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孤獨,在孤獨中尋找生命的答案
當心靈不再以任何方式逃避,直接與寂寞孤獨交流時,就會有感情,就會有愛。
——克裏希那穆提
每個人都是生而孤獨的,隻是後來失去了孤獨。如果留心觀察,我們會發現,一些感受敏銳的小孩子常常喜歡一個人獨處,想著很多問題。很顯然這個孩子是孤獨的,而我們總是用自己心智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常常去幹預他的孤獨,使他為心智所困,逐漸地陷入寂寞。
自從有了孤獨的感受,我們就會開始探索一些問題。我們疑惑於存在:身體從哪裏來?思想又從哪裏來?我們會往哪裏去?我們死後會發生什麼?這些問題困擾過每一個人,然而,絕大部分人已經不關心這個問題,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孤獨感,隻有極少數人接納自己的孤獨,在孤獨中找到了答案。
孤獨不是一種折磨,而是一個機遇。現代社會中那些為生存而掙紮的人在心智的束縛下總是忙忙碌碌,而靜下來直麵孤獨的時候,他們的內心是平靜而喜悅的。很多人都誤解了孤獨,因為實在太久都不曾品嚐過。孤獨不是一種悵然若失的感受,更沒有內在的空虛和無聊,我們不必去尋求外界的刺激和安慰來擺脫它,而應用心享受這飽滿的孤獨。孤獨是一顆飽滿的種子,是一朵盛開的花。我們從此不再向外界尋求任何東西,因為自身已經能夠提供所需。孤獨是心智安寧時傾聽內在聲音而生的感受,是一種對外界無欲無求的超然。產生孤獨時,我們終於能夠保持心靈的靜謐,不帶分別心地看待所有事物,觸摸到我們內在那最真實的熱忱。隻有通過孤獨,我們才能有真正領悟,隻有孤獨才能讓我們達到萬物合一、生命永恒的境界,徹底地對自己開誠布公、開門見山。
有這樣一個人,他出生於極平常的小村落,父母都是猶太人,母親是個農家女。他在另外一個小村莊裏長大,在木匠店裏工作。30歲後開始旅行布道3年之久。他沒有寫過一本書,也沒有擔任過什麼職務,甚至沒有一所屬於自己的房屋,沒有自己的小家。他從來沒有進過大學,也不曾涉足過繁華的大城市,他的足跡沒有覆蓋多大的地方,一輩子離家最遠也不超過兩百英裏。看上去一切和偉大有密切關係的東西,他全沒有,甚至連一張證明自己能力的證書也沒有,他隻有他自己。在他年輕的時候,人們看不起他,反對他。他的學生有的拋棄他,其中還有一個出賣了他。他被交到當時的統治者手中,受到審判,被人嬉笑、嘲弄。他被釘在一個木頭十字架上,釘在兩個強盜當中。他在世上擁有的唯一一件外衣,被士兵們抓鬮來分。他死後被人從十字架上取下來,埋葬在一個借來的墳墓裏。這個墳墓是他的一個朋友讓出來的。2000年後的今天,有人說把全世界所有的陸軍、海軍,所有議會的議員,所有統治過人類的帝王都加起來,對地球上人類生活的影響力,遠遠不及這個孤獨的人。現在,我們都知道這個孤獨了一輩子的人是誰,他是一位智者,他的名字叫耶穌。
一位西方哲學家說:“世界上最強的人,也就是最孤獨的人。隻有最偉大的人,才能在孤獨寂寞中完成他內在的使命。”麵對人生,我們要學會孤獨,在我們的孤獨中尋找生命的答案。
觀念不存在時,我們才會感受到孤獨
孤獨不是孤立,它不是寂寞的反麵。它是一種存在的狀態,當全部的經驗和知識不在的時候。
——克裏希那穆提
大多數的人害怕孤獨,害怕真正地獨立思考,害怕有深刻的感覺,害怕去探險並發現生活的意義。我們通常所謂的孤獨,不過是心智產生的寂寞,這種寂寞是依賴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情緒。觀念依然存在於寂寞之中,當觀念不存在時,我們才會感受到孤獨。
我們通常感受到的孤獨隻是寂寞,那種沒有得到又不知道如何去做、習慣喧囂的心智無法麵對突如其來的安靜而引發的恐懼。我們追求的那些理想或信仰也是同樣的情況。我們信仰某件事,或者擁有一個理想,而那給了我們極大的慰藉;一旦離開理想,離開信仰,我們就失落了。追隨心靈導師也是同樣的情況。我依靠,因為我想要得道,所以有恐懼的痛苦。依賴我們的父母或教師也是同樣的情形。在我們年輕的時候,這麼做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在我們已經長大成熟之後,如果我們還是在依賴,這種依賴就會讓我們無法思考,無法自由。有依賴,就有恐懼和寂寞。當我們放棄心智的束縛,放棄需要依賴什麼的觀念時,一種自由就產生了,同時產生的,便是孤獨。
有野心的男人和女人的腦子裏充滿了各種固化的觀念,他們也無法體驗孤獨。而我們的世界幾乎就是一個被有野心的人統治著的世界。為什麼我們這個世界上充滿了各種無知和錯誤?因為我們很少孤獨,忙忙碌碌地追求著一切,什麼都沒有感悟到,可惜了生命的珍貴。為什麼這個世界上很少有全然喜悅的人,為什麼我們感覺這個世界還缺少愛?因為觀念充滿了我們的內在,我們忽略了感悟,忽略了愛,去追求外在的一切。最終,我們可能會有好的職位,一棟好房子,很棒的花園、衣服,甚至可能當了總理,可是有了這些又能怎麼樣呢,我們沒有喜悅,這些東西都沒有任何的意義。
我們無法找出孤獨去慢慢地體驗,能找出的隻有寂寞。孤獨是一種觀念不存在的狀態,就像一個放空了水的瓶子一樣存在著,我們放空了觀念就這麼存在著。我們並不需要尋求什麼,也尋求不到什麼。在我們被孤獨引導著,逐漸往內在探索時,我們才能逐漸地發現真實的自己,找到孤獨的原因。當我們觸摸到真相時,孤獨本身已經與我們同為一體了。
孤獨是我們的心靈開始被打開的狀態,當觀念不存在,我們才會感受到孤獨。
習慣孤獨相隨,領悟生命的真諦
除非你能承受你的孤獨、獨立性和尊嚴,否則你根本無法擁有真正的親密關係。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克裏希那穆提
作家紀伯倫說:“孤獨,是憂愁的伴侶,也是精神活動的密友。”孤獨在普通人看來,不過是曲高和寡或是孤掌難鳴,但在脫離心智束縛的人看來那是人類的一種宿命。隻要我們去探索內在,到了一定的感悟時,我們就無法不孤獨。隻有習慣孤獨相隨,我們才能領悟生命的真諦。
布雷斯巴斯達曾經這麼說過:“所有人類的不幸,都起始於無法一個人安靜地坐在房間裏。”無法安靜的人,內心總是嘈雜不安的。如果沒有什麼刺激他們的神經、滿足他們的欲望,他們就像沙灘上的魚兒一樣喘不過氣,就會寂寞、痛苦。習慣內在安寧的人,則能夠向內探尋生活的意義,以孤獨的方式打開心門,不斷地反思生活的本質及生命的真諦。
心理學家榮格在他的《現代人的精神問題》一書中,開篇即言現代人的精神問題與我們的時代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他們幾乎可以稱作先行者,生長在世界的邊緣。榮格言論驚人,他說,真正生活在此時此刻的人,實際上是寥寥無幾的,因為他必須具有最高的、最緊張的、最廣闊的意識,並盡可能地將無意識縮小到最低限度。他表示,我們必須清醒地懂得,僅僅生活在現在並不能使人變得現代,而隻有那些充分意識到現在的人才可以稱之為現代人。
現代人與時代追隨者是有著很大差別的。榮格認為,現代人必須是一個獲得了同其他人一樣多,甚至比其他人還要多的成就的人,並且有著極為強大的自我意識。擁有自我意識也許並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榮格說,他們是命中注定的孤獨者,這在任何時代都是如此。因為朝著充分的自我意識每前進一步,人也就更加遠離了他原來那種充滿生機和野性的對人類群體的“神秘參與”,遠離了那種湮沒於普遍而共同的無意識中的命運。然而那樣的人,往往有著卓越的成就、富有意義和價值的一生。
孤獨,是一個人永恒的內心體驗,它的根源在於我們的成長,和難以與人分享的經驗。在我們的生活裏,我們是會感到孤獨,還是隻有空虛和無聊呢?孤獨是華貴的,因為我們的思維是在宇宙中翱翔,而不是囚於彈丸之地,坐井觀天。而空虛、無聊,如同生命的蛀蟲般,沒有絲毫的價值存留。
如果感到孤獨,那麼就細心地體察內在的成長吧;如果感到孤獨,並且仍然勇於探索和發現,那麼我們會發現自己突然擁有了聰慧的頭腦。一個人走向清醒、美好和卓越的過程,正是遠離普通大眾的過程。不要害怕高處不勝寒,走過去才能柳暗花明,內心安詳。
寂寞時,我們無法不誤解孤獨
孤獨不同於寂寞,但是如果你不了解寂寞,你就不能夠了解它。
——克裏希那穆提
很多人都說自己是孤獨的,因為他們在獨處時,總是體驗到一種巨大的虛無感、無力感,恐慌地想找一些事情來做,想找個人說說話或者一起吃個飯、喝點酒、聊聊天。他們以為這就是孤獨了。孤獨不是這樣的,這隻是寂寞罷了。當我們寂寞時,我們無法理解孤獨;當我們寂寞時,我們無法不誤解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