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我現在一直感到恐懼和不安,是否意味著我根本不可能體驗到愛呢?”當然不是,愛既不會挑選被愛的對象,也不會決定何時何地去愛。它能延伸到每一個生命、每一個角落,且毫無條件,毫無保留。
如果你是一個真正懂得愛的人、一個能夠無條件愛別人的人,那麼你一定是友善、喜悅的,還能跟別人分享你的一切,毫無保留、毫無防備。如果你見過一個懂得愛的人,就會發現,他好像隨時隨地都在和世界萬物談戀愛,永遠處於愛之中,卻又不會將他的愛局限於某個特定的對象。這樣的人就像我們平時所說的,是個有大愛的人。
一個有大愛的人會用他心中那雙敏銳的眼睛來觀察眼前的事物。他和外人之間沒有任何界限或阻隔;而與外人相處、交往時,他所感受到的是一種沒有任何保留和懷疑的境界。當一個人真正地懂得了愛,擁有了大愛,他便不再企圖達到什麼,或擁有什麼,也不會再對萬事萬物做出什麼反應,他隻會為了世間萬物的存在而歡慶,並在每一分每一秒之中享受最真實的人生。
像這樣懂得愛的人,他所展現出來的都是最真實的情感。天空在下雨,他會被飄飛的雨絲迷住;當晴空萬裏,他又會被白雲的美妙形狀而興奮、驚喜。在外人看來,這個人也許瘋了,但是,隻有他自己知道,他隻不過是被愛迷醉了。雖然他處在對愛迷醉的狀態之中,但他並沒有喪失神智和覺察力,依然能夠很清醒地察覺到當下發生的每一件事,並樂在其中。
我們無法付出愛,因為愛從來不是一種付出
愛意味著極大的自由,但不是去做你喜歡做的事。隻有當心靈非常安靜、無私、不以自我為中心的時候,愛才會來臨。
——克裏希那穆提
愛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本性的流露,它從來不會要求任何形式的回報。正如太陽照耀地球不需要地球的回報,我們流露的愛也不需要他人的回報。當我們帶著要求回報的心做出什麼努力時,我們付出的一定不是愛。
我們常常用心智定義愛而不覺其中的錯誤。我們以為愛是一種付出,而付出就一定要有回報。這兩句話都是有問題的。
愛不是一種付出,而是一種自然的表達,是我們自身的一種屬性。我們熱愛大自然、熱愛自己的生命、熱愛我們所感受的一切,這是一種付出嗎?我們表現出自己的愛就像一朵紅色的花兒表現出紅色一樣,紅色不是花兒的付出,而是它自然的屬性。我們向這個宇宙表現出愛,這是一種發自本性的表達,而不是一種付出。愛與我們的存在有關,而與我們是否意識到無關。我們會意識到愛的存在,也會意識到我們本身就是愛的存在,但我們不會意識到愛是一種付出。隻要是我們意識到在付出什麼,那就一定不是愛。
付出的不一定有回報。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在付出什麼時,是因為我們同時帶著得到回報的期望。喜歡的那個人離開了,我們會感到悲傷或憤怒,原因是我們的付出沒得到回報。我們總以為,我們既然付出了就應該得到回報,就像播了種子就一定要看到它發芽一樣。可是種子發不發芽有大自然的規律來決定,而不是由我們的付出來決定,我們的付出會不會有回報也是如此。
一位大師穿著乞丐的衣服走進理發店,理發師趕緊熱情地迎上去給他理發,最後不僅沒有收他的錢,反而給了他錢並親自送他出門。大師很感動,決定把當天所得的救濟全部送給理發師。碰巧一個富人給了他滿滿一袋金幣。他跑到理發師的店裏,把金幣送給理發師。等理發師終於弄明白大師送給自己金幣的原因後,他被激怒了,氣憤道:“你是個什麼樣的大師啊,竟然回報我的愛!”
在這個故事裏,大師隻不過是一個心智層麵的大師罷了,他並不真正地了解什麼是愛,而理發師才擁有純然的愛。在我們感受愛的時候,我們無需回報什麼,隻需要遵循自己的本性,去愛這個宇宙的一切,至於這愛是不是也讓施與愛的人感受到,我們不會在意。我們無法付出愛,因為愛從來都不是付出。
依賴是一種愛的幻覺,隻要有依賴就沒有愛
在占有中,我覺得非常富有,所以我依賴這種感覺,它對我的內心非常重要。這種占有、擁有和依賴,就是我們平常所謂的愛。
——克裏希那穆提
當我們對某個人或者某件事、某個行為、某個想法產生了依賴時,我們對其本身一定是沒有愛的,依賴絕不是真正的愛。真正的愛中不會有依賴存在,依賴隻是一種愛的幻覺。
我們總是沉迷在一些依賴中而毫無知覺,一個生活習慣、一句口頭禪、一個思維定式、一個“不可動搖”的“信念”,這些都是依賴。依賴不過是心智運作導致的僵化與麻木,當我們覺察到一切時,依賴就不存在了,這時,愛才會產生。
我們有時會感覺到自身似乎對某些事物或人形成一種依賴,這種依賴的發現會自然地引起心智層麵的恐慌。我們的心智需要的是索取感和控製感,並不需要依賴。依賴本身是一種問題,而在心智層麵發現依賴則是另一個問題。當依賴給我們帶來痛苦而我們無法解除時,我們就想擺脫依賴,從而形成另一種依賴。我們四處尋找一種擺脫依賴的方法——當然,這個方法不過是一個觀念——當我們得到這個觀念,真的去努力擺脫那種依賴時,我們就形成了一種新的依賴:使用一種方法擺脫什麼東西的依賴。我們無法通過這種方法擺脫所有依賴,就像無法用自己的左手擋住自己的左拳一樣。
真正的愛是不會形成任何依賴的,因為愛就是全然覺察而不帶任何期望。期望永遠都是心智層麵的,隻是一種帶有時間性的欲望,其中隱含著對現狀的不滿,而依賴則是心智層麵的努力,一種對我們所愛對象施加的壓力,其中包含著某個方麵的期待。當你抱有期待時,說明你有改變現實的努力,當努力存在時,痛苦也就隨之而來,愛也就消失了。期望還意味著不自由,不自由的心是無法去愛的。
依賴是一種索取,是心智所希望的一種獲得,其中隱含著一份對責任的期待。既然有依賴,就期望被依賴者願意被依賴,願意擔負提供依賴的責任。同時,依賴也是一種恐懼,其本身表明否定自身某方麵的能力,而向外界尋找這種能力以填補缺失。在依賴的外衣下,有著索取、恐懼和否定自身,怎麼會有愛的存在?
依賴產生時,我們會通過心智說服自己,因為愛,我們才有依賴。可是依賴之中不可能包含著愛,依賴是一種愛的幻覺,隻要有依賴就沒有愛。
真正的愛是對宇宙萬物敏感的喜悅狀態
從真實裏顯現出來的原初的愛是一種沒有防衛、障礙和邊界的情感,是一種徹底易感的狀態。我們隻有把心開放到這種程度,才不會受到任何傷害。
——阿瑪斯
如果一個人不敏感,他怎麼可能有愛?如果一個人心中有愛,他怎麼可能不敏感?我們無法分離愛與敏感,因為真正的愛就是對宇宙萬物敏感的喜悅狀態。
我們機械而遲鈍地生存著,心智就像一層厚厚的殼一樣包圍在我們鮮活的本體之上。雖然有些時候,這層外殼可以幫助我們降低受傷害的幾率,可以防衛自己不被侵犯,但更多的時候,它限製了我們的發展,讓我們無法了解真實的自己與真實的世界。我們對自己和外界的敏感性都大大降低,對萬物萬事失去了曾經最直接、最單純的感受。已經鈍化的心靈,逐漸消磨了我們對生命、對周遭、對愛的感受力。我們認為,快樂總是稍縱即逝,難以持久,有時必須借助外在的刺激才能讓自己的神經興奮起來;每當感受到自己仍活著的現實,就忍不住懷疑起生命存在的意義。
如果有人告訴我們,現在所受的痛苦和傷害都是因為我們不再擁有敏感的狀態,活在重重防衛和障礙裏,我們可能會嘲弄著說:“敏感是多麼幼稚好笑的說辭啊!我們隻有足夠的堅強,擁有足夠的理性,才能應付來自於自然和社會的競爭壓力,得到良好的物質生活,我們的情感也會自如而不痛苦。”為了生存,我們自己拋棄了曾經那種敏感的品質,也漸漸與愛失之交臂。
敏感是愛的一種典型品質。敏感表示我們能捕捉到任何細微的變化,能夠完全地開放自己去感受愛。
我們感受到愛的時候,就是最敏感的時候,能感受到任何細微的變化。當我們的內心充滿愛,就會感覺到自己正臣服於萬物之下,而我們依然心如止水。在這種真正的愛中,我們內在所有的窗戶都打開了,沒有任何想要保護自己的企圖,沒有任何保留,也沒有自己和他人之分。這就是一種徹底敏感的狀態。當愛引領我們進入到這種狀態之後,我們會發現自己徹底地變得堅強了,不會再受到任何傷害。
愛是一種最高、最深、最強烈的感覺,是從至高無上的真實中顯示出來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宇宙的愛。一旦有了這種愛,我們的心就打開了,沒有任何警惕和防衛,沒有任何分裂和邊界,可以把屬於自己的一切都與別人分享。在一個容納了客觀性、開放度的祥和空間裏,愛會自然而然產生。當我們把心開放到這種程度,並讓自己徹底地活在這種敏感的狀態裏,我們就不可能沒有愛,也不可能受到任何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