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們通常在他人的計劃、理念與權威下被誘導著與其他人共同工作,稱之為合作,這種合作的背後其實是恐懼。我們總是為了什麼在共同工作,為了國家、國王、政黨、上帝或領袖,為了特定的目的,例如建造一個華麗的場館或其他願望。為了這個目的,我們在一起工作,說合作是必要的。這一切都暗示著權威,總有那麼一個人或一個組織被認為是偉大和神聖的,然後我們順著他的意思說:“我們必須合作完成這個目標。”這不是合作,這出自貪婪與恐懼:如果我們不合作,我們就無法得到職位的提升,無法被神救贖,無法被社會承認,無法得到生活的保障。這其中有明顯的威脅和引誘,而一旦有引誘存在就沒有真正的合作與分享。
如果我們共同工作隻是為了彼此的一項協定,這也不是合作。在這類協議中,重點變成去完成那件事,而不是一起工作。我們可能協議去造一座橋,或修一條路,或種一些樹,但是在這份協議中,總有不能達成協議的恐懼。因此,經由任何形式的誘導或協議而產生的合作,都不是真正的合作,因為在這一切努力的背後,隱含著獲得或躲避某件事。
合作就是在一起和一起做事的樂趣,不特意為了做什麼而做。小孩通常喜歡待在一塊兒或一塊兒做點什麼,他們做任何事都是合作的,沒有書麵協議或口頭協議、獎勵或處罰的問題。他們自動地合作,隻為了待在一塊兒或一塊兒做事的樂趣。真正的合作不僅是協議共同完成一項計劃,也是愉悅和一體的感受。這份感受中,沒有執著的個人理念或個人的意見。
我們的生命不是用來自私的,是用來分享的
分享,必須是一種生活方式,而非由政府所施加的癮藥。分享應當自願,而非強迫。
——尼爾·唐納德·沃爾什
為心智所束縛的人們並不懂得分享,但在他們真正意識到這一點後,分享就會發生了,無論他在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我們每個人天生都在分享,分享是我們生命本身的特點。我們的生命不是用來自私的,而是用來分享的。
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讓人非常感動。這是一個有關分享的領悟。
一位中年男人在生活中屢屢受挫,一無所成,他常常無緣無故地生氣、憤怒,抱怨別人欺騙了他。他從一個工作換到另外一個工作,從一個城市換到另一個城市,可是每份工作他都不滿意,每個城市都讓他抱怨。又一次到一個新城市後,他在晚上整理房間時突然停電了,他從來不知道這裏居然還會停電,在黑暗中坐在地板上抱怨著。忽然傳來輕輕的敲門聲,他氣衝衝地開了門。一個小女孩站在門口對他說:“先生,我是您的鄰居。請問您有蠟燭嗎?”男人回答了一句“沒有”就狠狠地關上了門。他又開始抱怨了,一搬到這裏就有人借東西,這地方真沒法待下去了。這時門外又傳來敲門聲,他再次氣衝衝地打開門,依然是那個小女孩。他正要表達自己的憤怒,卻發現小女孩遞給他兩根蠟燭,說:“奶奶說新鄰居可能沒有蠟燭,要我問問您。”
男人頓時驚呆了,好不容易才緩過神來。在那一瞬間,他意識到了自己的冷漠與自私,他發現自己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隻想著獲得,而沒有想過要與人分享什麼。從此他的抱怨與憤怒逐漸消失了,變得熱愛生活、喜愛分享。
我們從出生後,就開始逐漸地為心智所束縛,慢慢地形成了自私之心。我們的自私被人們說成是“人性的弱點”,其實我們並不是一開始就有這樣的弱點。隻要我們看清楚自己心智的真實麵,就會發現,分享才是我們的生命特征。先天的缺失都可以在後天得到彌補,後天形成的問題,我們更可以解決。自私都是後天產生的,自私於財產的人可能生長在物質缺乏的環境裏,自私於感情的人可能生長在缺乏關愛的環境裏,每一種自私都有它存在的原因。我們不能因為自私是絕大部分人所表現出來的特征,就說它是先天的,把自私天生的“人性弱點”是心智給我們提供的借口。
後天形成的私心隻要被我們清楚地觀察到、了解到,自然就會消失了。如同上麵這個故事裏的男人一樣,我們懷著自私之心時,常帶著自私的觀念去看待這個世界,認定整個世界都是自私的,是不知分享的,唯獨認識不到自己也是那樣。我們用索取的眼光看世界,用不願付出的心拒絕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對於我們來說就沒有分享了。而隻要我們看清這一點,這個世界就將完全改變。
隻有帶著愛的本質,我們才有心靈的分享
思想製造的空間裏是沒有愛的。這個空間阻隔了人與人,其中充滿偏執的活動、生活的爭戰、痛苦和恐懼。
——克裏希那穆提
當兩個人在談話交流時,他們往往不是在分享,而是希望從對方身上獲得一些什麼,那些所謂分享不過是心智層麵的小把戲。可是我們如何確定自己是在分享,而不是希望從對方身上獲得一些什麼?我們如何分享?什麼時候,人與人之間才會發生分享?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愛,首先擁有愛的本質,才會有分享。
當我們真正地知道哪些事情是重要的,了解到它們的真相,我們的心才能完全安靜下來,人與人之間才可能發生分享,因為這時他們的交流不帶有動機。交流之後我們可以從對方身上得到一些東西,但那些隻是自然的產物,而不是我們交流的目的。當交流帶有目的,那就不會是分享。傳道者的交流是要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政客的交流是尋求他人的選票支持;憤怒者的交流是要發泄自己的憤怒;電話營銷者的交流是了解或激起我們消費的欲望:這些交流都不是單純的交流,都不是分享。
心靈的分享如何進行呢?當我們在進行一次交談時,如果討論著某個事情的概念、描述、解釋,就隻不過完成了概念的學習和交換而已。那是知識層麵的學習,與心靈的分享毫無關係。真正的分享必須發生在兩個對等的心靈之間。所謂對等,也就是兩個人的心靈都必須是清醒的、覺察的。如果我們中間有一方左顧右盼、心不在焉,或者狂熱焦躁、喋喋不休,我們就無法完成心靈的分享;如果我們中有一方由於知識方麵或覺悟方麵的局限,根本無法從言語中了解到對方的真正含義,我們也無法完成心靈的分享。心靈的分享是如此困難,以至於我們幾乎沒有看見過。隻有當我們的心靈是全然安靜的,而且全然覺察的時候,才可以了解事情的真理,否則我們不能分享。
我們不能分享文字,而隻能分享某些事的真理。我們看到夕陽的美,可愛的山丘、樹影和月光的時候,如何與朋友分享?告訴他看看那美麗的山丘嗎?我們可以這麼說,但那不是分享,因為他無法產生與我們相同的感受。心靈的分享與語言有關,但並不一定依靠語言而發生。佛祖拈花,迦葉一笑,這便是不依靠語言的心靈的分享。我們能分享麵包,但那不是心靈的分享。
兩個人一起看到真實的世界,就是分享。我們必須看到它真正的樣子,而不是依照認知來解釋它必須自由地來觀察、傾聽,沒有偏見,隻有愛的本質,才會有分享。
無法分享,是因為失去了與宇宙的連接
思想不隻在外部世界製造分裂,它也讓人類的內心四分五裂,無法分享。
——克裏希那穆提
因為心智的束縛,分裂在人類世界中廣泛地存在著。分裂導致的孤離感與虛妄的自我感,讓我們失去了愛與分享。雖然這個宇宙本身一直是充滿分享的,但是我們常常無法獲得這樣的感受,心智的存在使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廣泛存在自私自利的觀念,這個觀念造成了我們的痛苦和更深的分裂。我們絲毫意識不到,我們無法分享,是因為失去了與宇宙的連接。
在認同了自己的心智後,我們便覺得這個宇宙是分裂的,失去了與它的連接。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為了讓“我”變得更強,我們必須不斷獲得,同時盡量避免失去。在得失的觀念形成後,我們就失去了分享,會去避免失去而盡量獲得,即使一些看上去是行動失去的也隻是為了一個更重要的得到:失去錢可能是為了得到名,失去家可能是為了得到內心的安寧,失去生命可能是為了得到不受煎熬的結果。為心智所束縛的人永遠都不會去做讓自己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的事情。我們用得與失衡量著一切,即便做出分享的姿態,也是一種變相的索取。我們分享財富、分享心情、分享故事、分享秘密,無不是為了得到我們的心智認為更重要的一些東西。
在這個星球上,我們可以看到隨處可見的分裂和孤離。國家、民族、宗教、政派、部落、村莊,這些無不是分裂的表現。在這種分裂裏,人類永遠不可能團結,不可能和諧相處。分裂導致我們將自己視為個體而不是整體,失去了與整個宇宙的連接感,失去了分享的意識。隻有在我們覺得自己的利益需要一群人在一起才能得到維護時,我們才想到了集體,而且這個集體也隻不過是稍微大一點的分裂罷了。我們的所有行為都是交易,用金錢換來商品、用努力換來成功、用追求換來伴侶,我們認為要得到什麼就一定要付出一些,付出隻是一種投資,而得到則是一種回報。我們不把自己的行為當做分享,也不把自己的得到當做宇宙的賜予。我們不僅不分享,也不知道愛,更不知道感恩這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