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人說遍地都是錢,隻要彎腰去撿,不動腦子的人說,錢都讓人撿完了,自己的命真不好。這就是區別,如果看不到賺錢的機會。就隻能能貧窮下去,隻有獨具慧眼的人,才能發現潛在的致富機會。
機不可失,當機含斷
機遇兩個令人神往的字眼。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是一個淺顯而深刻的道理。
在商業活動中,如果你能在時機來臨之前就識別它,在它溜走之前就采取行動,那麼,你還怕自己的事業沒前途?
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宣告結束。北方工業資產階級戰勝了南方種植園主,但林肯總統被刺身亡。
全美國在歡樂與悲痛之中,既為統一美國的勝利而歡欣鼓舞,又因失去了一位可敬的總統而無限悲慟。
後來的美國鋼鐵巨頭卡耐基卻看到了另一麵。
他預料到,戰爭結束之後,經濟複蘇必然降臨,經濟建設對於鋼鐵的需求量便會與日俱增。
於是,他義無反顧地辭去鐵路部門報酬優厚的工作,合並由他主持的兩大鋼鐵公司——都市鋼鐵公司和獨眼巨人鋼鐵公司,創立了聯合製鐵公司。
同時,卡耐基讓弟弟湯姆創立匹茲堡火車頭製造公司和經營蘇必略鐵礦。
可以說卡耐基是個幸運兒。
美國擊敗了墨西哥,奪取了加利福尼亞州,決定在那裏建造一條鐵路,同時,美國規劃修建橫貫大陸的鐵路。
幾乎沒有什麼比投資鐵路更加賺錢了。
聯邦政府與議會首先核準聯合太平洋鐵路,再以它所建造的鐵路為中心線,核準另外三條橫貫大陸的鐵路線。
事情越來越複雜,縱橫交錯的各種相連的鐵路建設申請紛紛提出,竟達數十條之多,美洲大陸的鐵路革命時代即將來臨。
“美洲大陸現在是鐵路時代、鋼鐵時代,需要建造鐵路、火車頭和鋼軌,鋼鐵是一本萬利的”,卡耐基這麼思索。
不久,卡耐基向鋼鐵發起進攻。
在聯合製鐵廠裏,矗立起一座22.5米高的熔礦爐,這是當時世界最大的熔礦爐,對它的建造,投資者都感到提心吊膽,生怕將本賠進去後根本不能獲利。
但卡耐基的努力讓這些擔心成為杞人憂天,他聘請化學專家駐廠,檢驗買進的礦石、灰石和焦炭的品質,使產品、零件及原材料的檢測係統化。
在當時,從原料購入到產品的賣出,往往顯得很混亂,直到結賬時才知道盈虧狀況,完全不存在什麼科學的經營方式。卡耐基大力整頓經營方式,貫徹了各層次職責分明的高效率的概念,使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
1873年,經濟大蕭條的噩夢突然降臨。
銀行倒閉、證券交易所關門,各地的鐵路工程支付款突然被中斷,現場施工戛然而止,鐵礦山及煤山相繼歇業,匹茲堡企業也宣布破產。
卡耐基斷言:
“隻有在經濟蕭條的年代,才能以便宜的價格買到鋼鐵廠的建材,工資也相應便宜。其他鋼鐵公司相繼倒閉,向鋼鐵挑戰的東部企業家也已鳴金收兵。這正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絕不可以失之交臂。”
在最困難的情況下,一反常理,卡耐基打算建造一座鋼鐵製造廠。
他走進股東摩根的辦公室,談了自己的新打算:
“我計劃進行一個百萬元規模的投資,建貝亞默式5噸轉爐兩座,旋轉爐一座,再加上亞門斯式5噸熔爐兩座……”
“那麼,工廠的生產能力會怎樣呢?”摩根問道。
“1875年1月開始工作,鋼軌年產量將達到3萬噸,每噸製造成本大約69元……”
“現在鋼軌的平均成本大約是110萬元,新設備投資額是100萬元,第一年的收益就相當於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