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化解心智的阻礙力量(1 / 3)

第四章 化解心智的阻礙力量

我們總是不願意麵對真實的人生,不願意放棄對人生所抱持的幻想。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想著改變眼前的真相而非接受,這份抗拒感成為我們人生的基調。我們的心智害怕覺醒,害怕喪失了“我”的觀念,於是我們緊緊抓住欲望,甚至緊緊抓住自己的痛苦。我們並不想放棄自己的幻覺,即使這些幻覺造成了我們的不幸。

喜悅消失了,因為心智破壞了內在的和諧

世間正處於一個熾熱的狀態,隨著這熾熱的世界,心從喜歡變為不喜歡。假使我們能夠學習使心平靜下來,這將是對世間最大的貢獻。

——阿薑查

在一般人的觀念裏麵,一個人最重要的部位就是“頭腦”,也就是心智。心智決定了一個人的智力、聰明、能力,等等,它似乎比什麼都重要。但在靈修大師們看來,心智不過是一種“生化計算機”罷了。我們通過它能夠接收信息、學習創造、儲存信息、深度思考、複雜運算,但無論它如何強大,也不能代替我們本身的作用,不能主宰我們的生命,因為它破壞了我們內在的和諧。

計算機永遠隻是計算機,它所有的功能都依附於程序來實現,對於它沒有被安裝的程序,它便無法理解和體會,它永遠是局部的、片麵的、間段的。我們的心智用在讀書、寫字、猜謎語、解答數學題、購物、聊天等方麵,確實已經夠了,但它的功能也僅限於此。超越了它的程序所能及的功能,它便無能為力。

愛是人類最根本的本性,也是人性的最高表現。一個人如果內心缺乏愛,就幾乎算不上是一個真正的人了。然而對於愛,我們的心智無法感受、衡量、定義。完全被心智束縛的人們對愛是麻木的,和他們談論愛,就像和沙漠裏的仙人掌討論海底的珊瑚一樣。他們也許會用程序化的語言問:“愛的衡量標準是什麼?多少錢一斤?保質期多長?”他們是無趣的、公式化、規則化的人,不是本性外露的人。本性外露的人都是受歡迎的人,他們由內而外散發著生命的活力與生機,就算你認為他是一個壞蛋,也會對他說:“你是個壞蛋,不過我喜歡。”人本來無所謂好壞,那隻是我們的心智貼上的標簽。無論我們的心智如何影響我們,我們始終都能體會到自己對本性的熱愛。

心智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無趣,讓我們自己和周圍的人也變得無趣,我們很少能感受到內在的喜悅,因為生命是一個更寬更廣的有機體,生命不隻包含邏輯、條理、理智,生命更包含了矛盾、紊亂與錯誤。正因為生命是如此的寬廣,包含了所有的是非、對錯、好壞、善惡、愛恨,因此一個“活生生”的生命才充滿了盎然的生意與趣味。王菲的一首歌叫做《美錯》,意思是美麗的錯誤,歌詞裏說“讓我感情用事,理智無補於事,至少我就這樣開心過一陣子”,這裏的“理智”與“感情”其實就是我們的“心智”與“本體”。

我們認同了心智,被心智主宰著自己的生命,而心智卻破壞了我們內在的和諧,掩蓋了我們的本性,讓我們無法活出生命的光輝與璀璨。終其一生,生於頭腦,也死在頭腦,這樣的生命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活過。放下心智,用心生活,我們內在的和諧便能重建。

心智對生命的錯誤主宰,帶來了僵化思維

思考已經變成了一種疾病。當事情失去平衡的時候,疾病便因應而生。

——艾克哈特·托利

心智如同計算機一樣,隻能執行所擁有程序的功能,它是有局限的。它並不懂得感受,對於內在的愛、喜悅與和平,更是無法觸及。當我們的生命被心智錯誤地主宰,我們就會如同一個擁有僵化思維的機器,喪失了生機與活力,失去了喜悅與愛。

我們的心智功能很強大,在它合適的使用範圍內,他能幫我們解決問題、處理事情,但當它成為我們生命的主宰時,錯誤便時常發生。心智的運作按照數學計算以及邏輯和推理來進行,就像遵循一些公式而得出結果一樣。運作模式本身不是一個問題,問題在於公式是不是正確。我們常常獲得一個錯誤的公式,然後將所有相關的事情按照錯誤的公式來操作,用這種僵化的思維來處理一切事情,結果導致各種明顯卻不為我們察覺的錯誤。

印度心靈導師梅耶曾經講過這麼一個寓言:有人曾苦苦思考生和死的區別,卻怎麼也琢磨不透。他的妻子告訴他:“這還不簡單,隻要一個人手腳冰涼僵硬就是死了!”這人恍然大悟,記住了這種簡單方便的區分方法。一天,他在雪地裏行走被凍得四肢麻木,覺得自己是死了,腦子裏又冒出一個念頭:“死人是不會走路的,所以我應該像屍體一樣躺著。”他真的這麼做了。一群旅行者經過發現了他,為他是不是死了發生了爭論。那人很想說話,可是他知道死人是不能說話的,於是一直強忍著。最後旅行者們判定他是個死人,扛著他準備送到公墓。走到一個岔路口,他們又為該走哪條路爆發了爭論。假裝屍體的那人忍了很久後終於爆發了,他坐起來說:“左邊那條就是!我知道屍體不該講話,可是你們太愚蠢了!好了我該躺下了,我保證我會躺得好好的。”

這個寓言看上去很荒誕,我們誰也不會在自己思考的時候認為自己已經死了,可這就是心智常有的錯誤,我們每天都在這麼思考卻渾然不覺。我們每天都使用著一樣的錯誤公式,隻不過這個寓言裏的公式是“一個人手腳冰涼僵硬就是死了”,而我們生活中的公式是“我們沒有自己的房子,生活就會不幸福”、“我失去了工作,是個失敗者,全世界都會看不起我”、“他是個危險人物,我不先對他下手他就會害我”,等等。這樣的錯誤公式往往產生於一個實在的現象,卻因為錯誤的邏輯而擴大了。一個死去的人手腳冰涼僵硬是事實,可這絕對不能反推過來,而我們常做的事情就是這樣的。

心智的僵化而錯誤的邏輯思維讓我們的生活失去了很多本來擁有的喜悅與生機,給我們帶來了諸多痛苦,也讓我們成為製造他人痛苦的工具。隻要我們不走出這種錯誤的心智模式,我們就永遠是這個世界裏的受害者與加害者。

心智產生負麵情緒,讓我們無法看清自己

如果在負麵情緒中,你當時就能夠了解到:“此刻我正在為我自己創造痛苦。”這份覺知,就足以讓你超越被製約的小我狀態和它所產生的反應的限製。

——艾克哈特·托利

大部分人對於自己頭腦中產生的念頭都是十分認同的,以為那就是自己的聲音。隨著那些聲音出現的,往往還有相關的情緒,這些情緒都是因為心智的思考而產生的。很多人對此毫無知覺,認為自己就是那個思考者。

在大多數的情形中,當你說“我”的時候,其實是心智在說話,而不是你。它包含了思想、情緒、回憶、習慣性扮演的角色以及一些集體的認同等。它還包括了個人的認同,不僅是認同於個人擁有的東西,還包括個人意見、外表、長久以來的怨恨,或是關於你自己比別人好或是不如別人,還有自己是成功或失敗的概念。

心智的內容因人而異,但是其差異隻是表象,它們都靠認同和分離為生。當你通過心智認同自己的時候,你的身份基礎就是不可靠的,因為思想和情緒的本質就是短促而稍縱即逝的。所以每一個小我都不斷地,為生存而掙紮,試圖保護和擴大自己。為了維護自己,小我需要製造出他人的概念。因為“我”是相對於“他人”和“外界”而存在的,沒有“他人”和“外界”,便沒有“我”的區分。心智總是有強迫性地責怪、埋怨別人的習慣。在批評或責怪他人時,心智覺得有優越感,也比較強大,但是負麵情緒也就由此而生。

當我們被心智牢牢掌握時,對他人的抱怨將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無意識的習慣,我們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他人貼上負麵的心理標簽,無論是當著他們的麵還是在別人麵前說一些流言飛語,或是在心裏為他們貼上標簽,都是抱怨的一部分。怨恨則是伴隨著抱怨和為人貼標簽而來的情緒,就是感到苦惱、憤慨、委屈或是受侵犯。

同時,心智也看不清他人被心智掌控後的無意識的行為,反而把它變成他人的身份認同。有時我們在別人身上看到的“錯誤”其實根本不存在,它完全是個誤解,是受到製約的心智為了樹敵,為了顯示自己是對的或是更為優越的,而投射出來的。有時這種他人的錯誤可能是真的,但我們越是關注它,就越是會讓它擴大,甚至擴大到讓我們看不到其他的東西,正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你對他人內在事物所產生的反應,會強化你自己內在同樣的事物。

當負麵情緒發作時,做心智的觀察者

所有的情緒,甚至是毀滅性的情緒,在協助你實現命運時都可能是有用的工具,因此你必須體驗所有的情緒。

——佩姬·馬克爾

我們的情緒大部分都是身體對心智活動的反應產物。在我們出現負麵情緒時,平靜地做一個旁觀者,靜靜地看著它,不回避、不抵觸,全然接納,它就會很快消失,甚至轉化為喜悅。

在我們體驗到一種強烈的情緒時,我們的身體反應可能會很激烈,於是,我們馬上就開始思考發生了什麼事,並試著向自己解釋一切情況。我們開始壓製它或者忽視它的存在,然後讓情緒在所有努力都無效後爆發出來。女性往往被教育不應該有憤怒的情緒;男性則往往被教育不應該覺得容易受傷。可是無論理由有多充足,如果我們有壓抑情緒的這種習慣,就應該放棄它並學會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