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愛是生命通用的語言(3 / 3)

愛自己就是全然地接納自己,遵循內在聲音

你能以許多方式愛自己,而每一件發生在你身上的事,都是一個體驗愛的機會。當我們以正確觀點來看時,其實任何一件事都能提供一個愛你自己的機會。

——薩娜婭·羅曼

幾乎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真正地愛著自己的,因為我們不斷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東西。可是,從前麵章節的分析中得知,那實際上是得不償失的,隻會給自己製造痛苦、憤怒和衝突,這怎麼可能意味著愛?為什麼我們中有些人會完全不認同自己的過去與現在?事實是,我們並不懂得愛自己,因為根本不懂得什麼是愛。愛是真正地全然地接納自己的一切,隻有做到這一點,我們才是愛我們自己。

愛自己的方式很多,我們可以把每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當做一個愛自己的機會。甚至當我們以更廣闊的視角來看這個世界時,每一件事,無論它們發生在誰的身上,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愛自己的機會。我們可以有這樣的觀念:當我們遇到了一些不順利的事情時,生活並不是要為難我們,而是要告訴我們,我們本來有一些可以運用的力量,但是現在這些力量被我們自身的一些原因阻礙了。

愛自己的意思是全然地接受現在的自己,欣賞、確認、接受並支持此刻的自己,真正地活在當下。可是有很多人,常常帶著滿心的遺憾去回憶過去發生的事情,總是幻想著回到過去,幻想著能夠以一種更好的方式來處理當時的事情,並想象著如果當時那麼做,事情的結局就不會是那個樣子,而現在就不會抱著那麼多的遺憾了。這與那個吃餅的笑話一樣。有一個故事,說是有一人吃餅子,吃了六張還沒有飽,又要了一張,結果,在吃下第七張餅後就飽了,這人很後悔:早知道就不吃前六張餅了。

我們吃掉了之前的六張餅才有現在的飽脹感,我們經曆了過去才成為今天的我們;我們無法用最後一張餅滿足過去的我們的食欲,又怎能用今天的感悟去做昨天的事情?沒有昨天的事情就沒有今天的感悟,我們應該做的是接納自己,讚美每一張我們吃過的餅。

愛自己的另一個方法就是停止與別人相比。即使在六十億地球人中顯得多麼的不起眼,我們依然是獨一無二的。此前沒有過、此後也不會有一個人跟我們完全一樣。我們和他人有不一樣的地方,不為他人理解也是正常的,我們要承認並欣賞自己的獨特性,不強迫自己選擇任何符合他人期待卻不符合自己內在要求的道路。這樣,我們就更容易超然於別人的看法,遵循自己的指引前行。

我們雖然是整體的一部分,但也是獨立的個體,無法替代的個體。我們不是誰的誰,隻是我們自己。我們有自己前行的道路,我們不在乎這條路是否與他人的相同。相同和不同隻是一個比較結果而已,重要的是這條路是不是我們真正想走的。我們不能因為大家都說某個觀念是對的就全然接受它或反對它,而應該去遵循自己的內心。我們隻需要問自己:“這適合我嗎?這會給我帶來喜悅嗎?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我會覺得快樂嗎?”最後,如果這些都成為你自己的體驗,那才是合適的。

全然地接納自己,遵循自己內在的聲音,不為外界的紛雜所惑。在我們的內在,所有的外界都是參考,是交流,卻不是決策,它們無法為我們提供力量,隻能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愛自己的表現。

美德是愛的自然表現,愛是美德的精髓所在

愛是美德的精髓。沒有愛的心靈根本就不虔誠,隻有虔誠的心靈才能擺脫各種問題,而且知道愛和真理的美。

——克裏希那穆提

我們定義的美德,常常是外在的表現。比如,尊老愛幼、仁慈寬容、謙虛謹慎,這些都是外在的評價標準。如果一個內心根本沒有愛的人,隻是為了自己的聲名地位而一輩子身不由己地表現出符合評價標準的行為,我們還認為他擁有美德嗎?一個不了解自己真實的內心,不懂得愛的人,是不會擁有美德的,因為美德是愛的自然表現,愛是美德的精髓所在。

我們無法讓自己變得有愛或者無愛,那隻不過是偽裝。隻有當心靈非常安靜、無私、不以自我為中心的時候,愛才會來臨。當心靈本身自由的時候,我們自然會擁有愛。每個人都可以讓自己的心靈變得全然自由,從而能夠真正地觀察、了解和行動。同時還要在情感上及審美上,學會欣賞各種各樣的事物和場景,公路兩旁那些樹、旅遊經過的山脈、橫穿城市的河流、貧窮小鎮上肮髒的街道;學會了解自己的孩子,觀察他們如何長大,如何穿著,我們如何對待他們,如何對他們說話。

我們必須看見公路鐵路、房屋建築、河流山川的美,看到不同膚色、不同年齡、來自不同地方的臉龐的美。這些都是我們從心智的主宰下得到的釋放——不是通過壓抑,不是通過認同某些觀念,而是完全地釋放——這樣我們的心靈才是活躍的,才能夠在審美上、知識上,真正看清楚事物的真相。一棵樹、樹枝上的小鳥、水麵上的光影,和生活裏其他很多事情,都是愛與美的發現,真相的發現。

我們不能為美德下個定義,然後根據定義所要求的去做,這樣的行為不是美德。美德是愛的自然表現,所謂自然,也就是說,它不是經過事前計劃、培養稱之為“美德”的東西。它必須是自然流露的,否則就不是美德。如果它是之前計劃好的,是經由練習而得的,如果它是機械化的事,它都不會是美德。美德是像花開一樣的事,那不是努力達到的境界,而是一種本來就存在的事實。美德如同愛與美一樣,顯然不是從累積的知識中產生的行動,而是在每個當下自發的一種東西。

美德不是臣服於某種模式的重複行為。我們不可能通過做某一件事情讓自己變得仁慈和謙遜,所有類似的行為都將是徒勞的。因為仁慈和謙遜是我們本身的屬性,就像愛一樣。我們要麼愛,要麼不愛,這是是與否的問題,二者之間不存在一個中間態。同樣,我們要麼是仁慈和謙遜,要麼是殘酷和自負,所謂“變得仁慈和謙遜”隻不過是一種偽裝。

我們如果能夠用心清晰地看待事物,沒有任何扭曲,也不帶有任何個人的偏見,這樣的心就是有美德的。愛本身意味著一種極大的自由,這種自由是心靈的自由,而不是說我們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任何事情。我們表現出愛的時候,所做的一切又都是符合美德的標準的,同時不會覺得不自由。因此說美德不過是愛的自然表現,而愛才是美德的精髓所在。

愛的盡頭是慈悲,慈悲的本質是溫柔與放下

隻有慈悲才有療效,一切人類疾病都源於缺乏愛。一切人類問題都與愛有關。他還無法去愛,或接受愛,或分享他的存在,這是他的不幸,並由此引發各種心理情結。

——奧修

慈悲是佛家常用的一個詞語。“慈”的意思是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悲”的意思是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二者合稱為慈悲。慈悲的本質是溫柔與放下。生命的本質就是愛,而愛的盡頭是慈悲。

當學會了放下,我們就領悟了愛。愛是一種自然的滿溢,當愛流動時,我們無需選擇什麼,隻要順其自然,在這股力量的帶領下,逐漸走向那最終的,最神聖高貴的慈悲——對自己慈悲、對他人慈悲、對萬物慈悲。當我們真正愛時,會願意放下對自己的苛責,會願意麵對自己的傷痛和脆弱,會願意花時間跟自己多待一會兒,去嗬護多年來一直被自己忽略的內在。愛讓我們有能力了解他人所感受到的一切,於是能夠對別人敏感;我們也會了解到每一個人都存在於自己所擁有的天光之中,盡自己的一份努力。

當我們真正愛時,就建立了與整個宇宙的連接,重新感受到自身與宇宙就是一個整體。我們開始對一切生命都心生敬畏,不再僅僅因為特定的人事物而感動,對萬物眾生都升起一股悲憫之情。正如當年尼采在街頭,失控地抱著一匹馬的頭痛哭道:“我苦難的兄弟啊!”這種愛是一種沒有分裂感的愛,是真正的慈悲。這種愛讓我們與自己、與他人、與萬物、與這個世界都不再分離。

在慈悲中,我們流露著愛,分享著愛;在慈悲中,我們感激他人和外界接受了我們流露的愛與我們提供的分享。我們因為對方沒有拒絕我們的愛而充滿感激,雖然沒有期待他人接受,但因他人的接受而感激。慈悲是愛的最高形態,是愛的花朵的熱情盛開。

慈悲讓自己變得更誠實,產生更大的寬容。我們既不合理化也不譴責自己,隻是勇敢地敞開心胸去感受眾生的苦難。我們必須在所有的經驗裏培養慈悲心——我們的痛苦之中,我們的同情心之中,以及我們的殘忍與恐懼之中。隻有如此才能有所領悟。

許多心理創傷都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經年累月後轉變成身體的或者精神的疾病,但是往深處看,這都是愛的缺乏造成的。如同身體需要食物一樣,心靈需要愛的滋養。我們越是能夠了解到自己內在的真實情況,就越能慈悲地對待自己,更加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的慣性模式,不再戴上人格麵具,不再自欺,不需要奮力掙脫痛苦,也不需要變成更好的人。我們會完全擺脫心智的掌控,瓦解所有概念和模式,完全地開放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