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愛是生命通用的語言(1 / 3)

第七章 愛是生命通用的語言

愛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本性的流露,它從來不會要求任何形式的回報。正如太陽照耀地球不需要地球的回報,我們流露的愛也不需要他人的回報。當我們帶著要求回報的心做出什麼努力時,我們付出的一定不是愛。

我們本來都有愛,因為有了“你我”而失去

我們的心理結構建立在區分事物之上,不斷地在選擇、分別、拋棄、接受、拒絕,從來沒有直接的了解,隻有一直累積“區分”的能力,建立在記憶和知識上的能力。

——克裏希那穆提

自我們出現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開始,我們就是一種愛的純然的存在。我們用自己真誠的心愛著整個宇宙,愛著自己,愛著他人,愛著每一朵花每一片葉,每一刻都體驗著生命的喜悅。當我們開始不斷強化心智的存在,用解答數學題的方式對待生命和情感,我們便逐漸失去了與外界的連接,開始把這個宇宙割裂開,分成了“我”和外界、“我”和他人。我們本來的愛從此再也無從發現和體驗,我們的愛因為有了“你我”的分別而失去。

心智本身是一個美妙的存在,就像如今的電腦一樣能進行很多精密的工作。心智遠遠比電腦強大,它是我們了解事物、解決問題的工具,是我們探索、追究、質問、發現問題的工具,但是在我們越來越長大後,我們就開始濫用心智,就像讓電腦接管了我們的生活一樣。電腦是無法感受到愛與喜悅的存在的,我們的心智也一樣。我們開始有了“我”的概念,並不斷地通過各種割裂自己與宇宙聯係的方式來增強這種“我”的認同。我們不僅區分了“你我”,還把所有的存在都進行了區分和取舍。

我們區分紅色、藍色及其他各種不同的顏色,區分玫瑰、牡丹等每一種、每一朵花兒,區分出喜歡與不喜歡,區分出膚色、地域、民族、信仰……同時對每一種區分都進行取舍:我喜歡藍色不喜歡紅色,喜歡玫瑰不喜歡牡丹,我接受我喜歡的拒絕我不喜歡的,我覺得某個地區有某種信仰的人都是笨蛋……我們的心理結構就是這麼形成的,不斷地區分、選擇、接受、拒絕。我們建立了一個看上去非常嚴密有序的係統,世間萬物都要歸納到係統之中進行分門別類並打上各種標簽。我們就像不知疲倦的搬運工一樣,把每一個存在都打上標簽放在特定的位置,卻從來沒有仔細看看我們到底搬運的是什麼,從來沒有去了解和感受。

在區分形成後,我們還在加強這種能力,通過記憶和知識鞏固這種能力,並把自己也打上標簽分門別類,比如“我”是聰明的、幽默的、亞洲的、渴望成名的、中年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失敗的。我們在給自己打上標簽後又對其中的一些標簽有所取舍,“我想變得成功、受人尊敬和愛戴、富有”。我們給自己貼了標簽又不接受標簽,於是矛盾產生了,痛苦和憤怒出現了。我們不斷地追求著成為可以貼上另一種標簽的人,忘了去愛,忘了感受愛。

我們開始變得僵化、失去活力,不了解愛,給愛下各種定義,結果製造出愛的贗品。我們開始規定必須做到什麼才算是愛,必須像某個人一樣,必須完成哪些儀式、必須做出哪些事情說出哪些話,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攜帶著愛的贗品的機器。

在隔絕愛之後,我們用占有替代了愛的存在

我們的困難之一便在於,我們總是把愛和快樂、性相提並論,有的人甚至認為愛就是嫉妒、焦慮、占有和執著。這些便是我們所謂的愛。

——克裏希那穆提

在兩個人的關係中,我們通常誤會了愛的含義,把占有當成了愛。在占有中,我們覺得非常富有,因而依賴這種感覺,它對我們的內心非常重要。這種占有、擁有和依賴,就是我們平常所謂的愛。可是一個人占有汽車、房子、金錢時不能稱為愛,占有一個人怎麼就能稱為愛呢?一個人占有另一個人,這不是愛。我們的心智模式隔絕了愛,我們用占有替代了愛的存在。

在未能真正了解我們的心智如何運作之前,我們是為心智所束縛的,根本不可能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愛。當我們渴望著某件關於愛的事情發生,想象著愛是什麼樣的時候,就一定沒有愛。因為在這份渴望和想象裏是有動機存在的,而愛不會這樣。我們通過個人的行為和想象逐漸創造了一套僵化的模式,但這不是愛,而是一種被我們誤解為愛的欲望。

我們的心智總是渴望建立一個模式,然後遵循模式行事。我們的思想和行為都陷入模式裏,因此變得遲鈍和僵化。我們意識不到在占有一個人的時候那種感覺到底是什麼。事實上,在占有某些東西時,我們的感覺就是“我很快樂,因為我擁有”。這是一個非常愚蠢的邏輯,卻是心智最常用的邏輯。我們的心智裏不知道有多少這樣的模式,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封閉,逐漸完全隔絕了愛,用占有替代了愛。

心智總是喜歡比較,拿昨天和今天比,拿自己和別人比,拿理想與現實比,在比較中,逐漸變得愚鈍,逐漸無法去感受真實,不再有敏銳的覺知,變得無法寬容,無法感受愛的存在。隻要我們還在心智層麵比較著,就沒有愛。當父母真正地愛他們的孩子時,他們不會拿他與其他的孩子作比較——他就是他們所愛的孩子而已。當我們變得越來越愛比較、越來越愛占有、越來越愛依賴時,就創造出一個模式而深陷其中,因此無法從新鮮的角度看待任何事情,從而毀掉那件事情,毀掉了愛。

當我們被一條美麗的河吸引,被一個美麗的女人或英俊的男人吸引,被一個可愛的孩子吸引,被一條無可辯駁的真理吸引,那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在我們產生了想和它在一起、占有它的想法時,我們就在它周圍畫了一個圈,寫上了“歸我所有”,這裏沒有愛的存在。我們當中太多人逐漸用心智的僵化模式隔絕了愛,用占有替代了愛的存在。

愛不是一粒會發芽的種子,無法被培育出來

愛絕不能通過心智的活動被培育出來,愛是截然不同的一種東西。

——克裏希那穆提

我們走在大街上,看到一個乞丐坐在牆角,心裏想:“這人真可憐啊!”於是扔給這個乞丐一枚硬幣。這個乞丐接過硬幣後毫無反應,不是說他像木頭一樣不動,而是他毫無感謝之意。我們感到有點生氣,這個乞丐居然不知道感恩,下次不給他了!我們的心情變得有點糟,不過很快我們就安慰了自己:“畢竟我做了一件好事,我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想到這裏,我們變得快樂了。

這個場景是不是有點熟悉?也許我們遇到的不是乞丐,付出的不是硬幣,但是那種想法常常存在。我們似乎覺得,我們“無條件”地付出了一些什麼,對方應該感恩才是。可是,“對方應該感恩”不就是一個條件嗎?我們總是誤會了愛,把愛當成產生某個結果的前提條件,但愛並非一粒會發芽的種子,無法被培育出來。無論我們種下什麼,也絕對不會因此而生長出愛。

我們的心智喜歡把每一個存在物質化、概念化、公式化,使用邏輯來麵對一切問題。當我們感覺自己缺乏外界與他人的愛時,就會根據自己的邏輯,想著到哪裏去找到這種愛或者像養一株花兒一樣把愛培育出來。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種植是一種期待,培育是一種期待,帶著期待做一件事情,其中便隱含著對失敗的恐懼。愛無法萌芽,更不會萌芽於恐懼的土壤。愛一直都存在,無需種植和培育,隻要我們放下那個虛幻的“我”,就能夠感受到它如同空氣一般圍繞著我們,甚至可以說,同樣存在空氣不能到達的地方——真空,同樣存在愛,愛是沒有真空的。

期望本身就隱含著對失望的恐懼與實現期望後的快樂。恐懼造成我們與外界更深的分裂,快樂造成我們對虛妄的“我”的更強的認同,這些都會助長心智對真實的我們的束縛。我們必須真正地覺察什麼是愛,而不是學習各種關於愛的說法和觀念,愛絕不能由心智的期望培育出來,愛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東西。隻有真正地了解什麼是愛,才不會以愛的名義造成傷害。

很多時候,當我們關懷一個人、愛一個人時,總是希望看到對方一個溫暖的微笑或是一個感激的眼神,在心智看來,這不是索取,因為這不是物質的東西,我們認為這些算不上回報。可是,如果我們不在乎回報,為什麼我們當中很多人會對那些接受了錢卻毫無反應的乞丐感到不舒服呢?他們隻不過沒有給我們一句謝謝,沒有投給我們一個感激的眼神,沒對我們點頭致意罷了。

我們投入他碗裏的就是一個種子,他們的謝意就是我們期待培育出來的回報。可是,真正的愛隻是愛,並不含期待,它不能像一粒種子一樣被種下,它無法被培育出來。

愛是每時每刻的喜悅,是真實生命的讚美詩

真正懂得愛的人是那些為自己的存在而喜悅的人,他的生命完全地愛著宇宙萬物。懂得愛的人永遠都在愛之中,每時每刻都在享受著生命。

——阿瑪斯

我們總是擔驚受怕,害怕上天、害怕神明、害怕與我們相對的彼此;我們自卑地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也沒有能力去愛別人;我們總是悶悶不樂,鬱鬱寡歡;我們以為醉生夢死、夜夜笙歌就是快樂,就是享受……這些心態是生命中的負麵因素,是迫切需要修正的地方。愛就是消除這些負麵因素的唯一方法。大多數人都很熟悉恐懼、自卑、悲傷、快樂這些情緒和感覺,卻很少有人能真正地了解愛、懂得愛。如果我們試著去了解真正的愛,去愛那些讓我們擔心害怕的人或境遇,心中的負麵因素就會無法立足,消失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