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觀察情緒?很多人甚至連自己對他人生氣了都沒有察覺,一直到自己突然爆發出來才知道自己生氣了。其實觀察情緒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觀察身體的反應:我們的身體是不是已經緊繃了,拳頭是不是握緊了,胃部是不是很不舒服,心口是不是堵得慌或者一陣抽痛,身體有沒有顫抖,這些都是情緒在身體上作用的結果。觀察它、接納它、允許它的存在,全然地去經曆它,不要抗拒。你會發現,你的全然接納和全然經曆,會讓它更快消失,甚至轉化為喜悅。
一旦我們開始重視自己微妙的不安或不快樂感,我們就會找到自己的感覺,並做出有意識的決定,看看是否要拋開那種情緒或是加強那種情緒,抑或是先從中學習再讓它融化在愛的光芒中。在我們體會到那種安靜的片刻時,不要忘記反問自己:“這是怎麼回事?我為什麼會心煩意亂?”答案可能是因為你內心深處意識到自己沒有價值。你剛剛體驗到某件事,你的潛意識判斷那是你沒有價值的證據,於是你覺得沒有價值。當你覺得不安時,自然會抗拒探討情緒的過程。如果你隻是感到局促不安、煩躁或是憂鬱,還不到重重壓力、暴怒或沮喪的地步,就比較容易忽略這種些微不愉快的感覺,因為你害怕更深入觀察會讓自己的感覺更糟糕。但你也等於失去了機會,無法發現引導你體驗負麵情緒的思考模式。這就像走路時後麵綁著裝滿垃圾的大袋子,辛苦跋涉向前。檢視自己不愉快的情緒,才會幫助你放開那些垃圾袋,那些裝著“我沒有成就”“我絕不會有成就”,或是“我太窮了,沒有人會愛我”這類想法的垃圾袋。
探索自己的情緒會讓我們知道情緒的來源,當我們知道情緒的來源時,我們會慢慢看清楚自己心智模式的荒謬。
全然接受當下,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
做一個不受未來掌控的人吧,就像雲中的飛鳥,田野中的百合。不憂慮未來,隻關注當下,這便是聖人。
——安東尼·德·梅勒
假想一下這麼一個場景:人類從這個地球上消失了,或者是,回到上百萬年以前,總之是一個沒有現代文明的人類的地球,一個隻有植物和動物棲息的、安寧祥和的地球。那裏會有過去和未來嗎?我們還能一本正經地談論時間嗎?假如有個人在那裏問“現在幾點鍾”或“今天幾號”這樣的問題,是不是顯得十分荒唐呢?地上的青草或天上的飛鳥,都不明白這個問題是什麼意思,它們會被問得茫然不知所措,它們也許會這麼回答:“時間?時間不就是現在嗎?除了現在還會有什麼時間?”
對於這些動物來說,時間是不存在的。它們出生了,長大了,老了,死了,這些它們正經曆的,都是“現在”發生的事情。它們不會為過去和未來的事情煩惱和憂愁,唯一的事情就在此刻,也就是當下。而當下的事情,隻需要麵對、接受、處理。它們不是沒有痛苦和恐懼,但這些恐懼隻是當下發生的,處理完後,便不存在了。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著並不是不需要時間,我們依然需要心智認同的時間,這是一種物理時間,是一種計時工具,是宇宙存在的一個衡量維度,也是為了解決問題而發明的一個概念。但它不應該用來衡量我們的生命,接管我們生命的軌跡。可是現在它接管了,這也是人類的恐懼、痛苦和悲傷產生的源泉。
我們開始執著於過去,幻想未來,卻抗拒和忽略當下。我們對待現實的態度便是如此,於是在思想上產生了抗拒,在情感上產生了痛苦。這種抗拒和痛苦會加劇我們對心智的認同,而對心智的認同會讓我們更加抗拒與忽略當下,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也是一個死循環。我們唯有接受當下,才能跳出這個循環。我們接受當下的程度越高,痛苦和抗拒也就越少,我們對心智的認同也就越少。
心智為什麼要習慣性地抗拒和忽略當下呢?因為它無法在沒有時間,也就是在沒有過去和未來的情況下運作,把無時間性的當下視為威脅。事實上,時間和心智是不可分的。如果不想再為自己和別人創造痛苦,我們就不能再創造額外的時間,深深地體認出當下這一刻才是我們所有的,把現在變成我們生命的焦點。以前的我們都是以時間為家,偶爾覺察當下,現在我們要變成以當下為家,在有需要時偶爾造訪過去和未來。
當下的一切就是它本來的樣子,我們不妨觀察一下我們的心智是如何給它貼上了標簽以及貼上了什麼標簽。這種在我們觀察時持續不斷地產生的標簽,給我們創造了痛苦和不快樂,我們必須學會接受並行動。不論當下發生著什麼,把它當做我們的選擇,接受並配合它,不要違背它,把它當成是我們的朋友,我們的整個生命將會發生神奇的轉化。
接納過去的傷害,釋放被束縛的自己
過去的傷害是消極的,卻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為我們提供指引,讓我們的存在得以完整。隻有受到壓抑的時候,它才會轉入地下,悄悄影響我們的生活,對我們造成傷害。
——黛比·福特
當認識到心智的主宰給我們造成的痛苦,我們就能夠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麵,以更廣闊的視野來看我們的過往經驗與內在運作。我們對待外界與內在,都會有與之前完全不一樣的感受。那些不能被原諒的傷害,不能被寬恕的懺悔,不能容忍的過錯,都會得到最完美的解答。我們承受的和造成的傷害,都能為我們所接納。通過接納它們,我們可以釋放被束縛的自己。
我們經曆過很多事情,這些事情隻是發生了,我們卻沒有了解它對我們的意義,甚至讓它們成了我們成長的阻礙。而現在,我們可以用更為成人、更成熟的眼光來回顧,精確地了解為什麼會遇到這件事情,它對我們有什麼意義,我們能從中學習到什麼。當我們能夠以更為寬闊的心來回顧這一切時,我們就會慢慢認識到,無論是失望、悲傷、憤怒、焦慮,都有它存在的意義,都有它出現的理由。它們的出現改變了我們一生的道路,讓我們一步步成為今天的樣子。也許你認為它們阻礙了你的發展,讓你陷入了人生的低穀,或是讓你某些方麵的抱負沒有實現,但如果我們仔細去認識它們,就會發現任何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會對我們產生積極的力量,隻是我們過於注重了它消極的一麵。
當我們接納那些過去,我們就能夠變得更加開放;當我們愛上那些發生的事情,我們就能夠得到徹底的自由。如果沒有那些經驗,我們將不可能是現在的我們。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將成為全新的我們。
每一次當我們因為一個不好的記憶自艾自憐或深感遺憾,每一次當我們以一個受害者的眼光看自己的過去,每一次我們想到那些讓我們產生負麵情緒的畫麵,我們不妨停下來,看看它們是不是也產生了有益的影響。我們可能因為這些事情而學到很多,在之後的歲月裏再也不會做出同樣的行為。我們可能因為那些畫麵而改變了自己的道路,發展出了一個新的特質和個性。在父母阻礙我們的發展時,也許我們也發展了自己的力量和意誌,就像沉重的杠鈴也能讓我們通過舉重來鍛煉自己的肌肉一樣。
我們的心因為成長過程中這些對我們產生負麵影響的事件而變得逐漸封閉,我們用這些負麵影響束縛了自己的發展。唯有通過接納它們的存在,改變自己對它們的認識,我們才能從過去的傷害中得到解脫,釋放那個被束縛的自己。
陰影製造出厚殼,擁抱它才能消除它
我們之所以要接納和包容內心中的陰影,為的是找回完整的自我,結束生活中的痛苦,讓自己不必再欺騙自己,也不必再欺騙整個世界。
——黛比·福特
20世紀60年代,泰國一家寺院遷址,一名僧人發現一尊大佛外麵的黏土出現了裂縫,後來他發現那是尊金佛,黏土隻是金佛外麵的一個泥巴殼而已。曆史學家們認為這尊金佛是幾百年前被僧人用黏土覆蓋的,那時緬甸正入侵泰國,他們要保護佛像不被敵軍掠走才做了這樣的保護措施。後來,保護佛像的僧人都死於戰火,佛像的秘密從此無人知曉,直到幾百年後寺院搬遷,這個秘密才重新被人發現。
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一塊閃閃發光的金子,那是我們靈魂的精髓。然而,這塊金子往往會被黏土掩蓋起來,這黏土是我們心中的恐懼,是我們為了遮掩自己內心世界而戴上的麵具。隻有直麵內心的陰影,才能摘下這層麵具,把我們最寶貴、最美好的一麵展現出來。
我們之所以需要麵具的遮掩,是因為麵具能夠在許多方麵保護我們的心靈。盡管我們的最終目標是摘下麵具,還原成真實的自我,但要達到這一目標,我們必須首先弄清楚麵具的作用。
當我們開始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時,這層黏土就裂開了一條縫隙。然而,隻有當我們學會理解這層黏土存在的意義是用來保護自己的各種觀念和情感時,我們才能最終打破它,並讓內心世界重放光芒。我們心中的黏土殼,就是展示給別人看的那層麵具,麵具本身的特質就是內心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