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用嬰兒的目光看世界(3 / 3)

如果一個人帶著自己的整個存在,用全部活力和生命力去聆聽,那麼這個聆聽的行為本身就能帶來內心的解放。其他事物也都是這樣的,如果想了解一片樹葉,我們必須真正地去看著它,去看它的對稱的紋理和鮮活的質地,去看這片樹葉裏蘊涵的美、活力和生命。你必須帶著全部的強度去看。

這樣的傾聽和觀察,自然會讓我們看到生命與宇宙的美,自然能夠讓我們發現生命裏生生不息的喜悅。

通過靜心的方式,我們可以找到生命的智慧

沒有對自身的覺知,無論你做什麼,不可能有靜心的狀態。

——克裏希那穆提

當我們的身體和內心都處於完全的安寧的狀態時,我們所有的活動都停止了,隻有一種存在感,那就是靜心。靜心隻是一種存在的狀態,不做任何事,沒有行動、思想和情緒,是一種全然的喜悅。

靜心是不能練習和學習的,我們隻能去感受和覺察它的存在。無論何時,當我們能找到那種隻是存在的感覺時,我們就擺脫了所有的念頭,找到了靜心。即使隻有一個片刻,不做任何事情,隻是在自己的中心,完完全全地放鬆——那就是靜心。

一旦我們覺知自己的本性保持不被打擾的方式,之後我們就能慢慢地發展到做事情時也保持靜心,靜心並不排斥外在的行動。靜心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讓我們的生命帶著更多的喜悅,更多的明淨,更多的洞見,更多的創造力。

一位大師很喜歡在夜晚的河邊靜靜地坐著,什麼事情都不做,隻是享受全然的安寧與清淨,一直到午夜才回家。一個看門人問他每天晚上去河邊幹什麼,大師回答說“我也是個看門人”。看門人覺得更好奇了,河邊沒有任何房屋和宮殿啊,誰給報酬呢?大師淡然回答說:“你看著門,我看著自己。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報酬啊!任何事情都無法與之相比。”看門人感歎道:“我這輩子都在看,卻從來沒有這樣美妙的體驗啊,看來我是看錯了方向。”

靜心的靈魂在於觀察。我們看著一棵樹,眼裏隻有樹,而內心能觀察到我們在看著那棵樹。看著就是靜心,看著樹木、河流、雲彩、孩子都行,內容不是關鍵,關鍵在於:靜心意味著覺知。當我們帶著覺知散步,那麼散步就是靜心;如果你帶著覺知靜坐,那麼靜坐也能成為一種靜心。隻要我們帶著覺知,一切都是靜心。

當我們開始以靜心的方式觀察自己時,奇跡就發生了。我們觀察到自己的呼吸、心跳、習慣動作,當我們觀察時,很多習慣就消失了。我們的身體變得放鬆,身體變得協調,一種深沉的平靜在你的體內開始呈現。

然後,開始觀察我們的心智,它們比身體更加微妙,我們會被自己的想法嚇一跳。如果我們把每個念頭說出來,任何一個旁觀者都會認為我們是瘋子,而這就是我們的思想。當我們通過靜心發現了這一切,思想的混亂就會逐漸消失,我們就會獲得心智的主宰權,發現生命的智慧。

我們隻是活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屬於這個世界

你主要的努力方向就是去了解你的那個部分,並且去實現它。如果以這種方式去生活,那麼你雖然活在世間,動機卻大不相同了,你不再屬於這個世界。

——阿瑪斯

當我們的心智主宰著我們的生命時,我們的本體,也就是心靈並沒有消失。它依然以一種智慧的方式提醒我們,它會給我們呈現一些衝突,讓我們有機會觀察,從而看清楚一些事情。這些衝突並不是要為難我們,而心智卻總是將其視為困境,讓我們體驗到痛苦。如果我們看到自己摔倒的原因是因為有石頭,我們自然就明白障礙到底是什麼。

有句諺語對我們很有啟發:“活在這個世界,但是不屬於它。”這句話具有多重的意義。在一個嬰兒剛誕生的時候,他的生命形態可以說是一種純然的存在,或是全然活在本體中,那是一種無區分性的、與母親渾然一體的嬰兒本體。一旦他開始成長,他的人格就會借由與環境的接觸而逐漸拓展。幾年過後,本體逐漸被遺忘,被不同的身份所取代。孩子開始認同父母之中的一個,或是此種經驗彼種經驗,以及各種關於他自己的概念。這些身份、經驗和概念會變得越來越堅固,因而逐漸形成了人格。孩子長大成人之後,自然而然地相信這個人格結構就是他真正的自我。

此時,本體還是在那裏。雖然你看不見它,認不出它,甚至以許多方式拒絕了它、傷害了它,但是它仍然存在著。為了自保,它隻好藏身於地下,而掩蓋於其上的便是人格。人格是由過去的經驗、理想、概念及身份所組成的。一個人若是因認同既定的概念或過去的經驗而深信人格就是他的自我,他就無法察覺他真正的身份其實是他的本體。

於是,自我或自我認同便取代了我們的真實身份,而人格則取代了本體。對本體或人格而言,世界都是相同的那一個,不過它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截然不同。“屬於世界,但不活在世界”的人,他一定是從人格而非本體出發進行定位。

當一個人開始對自己的內心下工夫時,通常無法區分出什麼樣的選擇是由人格驅動的,什麼樣的選擇是由本體驅動的。他可能以為選擇此事而非彼事,比較能活出自己,但其實並沒有一個清楚的指導原則。不但缺乏指導原則,而且基於自我認同,他相信了人格驅動他去做的事,而且非常猛烈地捍衛這些事。“這就是我。我就是這個樣子。這是對我最有利的事。”如果你質疑他對未來的計劃或對自己所抱持的概念,他就會感到受威脅。即使稍微質疑這些心智結構,都意味著你可能會摧毀他所有的信念。

“活在這個世界但是不屬於它”這句諺語具有更深刻的意義,因為本體一旦被發現,就會開始拓展,本體的本質便是萬事萬物的本性。有了它,事物才得以存在。我們必須認清本體是什麼,本體是正在你心中運作的真實元素。

保持敏感的覺知,靜心的人每天都是新生兒

你必須每天都能死於一切已知的創傷、榮辱以及自製的意象和所有的經驗,你才能從已知中解脫。每天都大死一番,腦細胞才會變得清新、年輕而單純。

——克裏希那穆提

在日常生活裏,我們極少有獨處的機會,即使獨自一人,生活仍然充滿各種外來的影響,例如知識、回憶、經驗、焦慮、哀傷、衝突等,這使得我們的心愈來愈遲鈍、麻木,就像例行公事一樣單調地活著。如果我們能夠保持敏感的覺知,全神貫注於當下的問題,並立刻加以解決而不是拖延到下一分鍾甚至第二天,就能感受到靜心。感受到靜心的人,每一刻都是嶄新的,每一天都是新生兒。

內心享有獨處的空間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那意味著存在的自由、行動的自由以及任意翱翔的自由。隻有靜心才能產生真正的善良,隻有自由才能培育出道德的花朵。一個人的心中如果沒有廣闊的空間,真正的道德便無從談起。隻有懂得不受外界影響、不被心智束縛的人,才能遇到嶄新的真相。

東方宗教如佛教、印度教中,都有一些讓人控製念頭、使內心安靜下來的方法,佛教裏的“止觀禪定”就是為了達到這樣的狀態。我們隻有從恐懼、悲傷、焦慮及種種自設的陷阱中擺脫出來,才能使內心真正安靜下來,才能保持覺知的敏感,這是一種很難表達的境界。

總想追求或獲得什麼的對外界或內在的欲望對我們來說其實是人生最大的絆腳石。我們的教育從小就訓練我們去爭取成功,然而成就並不能帶給我們心理上的安全感。在我們所有的人際關係、態度和行為中,我們都需要安全感,但是我們已經認清,根本就沒有安全感這種東西存在。因為沒有一件事情是永恒不變的,因此沒有任何關係能帶給人安全感。隻要真切地看到了這一點,我們的生活態度就會完全改變。我們都需要房子、食物這些外在的保障,可是心理上對安全感的執著,反而使我們無法享受到所擁有的外在保障。

我們不能通過外界的事物讓自己全然靜心。給小孩一個有趣的玩具,隻能使小孩安靜一段時間,但是你一拿走那個玩具,他又開始淘氣了。我們都沉迷在自己的玩具裏,自認為內心平靜,即使一個專心獻身於科學或文學活動的人,也隻不過是暫時沉醉在自己的玩具中,而並未擁有真實的寧靜。

我們無法從他人的言談或行為中獲得靜心的真相,也無法在他人的指導下獲得敏感的覺知,我們能夠獲得的永遠是我們知道的事情。在真正地達到覺知敏感的時候,我們便能夠每天都死於一切已知的創傷、榮辱以及自製的概念和所有的經驗,繼而從已知中解脫。每天都如同死去一次一樣,每天的腦細胞都變得清新、年輕而單純,每天都像一個新生兒一樣發現這世界的美妙,於是每天都能夠體驗內在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