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一切都是發展變化的,而就是這些發展和變化給了我們機會去感受生命的意義。事實上,從來沒有什麼事情是失敗的,它隻是一件事情,是為了讓我們感悟成功而發生的。這個世界上隻有成功,以許多不同的方式存在著。
安住當下,因為明天從來不存在
如果需要直接的證據才能證明時間存在的話,那麼,時間就是不存在的,而當下是永遠存在的。
——艾克哈特·托利
有一個故事是這麼說的:一個人請求上帝給他傳授真理,上帝講得口幹舌燥,於是跟他說:“我的朋友,你給我找杯水來喝吧!”於是這個人就去街上第一戶人家敲門乞水,一位美貌女子為他開了門。他們一見鍾情,不久就結婚了,還生了好幾個孩子,生活無比幸福。有一天,老天開始下雨,雨不停地下著,造成了洪水泛濫,淹沒了街道,衝走了房舍,這個人緊抓著他的妻子,肩上扛著他的孩子,眼看著自己也快站不住腳了,他大叫:“上帝啊,救救我吧!”上帝在空中說:“我要的那杯水呢?”
這是個很好的故事,與因果報應無關,這個故事要說的是,我們都在時間的範圍內思考問題,都是依據時間而活的,而時間本身是不存在的。無論我們經曆了多少事情,事情隻是在發生著,或許這個故事中的人經曆了這麼多之後,才突然發覺,自己還隻是在上帝身邊聽上帝傳授真理。
我們發明了“前天”、“昨天”、“明天”、和“未來”等詞彙,發明了計時工具,發明了一個並不實際存在的“未來”。我們認為自己將來會有所改變,內心所向往的和諧境界也會一點一點、一天一天地實現。事實上,時間並不會帶來任何的和諧或平安,我們必須停止這種想法。使我們平安的明天是根本不存在的,我們必須在當下這一刻找到和諧。
我們為什麼會發明時間的概念?因為我們在心智逐漸發展的過程中,忽視了感受的重要性。在我們麵臨真正的危難時,時間感就不存在了,我們會立刻憑直覺做出反應而不是思考。因此,我們現在有著如此根深蒂固的時間感完全是因為我們尚未看出許多問題的危急性和重要性。時間實在是個大騙子,它絲毫不能幫我們改善自己。我們喜歡把時間的運動劃分為過去、現在和未來,這個界限一經劃定,我們就永遠處在衝突之中了。
我們每天都要麵對一大堆令人困擾的問題,時常迷失於其中。我們越是感到困惑迷失,就越要把自己弄得忙碌,去努力尋求各種真相,去不停地詢問、探討、思考。如果我們不能全神貫注於一件事的始末,時間的問題就產生了。
我們的時間感實際上是觀念與行動之間的空隙。顯然,觀念的產生是為了自我保護,行動則是當下直接的表現,既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它必定屬於現在。由於行動常帶來吉凶難卜的後果,於是我們便求助於觀念,期待它能帶給我們一些安全感。思想一旦引發時間這個空隙,痛苦便隨之而來,恐懼也在所難免。當我們有心去完成一件事時,就已經製造了這個空隙,而且受困其中。
心靈的明智帶來生命整體的和諧
和諧是平衡感、健全、整體感。而工作、知識和免於知識,就是整體。思想無法製造和諧,工作隻為了自給自足,必須讓整體一起做事。隻有明智了,整體才會一起做事。明智就是和諧。
——克裏希那穆提
我們已經知道,心智帶給我們的知識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可是我們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必須工作,就必須利用知識。我們需要用各方麵的心智能力才能夠生存下去。無論如何,我們首要的問題都是生存。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
我們現在已經身處在這麼一個世界,如果要生存下來,就必須為生活而工作。我們從小就在這樣的文化中生活,逐漸地受這種文化塑造。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符合“模式”,外界讓我們接受各種教育。我們受教育主要是為了得到知識、培養記憶,以便獲得謀生手段,這就是也是目前的教育的主要功能。這種教育努力成為一種生產線,讓我們擁有一致的觀念、一致的追求,同時把我們分門別類,固定到某一類職業中。我們開始追求一種所謂的成功,其概念通常是有錢、有地位、住宅漂亮或者成為某個方麵的權威。我們在這種社會結構和心理結構中受著教育,逐漸成長為現在的我們。我們越來越看重知識和記憶的能力,而生命中其他更多重要的東西我們都丟掉了。
知識作為心智的產物,有相當大的局限。知識本身是呆板的,我們又無法回避這種呆板。因此,我們要怎樣才能活得和諧,一方麵有知識、運用知識,一方麵又免於學習的呆板,使兩者合而為一、並行不悖?這樣,我們既可以運用知識去工廠上班,又可以沒有競爭心和成功觀念,不去追求什麼地位。我們的問題不是要賺更多錢,這是社會要的東西,不是我們的內在需求。
何謂和諧?和諧是平衡感、健全、整體感。而工作、知識和免於知識,就是整體。思想、研究、閱讀、追尋、詢問,能不能創造這種和諧?思想能不能帶來這種和諧?顯然不能。因為知道思想無法製造和諧,因為知道我沒有心理問題,工作隻為了自給自足,所以我可以運用全部精力,工作很有效率。因此,我知道必須讓整體一起做事。隻有明智了,整體才會一起做事。明智就是和諧。
我們必須謀生。隻為謀生工作,不為野心、競爭、成功等工作,這才是生命,這才是心靈的明智。明智創造了和諧。思想無法創造和諧、平衡、整體感。我們不為了什麼東西爭吵、衝突,不與人競爭,我們把自己的心智產生的知識與技能投入其中,這就是我們賴以謀生的工作。而正因為我們沒有浪費什麼在裏麵,我們不會因為工作產生什麼心理問題,我們的工作會變得非常有效率。我不和別人競爭,所以我的能力、精力,我的生產方式,等等,都是很完整的。所以我沒有衝突,不浪費精力。
明智不是讓我們在心智上接受一個觀念,雖然說理性、邏輯依然有存在的必要,但明智本身並不是理性、邏輯的產物。明智就是認知真理,認知真理所以生智慧。智慧是真理之子,而明智則是智慧之子。明智帶來我們生命整體的和諧。
時間不會不夠,因為它本身不存在
生命永遠是在當下。你的整個生命都是在這不間斷的當下展開的,過去或未來隻存在於你的記憶或是期望之中,而當你記憶或期望時,你也是在當下時刻思考過去或未來,也就是在眼前這一刻思考著它們。
——艾克哈特·托利
朱自清在他著名的散文《匆匆》裏寫道:“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複返呢?”對此,許多人都要反問一句:“我們的日子為什麼要複返呢?”每個人似乎都有過這種疑惑和煩惱,然而真的有時間這麼一回事嗎?
我們從日出、月沉、花開、葉落、潮起、潮退,以及初生嬰兒的笑聲與垂老之人的歎息聲中,輕嗅到時間流逝的聲息。俯仰之間,呼吸之間,時間就過去了。時間常常以一個老人的形象出現,手中拿著沙漏,深深的皺紋與又長又白的胡須,似乎訴說著時間正在一分一秒悄然地過去,而且絕對不會回頭的。所有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非常的精準,非常的確實,卻也非常的無情。
很多靈修大師和一些新時代的神秘學家認為,時間隻是存在於心智之中的一個概念,因為我們的心智最擅長的就是邏輯計算和邏輯思考,而時間就是這麼一個線性的存在。當一個人能夠意識到這是由心智產生的一個概念時,他有關時間的觀念就消失了。於是“過去”沒有了,“未來”沒有了,就連在“過去”和“未來”之間的“現在”也沒有了。金剛經中所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是這個。當我們脫離了心智的束縛,就不會再去比較什麼,沒有比較,自然就沒有了過去和未來。時間的意義在此就消失了,我們的心靈就擺脫了心智,超越了一切存在,接近宇宙的真實了,也觸碰到了宇宙的“永恒性”。
有這麼一個例子,可以用於說明我們如何超越時間的概念。當一個人站在二樓往外看,他或許可以看到方圓百米的狀況;當他爬到二十樓的時候,看到的就遠了很多。同樣的道理,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所謂的距離都是相對的。我們看到的幾千、幾萬公裏也都能呈現在我們麵前。我們不會再有距離上的前後之分,因為我們看清了地球這個整體的存在。同樣的,如果我們看清了時間的本質,時間的前後本身也就不存在了。新時代的著名高靈賽斯曾經解釋時間的本質,說它還比較像是剝開皮的橘子一樣,過去、現在和未來其實是一種環狀式的組合存在,過去、現在、和未來其實是同時存在的。
我們的心智執著於時間,總是產生有關時間不夠的焦慮,實際上,這隻是“我們必須馬上得到然後再得到更多”的一種表達,是我們欲望的表達。既然時間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我們怎麼會時間不夠呢?當我們能夠看清時間的本質,跳出“時間一去不回頭,會把我們送到一個再也無法回來的地方,因此我們要抓緊時間”的奇怪邏輯,那麼這種直線式的時間對我們也就不複存在了。
隻要我們還執著於頭腦,時間的觀念就依然存在,我們的生命就不是以我們的感受來度過,而是以計時器來度過了,於是我們的生命變得有限。隻要放棄對頭腦的執著,時間就不複存在,就是生活在永恒之中,就是“了脫生死”,就是“永生”。脫離這個觀念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會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心智的束縛中,但是我們可以一再地提醒自己:我們不會時間不夠,因為時間本身就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