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用分享創造正向能量(3 / 3)

而在我們的內部世界,我們也是分裂的,也是無法分享的。我們的觀念裏隻有交易而沒有分享。在我們幫助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時,我們想到的是“你看,我付出了這麼多,因此我是個好人”或其他類似的一句。在我們真正察覺分裂的真相,察覺自己失去了與宇宙的連接之前,真正的分享是不存在的。

不分享是一個因果反應鏈,不斷滋生痛苦

思想的本質是四分五裂的,因此無論它產生了什麼都會造成分裂和矛盾,而分裂造成了不分享。

——克裏希那穆提

很多人感受不到愛的存在,也不明白真正的分享。其實分享並不意味著失去,占有也不意味著擁有。隻有懂得真正的分享,我們才能夠在智慧和情感的分享中不斷地提升與發展。分享是愛的表達方式,而不分享則是一個不斷滋生痛苦的反應鏈。

分享是一種博愛,學會分享,就懂得了愛,懂得了生命的意義。分享是一種生活的信念,明白了分享,也就明白了存在的意義。而不分享造成的痛苦,是我們很多人都無法理解的。關於不分享是一個造成痛苦的反應鏈的說法,這麼一個故事就可以說明了,這個故事叫做《生活的旅程》:

一隻老鼠發現農夫的房間裏突然有了一個捕鼠器。他趕緊告訴雞,讓雞小心一些,可是雞抬起頭說道:“老鼠先生,我認為這對你來說是個墳墓,但是跟我沒有任何關係。我不會因此而感到困擾。”老鼠又轉向豬,豬同情地說:“老鼠先生,我感到非常遺憾。如果你死了我會為你哀悼的,不過我絕不會幫助你幹別的。”奶牛也說:“對此我感到非常遺憾,但這和我沒有任何關係。”老鼠隻好垂頭喪氣地回到房子裏。那個晚上捕鼠器夾到了一條毒蛇,農夫的妻子匆忙跑過去看,結果被毒蛇咬傷,治療後情況還是很不妙,身體虛弱。為了給妻子補充營養,農夫殺了雞燉了雞湯。後來朋友和鄰居來看望他們,農夫又殺了豬招待了他們。農夫的妻子最後不幸去世了,很多人來參加葬禮,農夫為了給客人準備足夠的肉殺了奶牛。

我們並不是要從這個故事裏學到因果報應,不是要學到“分享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一定要努力與人分享、幫助別人”。如果是這樣,這個故事就隻是通過恐嚇改變了我們的行為,而我們不願意分享的觀念沒有任何改變,對心靈的成長沒有任何意義。

我們真正要做的事情,隻是要看清這個事實,我們的痛苦都是自己的不分享造成的。在這個故事裏,每個角色的痛苦都來自於不分享,而不分享來自於心智的束縛導致的不覺悟以及愛的缺乏。當我們覺悟到這一切時,無論我們之前有多少的不分享,有多少的愛的缺乏,我們都會立即從這個痛苦的反應鏈中解脫出來。

不分享的因果鏈中,一個人的痛苦造成了另一個人的痛苦,一件事情的痛苦造成了另一件事情的痛苦,源源不斷、因果循環。隻有當我們真正地、徹底地了解到這一點,不僅僅是認識了這個觀念,不僅僅是知道該怎麼做,而是真正地了解它,覺察到它,我們才能夠跳出這個不斷地滋生痛苦的反應鏈,成為一個懂得分享的人。

為心智所束縛的分享不過是變相的索取

放下所有的非愛,愛就會出現。我不需要去問“愛是什麼”,我不需要在後麵追趕它。如果我在後麵追趕它,它就不再是愛,而是回報。

——克裏希那穆提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無論怎麼評價都算不上一個壞人,如果說他們那些與別人分享的行為這都是一種變相的索取,他們一定不同意。他們非常肯定自己在做這些分享的時候確實沒有索取什麼,甚至連一句感謝的話都沒有期待。真的是這樣嗎?

讓我們假想宇宙中存在這麼一個星球:這個星球上的每個人都是懂得愛與分享的,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幾乎每個人都被計算機控製了,他們迷失了真實的自己。他們的每一項行為都是根據計算機的指令完成的,可是因為被計算機操縱,他們根本無法了解自己行為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指令和操縱。有時計算機的控製不是那麼強烈,他們就會隱約覺得什麼事情不對勁,但依然無法察覺到事情的真相。當他們回憶起根據計算機指令完成的事情時,還以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出自愛,都是分享。可是,我們明白,如果這些人無法理解自己被計算機控製的事實,他們就無法理解自己之前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不是出自愛,都不是分享。

這個星球並不隻存在於假想中,它其實就是地球。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這樣被計算機控製的人,這個計算機就是我們的心智。我們的心智接管了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無法意識到自己在做些什麼。金錢、地位、名聲、認同感,等等,是我們都在追求的,隻是側重點不同。我們的所有行為都是索取,隻是索取的東西不同而已。有了好與壞的觀念時,當我們有了善與惡的觀念時,我們就有了分裂。這種分裂產生於比較並造成心智的取舍,因此我們產生了索取的期待。當我們在努力做一個好人的時候,在努力消滅自己內心不符合社會價值觀的想法時,努力讓自己變得符合這個社會的期待時,我們在期待著這個社會的認同和讚揚,這就是我們想索取的東西。即便做出了分享的姿態,因為我們心中有了一個標準,這就產生了期待,我們就是在索取。

真的分享不會產生痛苦,因為它出自無分別的愛。而我們為心智所束縛的分享是一種索取,當索取的東西得不到時,痛苦就必然產生了。真的分享不會期待社會的認同,即使社會不認同,痛苦也不會產生。假的分享也許會問心無愧,而真的分享則根本不需要問心。問本身就是一種質疑或困惑,而出自愛的分享是沒有質疑和困惑的。

無論在做一個好人還是做一個壞人,我們都無法分享,好壞都是心智的比較產生的,而隻要我們還為心智所束縛,分享便隻是一種變相的索取。

分享永遠不是單向的,它是愛的自然流露

如果我愛你,我不再附加額外的執著,就不會有矛盾產生。

——克裏希那穆提

如果我們期待回報,分享便不會發生,但這並不說明在我們分享之後,什麼都不會在我們身上發生。分享永遠不會是單向的,當我們真正地學會了分享時,自然能從中得到感悟。分享是愛的自然流露,不求回報,但不是沒有回饋。

據說智德禪師曾經在院子裏種了許多花兒,花兒開放後,整個院子都充滿美麗和芳香,村裏人發現後都跟他要,智德禪師一一滿足了他們的要求。不久花兒就送完了,院子裏變得荒蕪。智德禪師似乎並沒有在意,而弟子覺得很可惜。禪師察覺到弟子的惋惜,他微笑著說:“花開在這裏隻能滿院香,出門就沒了。明年此時,你們就能聞到滿村花香啊!”弟子的惋惜立刻消失了。

這就是一個有關分享的例子。在這個例子中,村人拿走了花兒,並沒有回報什麼,但他們是不是在分享並不能由此說明——拿走花兒隻是一個行為,我們無法從行為來判斷一個人的內在;智德禪師與人分享了花兒,並沒有期待任何回報,他所知道的滿村花香隻是一個會發生的現象而已;智德禪師的弟子則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惋惜,他想留住花兒隻是因為付出花兒不會得到回報。換句話說,如果村人拿走了花兒又送來弟子更喜歡的花兒,弟子就不會惋惜了。惋惜實際上是對自己的付出沒有回報的一種抗拒。即便最後弟子的惋惜消失,也是因為他從禪師的話裏聽到了回報——得到滿村花香對付出滿院花香的回報。

我們從很多名人的話裏聽到過有關分享的好處,比如分享能換來愛,分享能讓自己感覺幸福,分享能讓我們擁有更多的朋友。他們其實都在講同一句話:付出是有回報的。他們的話本身沒有錯,付出確實有回報,但不一定是我們想要的那種回報。當我們看到一頭黑猩猩手拿著一串香蕉時,扔給他蘋果想要交換,可是它給我們一塊鵝卵石或者什麼都不給而高興地走了,我們會坦然接受這樣的回報嗎?它確實回報了,它用鵝卵石或者自己的開心回報了,而我們也許不會接受它的回報。我們充滿憤怒或痛苦地譴責忘恩負義、以怨報德,是因為我們期待他人報恩、以德報德。如果我們在付出恩、義、德時,不做任何期待,不懷任何想法,我們還會有這些痛苦嗎?

分享永遠都不是單向的,它和付出一樣,都會得到回報。隻是在我們付出時,我們有所期待,當回報與期待不一致,我們就會痛苦;而在分享時,我們不帶任何期待,因此對於有沒有回報、回報是什麼並不在意,隻是感受分享的喜悅、愛的喜悅。真正的分享並不因為什麼而發生,也不因為什麼而消失,它隻是我們的愛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