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讓生活遵循內在的軌跡(1 / 3)

第九章 讓生活遵循內在的軌跡

有少數人不會投射心智製造的形象到外界。他們是觸摸到了真實的自己的人,從不掩飾和假裝什麼,隻是簡單地做自己,他們是真的為這個世界帶來了一些改變的人。他們做什麼都會獲得力量,因為他們的行為是和整體的目的一致的。他們隻是單純地活在當下:簡單、自然、不做作,無論誰和他們接觸都會感受到他們內在的、真實心靈的力量。

生命自開始起,就沒有任何預定的意義

生命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它是來自上帝的最偉大的禮物。上帝給你生命,是要你創造生命的意義。

——尼爾?唐納德?瓦爾施

許多人認為,自己之所以來到這個世界上,是因為自己帶著意義與使命,我們此生的任務不過是尋找、學習或揭開這個意義,直到某一天,我們終於發現了它,然後我們開始遵循著這個意義而生活。甚至有很多人,還沒有來得及思考,便被教導和灌輸了生命的意義,然後被動地接受了它。可是,我們的生命真的有預定的意義嗎?

比如,一個人在未出生時,就被父母定好了日後的發展方向,他帶著這樣的期許出生、長大,直至走上父母預定的道路。一切看上去很順利,可是他也許會疑惑於此,他會隱約地覺得,如果生命隻是完成一項預定的意義,與牽線木偶有何不同?他的心靈也許並不認同這樣的選擇,可是他並不知道到底哪裏出了問題。

生命的意義不會被任何人或組織賦予——自出生起,我們麵臨親朋好友的期望、整個社會的壓力,也許還有各類組織與宗教的要求,但這些都不是生命本身的意義,我們不為任何他人預定的意義而活。

事實上,生命本身並沒有預定的意義,它是來自宇宙最偉大的禮物。

這份禮物就像一本空白的書,宇宙並沒有在這本生命之書上描繪其應有的什麼意義,因為它應當是一本完全由我們自己來寫的書,隻有我們自己能夠決定要選擇怎樣的意義。

有些宗教告訴信眾,隻有它們找到了生命的意義,而其他人都不知道。甚至有宗教宣稱它們就是生命的意義,我們隻需要按照宗教的指示和要求去生活就能夠取悅某個高高在上的神靈,然後被拯救。如若不然,我們就會被送入地獄嚐盡痛苦。如果真有神靈,他會做得這麼差嗎?

宇宙要我們自己去創造人生的目的,而並不剝奪我們自己創造目的的自由,讓我們完全地享有生命的所有功能。通過對生命意義的創造,你也就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自己。隻有你自己,能決定你是誰,以及你將會是誰。你的人生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宇宙期待著你賦予自己的生命一個存在的理由,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確定生活的目標。

你需要什麼樣的生活,你要確定什麼樣的目標?這些問題你早已想過,答案早已埋藏在你的心中,隻是你不願意去“知道”它,因為你不相信自己知道它。然而,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你是不是知道,而在於,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答案,你給的答案就是正確答案。

放下角色與麵具,做好需要做的事

當我需要從他人那裏獲取或回避什麼的時候,通常會扮演一些角色來滿足他的需求。這些需求可能是想在物質上有所獲,或是追求權力感、優越感或特殊感以及其他形式的滿足——無論是生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

——艾克哈特·托利

我們總是無法單純地活著,總是扮演著這樣那樣的角色。如果我們的行動能夠單純,僅僅是為了行動本身,而不是用來保護、加強或是順從我們角色的身份認同的話,那麼無論做什麼,我們的力量都會非常強大。每個人要學習的生活藝術中,最重要的一門課就是:在任何情況下,做好我們需要做的事,但是不要讓它成為我們所認同的一個角色的需求。

我們在生活中扮演著各種角色:兒子或女兒、父親或母親、成功人士、正義使者等,每一個角色都是我們的心智虛構出的自我感。通過這種自我感,所有的事都變成是針對這個虛妄的“我”的。

在這個世界上,許多看似站在高處的人,那些政客、公眾人物、商業和宗教領袖,除少數幾個特立獨行的例外,大部分都完全認同自己的角色。他們也許被視為重要人物,但其實也都是心智產生的一個遊戲的參與者。他們每個人都認為這個遊戲非常重要,卻不知道自己實際上還是缺乏真正的目的。用莎士比亞的話來說,它不過是“一個白癡訴說的故事,充滿了噪音和憤怒,無足輕重”。如果這個星球上的任何一個“我”有什麼目的,這個目的就是直接或者間接地製造出世間的各種痛苦。而盡管絕大多數的痛苦都是“我”創造的,但它們最終也會毀滅“我”。“我”創造出的痛苦是如此的強烈,強烈到“我”無法承受時,“我”便消失了。“我”的消失有兩種方式:死亡與心靈的覺醒。

在這個不同角色參演的世界中,有少數人不會投射心智製造的形象到外界。他們是觸摸到了真實的自己的人,從不掩飾和假裝什麼,隻是簡單地做自己,不會妄自尊大。他們是如此的出類拔萃,是真的為這個世界帶來了一些改變的人。他們做什麼都會獲得力量,因為他們的行為是和整體的目的一致的。他們的影響遠遠超過他們所做出的那些事情所產生的影響。然而他們隻是單純地活在當下:簡單、自然、不做作,無論誰和他們接觸都會感受到他們的內在的、真實心靈的力量。

當我們不扮演角色時,我們的行為就不會受到心智的幹預,也就沒有保護或是強化那個虛妄的“我”的目的,因此我們的行動會有更大的力量。我們完全是真實的自己的時候,也是最有力量、最有效率的。但是,不要帶著任何期望去做自己,那樣的自己也是虛假的。真實的自己是自發的、不帶有任何期望的自己,一旦我們試著想要成為特定的人物,我們就又在扮演一個角色了。在真正接受了“我們可能不知道我們自己是誰,也不期望做自己”的時候,我們才能放下角色與麵具,做真實的自己。

生命會以自由的方式滿足我們的願望

生命是很奇怪的。一旦你非常清楚自己要做什麼,許多事情就會發生,一切都會如願。

——克裏希那穆提

願望是什麼?願望不是心智所需,心智所需的是欲望,我們所說的願望,是我們內心真實的一種表達。所有的願望最終都歸於自由,而欲望則是不自由的。當我們明白了什麼是願望,就能夠知道,生命總會以不同的方式滿足我們的願望。

願望產生於一顆自由的心,而自由是內在的感覺而不是外在的狀態。野心勃勃的人放在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不自由的,而心靈自由的人即便在牢房裏與獅子老虎一起關著,他的心也是自由的。自由是心靈得到智慧時的隨心所欲與洞察一切,讓我們擁有了知道自己是什麼、在幹什麼的能力。自由就是了解到我們真正擁有自己的人生,自己是負責人的感受。自由是喜悅裏最重要的成分,因為在任何地方,無論內在或者外在,隻要我們感到自己落入陷阱或自己的權利被剝奪而失去自由時,就將無法體驗到喜悅。

一個學生曾經問克裏希那穆提,自己的父親反對他成為一個工程師,可是他深深地感受到這是他內心真實的聲音,這是他的願望,他該如何做。克裏希那穆提回答他,生命本身是一種很奇怪的經曆,它總是會以自由的方式滿足我們的願望。一旦我們非常清楚自己要做什麼,自然就有許多事情發生,讓我們一切如願。但是如果我們害怕嚐試,隻因為父親可能把我們趕出家門或者其他什麼的,那麼我們就輸了。事實上,那些因為恐懼而屈服於別人需求的人永遠不可能如願。

當我們真正地明白心中的願望,告訴自己“這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我要去追求”,那麼有些神奇的事情就會發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各種奇怪的問題,碰到各種困難,但是我們內心明白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而不隻是個模仿者,這就是生命的神奇。

大多數的人都害怕與眾不同,我們期望能夠被更多的人認同,因此我們更容易向所謂的“現實”低頭,當我們低下頭時,這所謂的現實才真正成了現實。遇到困難時,我們不妨想想“如果一定要堅持下去,我要怎麼辦”。事實上,隻要堅持下去,我們就會碰到一些事或一些人來幫助我們。隻要堅持不向所謂的“命運”低頭,我們就是一個真正獨立的人,而生命就會讓我們如願以償。

生物學上有個詞彙叫做“變異”,說的就是一種生物的基因突然發生變化,從此變得跟其他同類生物不一樣。如果我們看到花園裏有一朵變異的花,我們往往會非常開心,因而給它更多的關照。生命也是如此,如果堅持我們的願望,堅持去做一朵變異的花兒,不屈從於現實,我們的環境就會發生變化,生命會以不同的方式來滿足我們的願望。我們或許不會喜歡它出現的形式,那可能是悲慘、掙紮與饑餓,但隻要我們能夠堅持著迎接生命的賜予,我們的願望就一定能夠達成。

當心靈開始覺察,每個職業都正確

正確的職業不能因循傳統、貪婪、野心。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地建立正確的人際關係,我們就能夠找到正確的職業。光是理智上決心尋找正確的職業沒有用,正確的職業來自重生,來自心的改變。

——克裏希那穆提

很多人發現,自己的職業和自己的人際關係是互相衝突的,沒有辦法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為此他們覺得自己的工作可能是一個錯誤的選擇,可是即使換了工作,他們仍然會覺得這兩者無法協調好。在工作中,懲罰如傷害做事隨便、效率低下的人看上去好像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付出人際關係的代價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真的是這樣嗎?

一個人曾經在朋友的帶領下去聽克裏希那穆提的演講,結果受到很大的觸動。他告訴克裏希那穆提,自己是某公司的一位中層管理者,每天都很早去上班,每件事情都親力親為。他對待下屬雖然有些嚴苛,在他看來卻是必要的,幾乎每個下屬都有自己的缺點,批評是為了讓他們更快地進步,他覺得他們應該能理解他的用心。他內心很想和下屬保持良好的關係,但下屬們似乎因為工作的緣故刻意地疏遠他,這讓他很不快樂,他一直想不明白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