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死亡是我執消失的幻象
死亡是任何人都無法邁過去的溝壑。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會徒勞地使用各種方法去阻止它的臨近。我們似乎更願意把時間浪費在消極的抵抗上,而不是從容地麵對。雖然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出現過奇跡,但我們總幻想奇跡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們不接納當下,否定當下,堅定“我執”,從來都不反問自己,為什麼不能喜悅地麵對死亡?
宇宙邀請我們尋找答案,於是給了我們生命
當你覺察到永不終止的生命會給你繼續擴展和生長的偉大機會時,你就會將自己由依戀中釋放出來。
——尼爾·唐納德·沃爾什
宇宙為什麼要給我們生命?生命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可以把生命視為宇宙給我們的一封邀請函,宇宙邀請我們自己來人世間走一遭,是為了讓我們在人世間不斷地學習、領悟、提高,從而尋找到人生的意義,尋找到生命的答案。
我們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我們,幾乎全部是後天學習的結果。我們通過眼睛看、耳朵聽、鼻子聞、嘴巴嚐、身體感受、皮膚接觸、大腦思考,對所有我們能夠接觸到的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和加工,這些都是學習。我們所在的這個星球、這個宇宙,就像是一個大型的學校,所有的人和物都是我們的老師和同學,大家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給他人不同的感受,學習並被學習。
我們的人生就像一個舞台,我們有著各自不同的戲份和角色。有些人扮演我的爸爸、媽媽,有些人是我的兄弟姐妹,有些人則是扮演我的師長、同學,等等。
曾經有這麼一則發人深省的寓言是這麼說的:一位年輕有為的國王在處理國家大政之餘忽然想到,他每天都忙得沒時間思考,沒時間去想想他自己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盡管他衣食無缺、歡樂不斷,但內心總有所隱憂,無法釋然開懷地享受這美好的一切。國王召集全國所有智者來幫他找出答案,這些智者耗費了20年的功夫,把結論和心得寫成了一本本厚厚的書,堆滿了整個圖書館。國王歎息道,這麼多的書他一輩子也看不完啊。國王請智者把這些書濃縮在一本書以內,智者又辛苦工作了20年把這本又厚又重的書呈現到國王麵前,國王從堆積如山的公文堆中探出頭來感歎沒有時間來閱讀這本人生精華的書。於是國王又想到把這本書濃縮成一句話。智者們再度花費了20年求出了共同的結論。經過三個20年的等待,這位國王的人生即將結束了。在他咽下最後一口氣前,智者附在國王的耳邊輕輕地說:“生命的意義在於學習和領悟。”國王聽了似乎有所領悟,他默然無語,一會兒就去世了。
這位國王雖然在最後聽到了答案,但他再也沒有機會在人生的道路上求證了。我們將要如何麵對我們的生命呢?無論是權力、金錢還是愛情、榮譽,我們是否擁有它們本身又有多大的意義呢,這一切不過是學習的過程罷了。最重要的是要有所感悟,我在這一出人生的戲劇中學習到了什麼?我有否扭曲了金錢的意義?我是否濫用了愛情?我是否沉迷於權力的遊戲?我是否學習到愛與寬容,感恩與分享?或者我仍然一樣貪婪、自私、占有欲強、獨占性高?
宇宙永遠都是善意的,宇宙邀請我們尋找答案,於是給了我們生命。
生命隻是經曆過程,而不是尋求結果
生命是無常的、恒變的,它是那麼迅速、深奧,充滿了無與倫比的活力和美麗。
——克裏希那穆提
生命本身就是一個經曆和感悟的過程,而不是為了什麼目的和意義去創造一些什麼。換言之,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為尋求一個結果。心懷目的地度過生命的人,很難看清真實的世界,他們野心勃勃地尋找著,就像一個旅行的人坐在火車上卻隻看窗外的美景裏有沒有金礦一樣,最終金礦依然不屬於他,而他直到終點站才發現自己已經錯過了生命路途中的美景。
作為哲學家的尼采對人生、對生活都具有比別人更為理智的見解。那麼,尼采對生活的看法又是什麼呢?他說道:“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是一座橋梁,而非目的。”
在我們潛意識的深處是一幅美好的田園景象:我們看到自己坐著火車,行進在一條橫跨大陸的漫長旅程中,吸吮著飲料,透過車窗,能看到近處高速公路上流動著的車輛;十字路口上向我們揮手致意的孩子;小山旁吃草的牛群;從發電站噴吐而出的煙霧;一排排連綿不斷的玉米、麥子;山川和溪穀;城市建築的空中輪廓和鄉村的小山坡。可是,很多時候我們會煩躁不安,對車窗外的美景視而不見——在我們心目中,目的地才是最最重要的,在特定的一天,特定的時辰,我們的火車將要進站……
“如果到了車站,事情就妥了。”我們這樣安慰自己,但或遲或早,我們全明白,生活中根本不存在什麼車站,也沒有什麼可以到達的地方。生活的真正樂趣就是旅行。活著,就盡情地享受人生!有人說:“幸福與否不在於目的是否達到,而在於追求的本身及其過程。”生活中的絕大多數情景就是這樣的。珍惜現在,盡可能地享受當下的美好時光吧!
明末崇禎年間,有人畫了一幅畫,巍然聳立的一棵鬆樹,樹下有一方大石,大石上擺著一個棋盤,棋盤上麵幾顆疏疏落落的棋子,意境深遠,若有所指。當時的高僧蒼雪大師在畫上寫了一首詩,將畫中之意描述得淋漓盡致:“鬆下無人一局殘,空山鬆子落棋盤。神仙更有神仙著,畢竟輸贏下不完。”此詩以一個世外之人的超然心境,將所有人生哲學、曆史哲學盡包含其中。人生如同一局殘棋,你爭我奪,世世相傳,輸贏二字永遠也沒有定論。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一切事情刹那之間都會有所變化,不會永恒存在。生命如蓮,次第開放,人生不過一次旅行,漫步在時空的長廊,富貴名利,不過過眼雲煙。
20世紀,一位美國的旅行者去拜訪著名的波蘭籍經師赫菲茨。他驚訝地發現,經師住的隻是一個放滿了書的簡單房間,唯一的家具就是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大師,你的家具在哪裏?”旅行者問。“你的呢?”赫菲茨回問。“我的?我隻是在這裏做客,我隻是路過呀!”這個美國旅行者說。“我也一樣!”經師輕輕地說。
天地萬物,都在永不止息的動態中循環旋轉,在動態中生生不息,並無真正的靜止。無論是曆史,還是人生,一切事物都是無窮無盡、沒有了結之時的。既然人生不過是路過,便用心享受旅途中的風景吧!
如果生命是一段旅程,那麼旅程的起點是誕生,終點就是死亡。在這段旅程中,每個人都會欣賞到沿途的無限風光,但景色再美,我們都要到達生命的終點站。生命的曆程有長有短,因此路途中總會有人不斷到站。當親人離去時,我們要學會淡忘憂傷,當我們到站時,我們更要學會豁達麵對。隻要我們好好地生活,珍惜生命旅途,在臨近終點時我們便能坦然地說:“感謝生命,我已經真正地經曆過了。”
人生就是一場旅行,需要我們親身體會
對於你的生命,你的目標就是帶著內在和平的感受,影響外在世界的每一件事,以內在和平的能量接觸它。
——薩娜婭·羅曼
大部分人都相信,命運是一段密碼,且有著特定的目的。密碼是不到終點就沒有最終答案的,而獲取目標和目的卻是通往解碼的必經之路且可以自我發現的。於是,他們努力尋求適合自己的目標和未來,卻往往尋求多年依然不能稱心如意。
這些為達到一個遠大的目標而做好所有的準備,犧牲時間,付出心血,想盡辦法到達終點的人們的生活模式是幼稚的,他們在明白自己的命運,確定自己的目標之前,早已虛度了光陰,留下了遺憾。當然,我們不可能沒有任何方向而混沌地生活。然而,如果我們隻是盯緊了未來的美好景色而忽略了腳下坎坷的道路,那麼雙腳在看到目標的同時已經沒有了向前邁步的時間,難以前行追求了。
一個人想要享受眼前的旅行,擁有美好生活和未來,就必須放棄對未來目標的過分投入。貪圖尋找未來的景色,並不能讓人實現目標和未來,而隻能讓人錯過獲取一次奔向未來的嶄新經驗。
我們習慣了展望未來,卻忘了我們是需要用腳下的現實才能鋪就腳踏實地地走向未來的路。人生便是一場旅行,隻有邊走邊看才能不顧此失彼。
有些人站在火車站的站台上,太陽剛剛升起,四下一片光明。他們準備搭車到一個成功的地方,他們期待成功很久了。這些人候在站台上,注視著所有駛過的列車,跟其他等車的人一起玩樂消遣。他們一開始會細細打量每一輛經過的列車,看看是不是他們該搭的車,但是因為車上從沒有清楚標示出目的地,所以一列列火車駛過去,都沒人上車。漸漸的,這些人覺得局促不安和不滿了,想著什麼時候會有人來指點他們該搭乘哪一輛火車。在這個通往他們夢想的車站上,他們開始橫挑豎揀,滿腹狐疑著,卻沒有誰願冒一點風險登車而去。他們擔心搭錯了車而浪費時間,他們害怕到錯了站而不得不回到原點。就這樣,列車一輛輛不停地駛過,他們什麼也不做,隻是在車站浪費時光。這些人沒有想過,所有火車目的地都一樣是死亡。他們忘了隻有參與,才能有收獲。
放棄我們所以為的美好未來並不是失去目標和願望,反而會更接近。若我們想不明白這個道理,往往會虛度了人生,到頭發白了方才明白這讓人後悔的事。然而,一切都已經遲了。
人生就是一場旅行,這場旅程由不斷的行走和搭車構成,這些火車的時刻表可能不同,沿途的停靠站可能不一樣,最後的終點站卻都一樣。既然如此,那麼我們還不如就登上列車,把握機會參與車上的活動,親身體會這次旅行。如果這樣,我們就會注意到同行的旅伴,變化無窮的沿途景色,以及列車行進時的愉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