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眼光十五 終身學習:永遠不倒的賺錢翁(2)(3 / 3)

孫家廣就是一位受益者。這位中國工程院的院士、清華大學的教授,曾因發明計算機輔助設計係統——中國迄今惟一具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工程技術而聞名,如今他走出象牙塔,出任新成立的清華同方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按照國家政策,該企業允許個人科技成果以無形資產形式折價入股、參與分配,包括孫家廣在內的骨幹人員因此占有該公司5000萬股份中的8%。即400萬股。雖然孫家廣隻說這400萬股是由四個代表人認購,上市後再分配給企業員工,對他個人占多少股份不願意置評,但作為該軟件公司核心技術的發明人,哪怕隻擁有1%的股份,上市後孫家廣也會輕而易舉,一躍而成“千萬富翁”。

其實,像孫家廣這樣以技術入股,通過上市身價過億的中國科學家已有先例,如水稻雜交專家袁隆平,他持有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0萬股,占總股本的2.38%,排在第四大股東的位置上。按目前的價位計算,股票市值超過8000萬元。

也許有人認為那些年齡偏大又沒有一技之長的人就隻有給人家打工的份。其實不然。我們在這裏所指的知識,並不都是要在大學裏專門學習的公式、定律、規則之類,而是包含著非常廣泛的內容。按托夫勒的定義包括“信息、數據、圖像、想像、態度、價值觀,以及其他社會象征性產物。”實際上,對於致富起至關重要作用的專門知識,相當一部分是要在“社會大學”裏才能學到的。沒有讀過大學的人,並不等同於沒有知識。況且,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市場巨大,對於那些在意識和經驗上有準備的人,機會也一樣存在。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班車上,隻要我們認真地掌握知識,關鍵是有效利用知識,就能走上致富之路。

祟尚責任感與知識創富的“商海怪傑”

吳良定,浙江中寶實業集團董事長。崇尚責任感與知識創富的“商海怪傑”,從1992年起家,中寶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紡織機械生產廠家之一。中寶的摩托車輪約占國內市場的40%。2000年集團銷售收入達12億元。

有人向吳良定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當前社會中最缺乏什麼?”吳良定脫口而說:“責任感!”領導對職工負責,職工對企業負責,企業對社會負責,這就是中寶奉行的“三一律”。沒有責任感的人,生產偽劣產品的企業,是一種社會公害。崇尚社會責任,是最重要的財富。這是中寶騰飛的基石。

吳良定不屬於那種事必躬親、殷勤忙碌的人,也不是那種名重識淺、隨俗浮沉的企業家。他滿腦袋裝的是思想,又喜歡以著代述,或述之有著。他喜歡一個人關在房間裏,精騖八極,神遊萬裏,馳騁自己的思想,讓腦袋裏不斷冒泡的思維變成滿紙文章,又變成一個個治廠的大略。一個沒有文書的董事長,一個喜歡著述的企業家。

有人稱吳良定為“商海怪傑”,有人把他大疊大疊的文字戲稱為《吳氏論語》。一部《論語》治天下不足資信,《吳氏論語》卻正是中寶日趨發展的綱領和方略。《當前的形勢和任務》。《管理出效益》、《科學技術的價值》、《質量是生命》、《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這些文章不是空發議論,不是為寫作而寫作,或以寫作以自娛,而是針對市場經濟新形勢,針對公司各個階段的工作重點,出思路、出對策、製訂戰略戰術。以《管理出效益》為例,他借鑒美國經濟理論學家泰勒的論點,依據公司自身特點,精辟闡述科學管理與提高效益之關係,全篇以實例說理,讓公司全體員工懂得這個道理:人人從我做起。

有資本者,致富之路就會平坦一些。在這個年代裏,資本仍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資本不僅僅是資金,它由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兩方麵組成,包括固定資產、流動資金、人才、技術、信譽及知名度等。中寶不僅在有形資產經營上用心良苦,在培育無形資產方麵也誌存高遠,投入頗巨。近年來,吳良定從全國各地招募大中專畢業生和各種專業技術人員290餘名,大中專畢業生已占職工總數的38%。

又一張新的藍圖在中寶人手中描繪:不久的將來以占1000畝,總投入50億元,建設一個中國紡機城,它集製造紡織機械、器材,經營電子產品,建立加工中心,兼營科技成果轉讓於一城。至2010年,實現銷售500億元,利潤50億元。

可以說,中寶的前程一片光明,而吳良定起了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