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說說生活的瑣事,讓爸媽安心
文/汪健
有人曾經針對大學生做過一項調查,問他們在遇到煩心事時會怎樣排解,54%的學生認為忍耐是最好的選擇,而選擇“向父母傾訴”和“找心理醫生”這兩個選項的隻占8%,剩下的人竟然都選擇了上網打遊戲發泄。
現代人的生活紛繁複雜,年輕人剛剛踏上工作崗位,開始自己新的人生,一不小心就會迷失方向。很多人因為好麵子,不服輸,總是自己強撐著。認為現在自己長大獨立了,不願意再把自己的成就失敗都說給父母聽了,在外麵吃了苦受了委屈都自己忍著,不想讓父母因為這些事為自己擔心,再也找不到小時候受了表揚或是受了欺負都跑到父母麵前傾訴的天真和直白。
其實家永遠是我們的港灣,不管受了什麼樣的委屈,回到父母身邊,跟他們說說。生活中有什麼煩惱,事業上受了什麼挫折,跟父母念叨念叨,聽聽父母的意見,會讓父母覺得我們還需要他們,讓父母感受到我們的依賴。況且有的時候,父母的意見能讓我們“柳暗花明又一村”。
趙宇比魏芳大兩歲,但是魏芳喜歡叫他老趙。他們結婚半年,最初的幸福甜蜜過去了,日子漸漸變得平淡瑣碎。每天繁重的家務活充斥著魏芳的生活,讓她覺得根本喘不過氣來。趙宇很少幫她的忙,這讓她更加窩火,現在這個時代夫妻都應該負擔家務,怎麼能都丟給她一個人呢。為此,兩個人經常爭吵,哪怕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能成為導火索。
很快魏芳就覺得身心疲憊,她白天也要上班,好不容易下了班還要洗衣服、做飯、刷完、打掃衛生,有時候忙得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就更別提幹點自己想幹的事情了。她跟老趙提過幾次,說自己連去美容院和健身房的時間都沒有了。老趙卻有些大男子主義,即便偶爾心血來潮幫幫她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個甩手先生。魏芳厭倦這種生活,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是不是不該選擇這個男人結婚,在父母身邊無憂無慮的單身生活多麼快樂。其實老趙還是挺體諒她,也在盡力改掉自己的懶惰,隻是有時做了又做不好,更讓魏芳覺得心煩。
轉眼到了元宵節,他們決定回魏芳的父母家,跟老兩口一起過節。小兩口難得回來,父母高興地合不攏嘴。一家人正在一邊吃著熱乎乎地元宵一邊聊些家常,父親突然問道:“結婚大半年了,小日子過得不錯吧?”
父親的話還沒說完,趙宇就在桌子底下踢了魏芳一腳,搶著說:“哪能過得不好呢,您就別操心了。”魏芳瞪了趙宇一眼,也不好在父母麵前讓他沒麵子,隻能強裝笑臉跟著說:“好,當然好了。”這小插曲很快就過去了,父親沒察覺他們有什麼異樣,細心的母親卻發現了。
飯後魏芳跟母親一起在廚房刷碗,母親趁著趙宇和父親都在客廳看電視,小聲問魏芳:“你們倆是不是吵架了啊?”
“沒什麼大事,誰家過日子還不吵吵鬧鬧啊。”魏芳也不想讓母親為了她的事再操心,就心不在焉地敷衍了母親一句。可是母親聽了她的話,嚴肅了起來,放下了手中的活,嚴肅地說:“可不能覺得是小事就不在意,好多大問題都是從小事積累起來的。”
魏芳眼看瞞不過去了,索性跟母親訴起苦來,最後還不忘問問母親這些年圍著鍋台轉,就沒覺得疲憊和厭倦嗎。母親聽後笑了起來,說:“你覺得我一直負責做飯和家務,看著累,可是這20年我從來都沒自己去買過柴米油鹽。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有很多摩擦是難以避免的,但是你不能放任不管。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做的和不喜歡做的,兩個人溝通協調好了,每個人做自己喜歡和擅長做的。還有一些事情,你應該問問自己,為了你愛的那個人,你願不願意做?婚姻生活裏完全的平等是不可能做到的,我們隻能盡力多做一些,讓我們的生活更舒適一些。在做哪些事情的時候,你要想著,這是為了你最愛的那人,你就不會覺得事情有什麼麻煩的了。或許你還能從中找到快樂呢。”
聽到母親的這番話,魏芳突然覺得心境開闊了很多,原先的那些不甘和煩躁都沒有了。回家的路上她和老趙好好地談了談,決定以後兩個人分工合作,把小日子過得更有滋味。很快他們之間的問題就解決了,魏芳這才體會到母親這些年積累下來的生活智慧,對於他們來說真是寶貴的經驗。
溫馨寄語
很多人因為學業或工作繁忙,和父母聯係時,往往長話短說,隻提學業和工作上的大事,很少提及自己的生活。其實,多和父母聊一些生活瑣事,比起向父母報備近況更能讓他們安心。如:經常向父母請教一些生活上的常識性問題,例如,“這道菜要怎麼做更好吃”、“養某種植物需要注意的問題”等;或者經常和父母聊一聊身邊的朋友;也可以說一些周圍發生的趣事,你所在城市發生的某些趣聞;甚至可以聊聊天氣。無論什麼話題都好,隻要能將自己的心從繁忙中抽出來,就能用平淡閑適的心情和父母拉拉家常,讓父母從這種親切的家常話中看到你的生活狀況。
時常讓孩子陪伴父母
文/馬超
世間有一種愛叫隔代親,老人總會對兒女的孩子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有時候甚至會勝過對待自己的孩子。可作為兒女,卻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老人思想熏陶過深,認為思想保守老舊並不適合在現在這種社會生存打拚,加上擔心孩子會被老人寵壞,所以大多數年輕父母都會寧願自己帶著孩子,也不願意把孩子交到想念孫子孫女的父母的手中。
梁英是個不幸的孩子,她八歲那年就沒了媽;可她又是一個幸運的孩子,因為爸爸幾乎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她,連同母愛,使她沒有像大多數沒媽的孩子那樣邋遢髒亂,梁爸爸那時候在縣城工作,單位安排了職工宿舍,不過想到女兒,還是寧願每天騎上四個小時的自行車上下班。梁英小時候就特別喜歡吃棉花糖,她喜歡大大的它在自己的口中一點點變小,吃完之後有著說不出來的成就感。所以到了爸爸下班的時候,梁英總會守在村子口等著父親,因為父親總會帶回來一朵大大的棉花糖。
梁英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三口之家之後便搬出了和父親一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老屋。雖然她也知道爸爸對自己兒子特別喜愛,但是也義無反顧地走了,獨留老人一個人守著老屋子。
梁爸爸見不到外孫子之後,挨不住想念,便每天都往梁英家跑,而且每次都會帶上兩大朵棉花糖,一個給外孫子一個給女兒。對於爸爸的勤勞,梁英卻漸漸產生了厭煩心理,覺得他來得太頻了,一待就是幾個小時,抱著孩子就不放手,影響了孩子的正常休息,而且還對孩子有求必應的寵著,擔心總有一天會慣壞了他。漸漸梁英對爸爸的來訪顯得漫不經心,一開始還能敷衍著和爸爸說幾句,後來便是避而不答了,有時候甚至在爸爸和兒子正玩得開心的時候會把兒子領走。
老人也看出了女兒不是特別歡迎自己,更不喜歡自己碰外孫子,傷心之餘努力克製著自己對外孫子的思念不去打擾她們。梁爸爸整天一個人守在老房子裏,有時太悶了,會在附近溜達溜達,不敢遠走,怕女兒回家找不到自己。老人總是嫌屋子太大,靜靜地,連自己的呼吸聲都聽得見。呆著呆著還能出現幻覺,總覺得走了將近二十年的老伴還活著,在屋子裏默默地收拾著衛生。老人心裏知道這不是好現象,於是會去鄰居家坐坐,可看到人家兒孫滿堂熱熱鬧鬧的就更覺得自己的淒楚,坐不到五分鍾又禮貌地退了出來,但也不進自己屋內,就坐在大門口望著前麵的拐角處,希望能看到女兒帶著外孫子歸來的身影。
在爸爸忍受寂寞的時候,梁英的日子過得很滋潤。兒子被她送進了幼兒園,自己在家的時候也閑不著,約幾個姐妹玩玩撲克牌來打發時間,日子過得逍遙自在,幾乎忘了爸爸的存在了。
直到有一天,丈夫無意中說道:“爸怎麼好幾天沒來了,你帶著兒子去看看吧!”梁英才選個天好的日子回了趟娘家,這時候才知道父親病了,病得很重。家裏很暗、很冷,爸爸就躺在冰涼的炕上閉著眼睛氣息不穩地吐著熱氣。梁英趕忙把爸爸送到了醫院,經過檢查是由於感冒引起的肺部感染,除此之外還有精神抑鬱、營養不良的症狀。等爸爸醒來之後,梁英生氣地埋怨爸爸生病了為什麼不告訴自己,而爸爸也隻是看著女兒笑笑,摟著抱著自己脖子撒嬌的外孫子,嘴上說著沒什麼大事,就是想外孫子了。
病情好轉之後,日子還是這麼過著。梁英看到消瘦的爸爸,隔上四五天會帶著兒子來一次給他送一些吃的,不過每次都是以孩子還要讀書為理由送了就走,而爸爸對於女兒每次送來的東西都會很快吃完,盼望著女兒能帶著外孫子快些來,並希望他們能多待一會,讓鄰居看看他也是有外孫子的人。
自那場大病之後,梁爸爸一直沒有徹底好起來,反而病情越來越重了,不幸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在爸爸又一次病倒時,梁英是真的害怕了,她沒想到人會是這樣的脆弱,年紀也不是很大的爸爸就這樣倒下了,在爸爸陷入彌留之前,並沒有把唯一的女兒叫到身邊,而是有話要留給外孫子。梁英站在病房門外,看著祖孫兩個耳語。孩子對外公很有感情,抽著氣嚶嚶地哭著,還不時地點著頭。
安排完爸爸的後事之後,梁英問兒子爸爸最後說的到底是什麼。兒子告訴她,父親給兒子買了幾個玩具放在家中的櫃子中,又叮囑他,長大以後就算參加工作了也不要走得太遠,獨留父母在家中,他們年紀大的時候,會越發感到孤單,不要讓媽媽和外公一樣孤單一人活受罪。梁英抱著孩子靜靜地哭了起來,追悔莫及。
爸爸的離去,將會成為梁英心中永遠的痛。
談到孝敬父母,常常都有年輕人顯得甚是難為,給父母找了保姆伺候著,每月彙錢孝敬著,難道這樣還不叫孝順麼?隔三差五就會通電話,怎麼還是不滿足呢?想孫子孫女,難道孩子的教育就比不上給老人家解悶重要麼?孝子怎麼就這麼難當。如果能換一個角度想想的話,就能理解父母的感受了。想想自己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是怎樣疼愛自己的,每次看望他們的時候不是翻箱倒櫃給自己找好吃的,又有哪一次在離別的時候不是戀戀不舍眼淚汪汪的,沒等到走出家門口,就追問著下次來是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