有數百人之多。這些百萬富翁普遍比較年輕,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有關專家分析認為,如今企業已經漸漸成為中國社會財富的創造和承載主體,隨著各種形式股份製的推行,有知識才能的年輕人將會成為富翁的主流。
清華同方也不甘落後,其總裁陸致成放出豪言:最短3年,最長5年,這家清華大學下屬的高科技企業要造就100名千萬富翁、1000名百萬富翁。這使得那些心存鴻鵠之誌、懷揣科研成果的中國科學家有了以前做夢都不敢想像的“暴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