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用嬰兒的目光看世界(1 / 3)

第三章 用嬰兒的目光看世界

如果我們早起時看到太陽,便隻是看著太陽,把自己的心智放下、頭腦放空,看著它的美麗和光芒,我們的心情就會自然而然變得喜悅,感受到天地萬物的靈性存在。如果每時每刻都能夠這樣感受宇宙、觀察宇宙,我們自然能夠回歸本性,讓心智重新為本性所掌控,讓心靈安住當下。

無論站在對麵的人是誰,你看到的都是自己

如果你因為討厭別人身上的某種特質,刻意往相反的方向去表現,那就說明這種特質是你刻意壓抑的;如果你特別反感某一類人,就應該尋找自己與他們的相似之處。

——黛比·福特

我們心中的每一個別人都是自己的鏡子,我們討厭的或喜歡的別人的品質實際上都是我們自身的投射。如果你刻意避免表現出某種特質,你的生活就會受到很大的限製;隻有承認和接納我們身上具備的所有特質,我們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

如果你因為討厭別人身上的某種特質,刻意地往相反的方向去表現,那就說明這種特質是你刻意壓抑的;如果你對某一類人特別反感,就應該尋找自己與他們的相似之處。

我們不僅會把自己的消極特質投影到別人身上,也會用自己的積極特質去影響別人。許多富有才幹和創造力的人,都會對周圍的人們造成積極的影響。當你崇拜某些人時,其實是在把自己內心深處的某些特質投影到他們身上。如果你能把目光收回來,發掘自己的積極特質,而不是崇拜和羨慕別人,就可以像你所崇拜的人那樣取得成功。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偶像,關鍵在於承認和接納完整的自我,而不是把自己刻意壓抑的特質投影到別人身上。

如果我們壓抑了自己的積極特質,就會覺得別人身上的這些特質是我們所不具有的。當我們崇拜別人的時候,其實是在崇拜自己的影子。這種積極的投影作用與消極的投影作用一樣,都是有害的。我們必須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找出投影的源泉,承認這些特質原本就存在於我們心中。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發揮出自己的全部潛能,找回完整的自我。絕大多數人都會把自己心中潛藏的積極特質投影到他們所崇拜的人身上,偶像變成了代表某些積極特質的符號,人們所崇拜的,並不是偶像本人,而是他們投影到偶像身上的積極特質。如果你覺得別人很偉大,那是因為他們表現出了你自己也有可能表現出來的偉大。你所要做的,就是發掘自己的偉大。

你所崇拜的必然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這個人身上的某些特質,你自己同樣擁有這些特質。你對這個人的崇拜,反映了你想要表現出這些特質的願望。喬布拉曾說:“願望本身就包含了實現願望的可能性。”換句話說,凡是我們心中的願望,必然是我們有能力實現的,如果某種東西不可能實現,我們也就不會把它作為願望了。

空氣對鳥兒來說是一個謎,水對魚兒來說是一個謎,人對自己來說是一個謎。我們在別人身上看到的特質,往往是我們自身的投射。如果我們能夠承認和接納自己的這些特質,就可以用更自然、更輕鬆的眼光看待別人。我們很難直接認清真實的自我,隻能把周圍的世界當成鏡子,從鏡子裏看清自己的形象。

所謂經驗,不過是過往記憶的錯誤疊加

拋棄自己的經驗是不會有什麼損失的。相反,你會感到受益匪淺。如果一個人能夠放下自己的經驗,整個人類世界都會受益。

——阿瑪斯

我們對這個世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記憶,在一件特定的事情上,我們會搜集記憶裏包括標簽、概念、情感等相關的信息,來幫助自己作出判斷,這個判斷所引用的過去的材料則被我們稱為經驗。經驗看似不是一成不變甚至可以說是靈活多變的,因為它往往隨著事情的出乎意料而進行修正。可既然事情是會出乎意料的,經驗對於我們來說有什麼用呢?所謂經驗,不過是一種固化的反應模式的集合,一種過往記憶的錯誤疊加罷了。

假想這麼一個場景:一個警察局局長正在和三個老頭兒打麻將,這時局長的兒子過來了,喊了一聲“媽媽”。是不是你眼中浮現的畫麵一直是一個中年男性,看到最後才想到警察局局長是個女的?這就是我們的固化經驗。我們從生活中的方方麵麵得來的信息讓我們的大腦僵化了,所有的思考都變得先入為主。對於一個問題,我們在思考之前就已經有了答案,思考所做的事情隻不過是通過心智建立問題與答案之間的聯係罷了。如果最終的事實與我們的答案不符合,我們要麼歪曲、否定這個事實,要麼把它容納在一個經過“改良”的反應模式裏,重新建立問題與答案間的聯係,形成一個新的經驗。

亞裏士多德曾經說過:“人的行為總是一再地重複。”這句話放在經驗上也一樣成立。我們真正擁有的是鮮活的當下,而我們的心智擁有的卻是已經死去的當下——記憶。通過死去的當下來衡量鮮活的當下,這是一種錯誤的疊加。佛家說人生無常,我們的當下和之前的任何一個當下都是不一樣的,我們的心智卻總是深陷在那些過往裏,這是一種悲哀。

每一個記憶都曾經是一個當下,過去的所有當下構成了你完整的記憶,而未來則是我們通過過去的所有當下想象出來的,是我們心智的投射。當未來到來時,它就是當下;而當你想到未來時,你隻是在當下通過過去投射罷了。過去和未來本身是不存在的,我們通過記憶中死去的當下給自己製造了過去,又通過心智對過去當下的投射給自己製造了未來。我們的經驗也是如此,經驗是我們製造出的過去經過當下的心智產生的,而我們卻用它來應對自己製造的未來,而且一直沉迷於這種行為中不能自知、不能自拔。

有人會覺得知識經驗是不能放棄的,例如我們的語言、數學計算等,我們放棄了它們就會失去現有的溝通工具和學習工具,我們不能這麼做,但我們可以放棄依附於它們之上的固著觀念。例如我們放棄了隻有十進製的固著觀念,就能創造出前所未有的二進製、四進製、八進製乃至無數可能;我們放棄了歐式幾何,就能夠獲得非歐幾何;我們放棄了地球中心、太陽中心,就能離宇宙的真相更近一步。因此,知識經驗根基之上的,我們也可以放棄。

放棄經驗,似乎是一種失去,而我們得到的卻更多;放棄經驗,我們放棄的是僵化的唯一,得到的卻是無限的可能。

讓人變得不敏感的,通常是我們固著的習慣

如果我們能誠實和不做評判地看著自己有著固著習慣模式的心智,我們就能超越它而看到真實的自己。

——吉噶·康楚仁波切

我們總認為我們是活在現在的,實則不然。我們都是活在過去的,隻不過在經曆現在。我們心智的根深紮在過去,我們的觀念、看法都形成於過去,活在現在隻不過是一種假象,我們隻不過抱著固有的習慣活在過去,並經過每一個當下,把每一個當下活成過去。我們遵循著心智的模式,逐漸變得不敏感。

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現在的時間不是真正的時間,過去才是真正的時間。現在隻不過是從過去到未來的一道門,是暫時存在的,因此過去才是真實的,現在是虛幻的。對於未來也是如此,我們對未來的展望,隻是過去經驗的延伸,我們內心的未來隻是過去的重複投射。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頭腦隻是累積的經驗記憶。你做過的、沒做過的、想做的、不想做的、想象過的,都是心智的表現。心智是僵化的存在,猶如一麵沾滿灰塵的鏡子,灰塵積得越多,就越是看不到當下。

我們的心智讓固有的習慣毒害我們,讓我們深陷在過去的泥沼裏不能自拔。比如前天你壓抑了對某人的憤怒,於是昨天你爆發了憤怒,昨天的憤怒記憶成為今天你見到某人後產生負麵情緒的原因,於是你又成為昨天記憶的受害者。心智用每一天固有的習慣毒害著我們,不會覺察到自己的錯誤模式,我們於是變得麻木。就這樣,每一個行為都會不斷地延續下去,每一個念頭也都會不斷地延續下去,你做出某種行為是慣性使然。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裏所說的“本性”便是心智束縛產生的習慣,我們真正的本性被壓抑了,而習慣則取代了它。在我們的生命之書裏,本性變成了一丁點的附錄或注腳,而習慣卻成了主要內容。

我們活在習慣中而不覺察,漸漸地變成了習慣的奴隸,被習慣驅使著前進。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證明人是自己習慣的受害者,而不是自己的主人。實驗內容是將一個人孤立起來不能與人聯絡,他所需要的一切都能被滿足,他住在空調房裏,不必工作、沒有煩惱、沒有問題。可是他改不掉生氣的習慣。一天早上,這個人忽然發覺自己沒有任何原因地就生氣了。

習慣總是迫使我們做一些事情,我們成為習慣的受害者,但是我們還常常騙自己,讓自己以為是自己決定的。我們生氣時,會為自己找到借口:“我不生氣孩子就不聽話”、“我不生氣他們就不服從命令”、“我不發脾氣他就不會讓步”。這些都是借口,心智用這種方式讓我們以為自己是主人,但事實上不是。我們盲目地跟隨著習慣,失去了覺察和發現的敏感的心。

因思考而丟失的喜悅,可以通過感受去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