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用心享受飽滿的孤獨
我們無需逃避孤獨,事實上,我們需要孤獨。與孤獨相處,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享受內在的探索,在與真實的自己交流時可以免受打擾,我們能夠體會更細膩、更鮮活的心理狀態。當真實地感受到自己處於孤獨的狀態時,我們的內在已經獲得了一種自由。這種自由無人能給,這種感受無人能替,這種心境無人能說。
孤獨是人類的本質,是基因裏的烙印
我們必須非常孤獨,隻有我們的心不再尋找快樂、尋求美德或製造阻力時,才能知道孤獨不是由環境造成的。
——克裏希那穆提
很多人都麵臨著各種各樣的孤獨,這些孤獨讓我們的心智恐慌,讓我們總想逃離。我們中很多人用節日歡慶、聚會等活動逃避孤獨,更有甚者,用酒精、毒品等東西來麻醉自己的孤獨。我們不知道那種深入骨髓的孤獨從何而來,也不知道我們的孤獨會持續多久。而實際上,孤獨是人類的本質,也是我們基因裏擦不去的烙印。
我們絕大部分人都在用時間丈量生命,與自己的親人、朋友及所有同時代的人一起在生命的刻度上向前邁進;我們能夠覺察到他們發生的每一種變化,包括從成長到衰老、從敏感到麻木。我們自身也有同樣的變化。生命的軌跡無論在哪一刻都隻有自己能夠感受,無人能替,我們必須獨自承擔歲月在我們的心靈上和身體上的刻痕。
我們往往在未了解孤獨是什麼之前,就已經開始拒絕它的存在,因為我們知道孤獨可能會讓我們感受到真實的自己。孤獨和寂寞是不一樣的。孤獨類似於喜悅,都是一種存在的狀態,而寂寞和快樂一樣,是外在事物引起的情緒。孤獨是飽滿的,寂寞是空癟的。孤獨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宙間的對話,已經到了最完美的狀態。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與宇宙是一體的存在,又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物理上的個體時,自然就會產生孤獨的感受。
當我們被孤獨感驅使著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會處於一種非常可怕的狀態。我們會認為無法和自己相處的人,一定也很難和別人相處,而無法和別人相處會讓我們感覺到巨大的虛無感。我們告訴自己:“我是孤獨的,孤獨是不好的,我必須去打破這種孤獨。”然而,正是那種想要快速打破孤獨的想法,導致了我們無法承受的巨大孤獨感。
孤獨本身隻是一種感受和一種狀態,無所謂好與不好,讓我們覺得孤獨不好的,是我們對孤獨的恐懼。一朵開在茫茫沙漠中的花兒也可能是孤獨的,一頭在茫茫雪原裏和同伴一起尋找獵物的狼也可能是孤獨的,南歸的雁群中一隻從未掉隊的雁也可能是孤獨的,無盡的宇宙中一顆行跡不定的流星也可能是孤獨的。孤獨就是這麼一種狀態,在宇宙中隨處存在著。
我們因為孤獨而能夠不被塵世的喧囂扭曲自己的感受,因為孤獨而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個體,因為孤獨而能夠誠實地麵對真實的自己,因為孤獨而覺察到我們和這宇宙是一體的存在。我們必須孤獨,因為孤獨是人類的本質,是基因裏的烙印。
孤獨是一個窗口,由此可以看到真實
孤獨是一種行動,這種行動不是反應的結果,不是對挑戰或刺激的反應。
——克裏希那穆提
大部分人其實很少感到孤獨,因此在孤獨出現時,常常不知道該怎麼辦。實際上,此時我們不需要做什麼,隻需要靜靜地感受孤獨、觸摸孤獨,把它當做宇宙給予的最高饋贈,便可以看到真實的自己與真實的世界。
智者年少時與朋友們路過一個小水塘,朋友們提議下水去摸魚。智者說這是死水,全是積的雨水,水又清澈見底,根本就沒有魚。可是他們不聽勸阻,紛紛卷起衣袖、挽起褲腿下了水,唯有智者默默地坐在岸上看著他們。不一會兒,他們魚沒有摸到一條,衣服上倒沾了不少泥水,可是仍然歡聲笑語不斷。智者為此覺得很詫異,他敏感地覺察到了觀念與感受的差別,開始開始探索人生的意義。
每個人都是智者,當我們覺察到一些他人不能覺察到的真實時,就開始忽略外界的喧囂而直麵內心,從而感受到更真實的自己。孤獨是一種難得的感覺,在感到孤獨時不妨輕輕地合上門和窗,默默坐在書桌前,用粗糙的手掌拂去書本上的灰塵,翻著書頁去感受那久違的紙墨清香。洗盡塵俗,褪去鉛華,在這喧囂的塵世之中,要保持心靈的清靜,必須學會享受孤獨。孤獨就像個沉默少言的朋友,在清靜淡雅的房間裏陪我們靜坐,雖然不會給我們以諄諄教導,卻會引領我們反思生活的本質及生命的真諦。孤獨時我們可以回味一下過去,以明得失;也可以計劃一下未來,未雨綢繆;可以靜下心來讀點書,讓書籍滋養一下幹枯的心田;也可以和妻子一起去散散步,彌補一下失落的情感;還可以和朋友聊聊天,暢談一番,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中,孤獨常常不請自來。在廣闊的田野上,在幽靜的校園裏,在深夜黑暗的房間中,我們都能隱約感受到靈魂孤獨。在現代社會中,為生存而掙紮的人總有一種身在異國他鄉之感:冷漠、陌生,好像“站在森林裏遲疑不定,未知走向何方”,“感到在眾人中比在動物中更加危險”,又好像“獨坐在醉醺醺的世人之中”,“哀訴”人間的不公正。尼采總結道,互相猜忌,彼此欺詐,黑暗籠罩著去路,危險隱藏在背後,這些就是現實人生的寫照。
而保留一點孤獨則可以使我們“遠看”事物,即“與事物遠離”,對事物進行“遠景的透視”,隻有這樣才能達到萬物合一、生命永恒的境界。在這一境界中,我們可以傾訴一切,可以誠實坦率地向萬物說話。智者總能以孤獨之心看孤獨之事,自始至終都保持獨立的人格,流一江春水淘洗勞碌之身軀,存一顆嫻靜淡泊之心,寄寓無所棲息的靈魂。
隻因我們害怕孤獨,孤獨才變得不好
大多數的人害怕孤獨,他們害怕獨立思考,害怕有深刻的感覺,害怕去探險並發現生活的意義。
——克裏希那穆提
我們似乎從來沒有搞清楚寂寞和孤獨的定義,常常忍受不了寂寞,便說自己孤獨。我們認為孤獨不好,就是因為我們弄錯了孤獨和寂寞,因此在寂寞的時候便已害怕孤獨。
一位詩人曾說:“孤獨,是憂愁的伴侶,也是幸福的密友。”孤獨是我們自身覺醒前的必然現象,是一種既不愛人也不被人愛的失重狀態,是處於不關心他人也不被他人關心的心靈境界。我們無須害怕孤獨,它隻是心靈體驗到自己存在的一種安靜的狀態,因為沒有心智帶來的喧囂,我們才體會到孤獨。
我們在寂寞時,不知道自己會麵對什麼,該怎麼麵對。我們不斷地給自己找事情,讓自己從寂寞中脫離出來,結果卻適得其反。一個失去了丈夫的中年婦人感受到嚴重的寂寞,每天都不知道該怎麼度過。她對朋友哭訴,朋友安慰她說,她的寂寞是因為自己身處不幸的遭遇之中,才50多歲便失去了生活的伴侶,自然令人悲痛異常,但隻要順其自然,靜靜地看著它存在,這些傷痛和寂寞便會慢慢減緩消失,她也能開始新的生活。這實在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如果照做,她會發現自己痛苦的根源不在於她失去了什麼。可是她被寂寞包圍著,她害怕寂寞,越是努力掙紮想擺脫,就越是擺脫不了。後來,孩子們隻好共同買了一間公寓讓她獨住,這更加重了她的寂寞。這位婦人一直隻是寂寞,即使曾經有機會改變,但她始終沒有擺脫心智的困擾。如果她能夠麵對寂寞,想想為什麼會產生寂寞,她會感受到比以前任何時候更多的幸福與孤獨,並享受這孤獨。
19世紀時有一個勇敢的年輕探險家,想嚐試《魯濱孫漂流記》中主人公的荒島生活。於是,他來到一個荒島上獨居了4年。在這4年中,他可以自如地應付自然界的殘酷,滿足自己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卻無法忍受寂寞。他養了一條狗、一隻鸚鵡,以及幾頭野獸,每天和這些動物們長談。但是,他仍然常常陷入精神恍惚的狀態,不能自拔。4年後,他雖然重新回到家人的身邊,卻無法完全恢複以前與人交往的能力。他擺脫寂寞的方式是求助於外界,甚至和動物交談,卻不能與自己的內在交談。他的心智是如此的牢固,以至於他從來沒有觸摸到心靈的真實。
一位叫伯爾的海軍上將曾經在他的著作《孤獨》中講述自己在北極探險期間一個人獨居6個月時的生活感受。這6個月,他是在被冰雪掩埋的小木屋中寂寞地度過的。他想真切地體驗一下孤獨生活的和平與寧靜,但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僅僅寂寞地生活了3個月,就陷入極度的憂鬱,又3個月後,他結束了這種生活。隻有一個寂寞的人才會用這種方式擺脫寂寞,然後體會到更深的寂寞。
我們總是如此害怕寂寞並誤解孤獨,總是在外界尋求各種方式擺脫寂寞,最後卻讓自己陷入了更深的寂寞;而孤獨的人從不尋求擺脫孤獨。當你在尋求擺脫孤獨時,你陷入的一定是寂寞。孤獨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不好的是,我們不知道如何應對寂寞,於是害怕了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