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5

禁在眾人麵前讚美下屬

領導稱讚下屬,可以公開地誇讚,也可以私下時鼓勵和肯定。但如在眾人麵前大加誇讚,也可能會給“榜樣”帶來麻煩和困擾,使稱讚產生的效果偏離自己所設想的甚至是背道而馳。

很多領導往往有一種誤解,以為在眾人麵前大加誇讚職員,職員會心存感激。實則不然,作為領導,必須認識到這一點。

在眾人麵前過分稱讚某職員,會使很多人不快。被稱讚的人會感到不安,其餘的人會產生妒忌,你的稱讚越多、越重,他們的妒忌會越強烈。如果你的稱讚有些言過其實,會使他們鄙夷你,直至懷疑你的稱讚是否別有用心。

聰明的職員在被當眾稱讚時,通常說聲表示感激的“謝謝”,就及時離開了,與其說是害羞,倒不如說是不習慣周圍人的妒忌的目光。

因此,在眾人麵前稱讚他人,必須注意:

1.是否會令被稱讚的人產生不必要的困擾,比如周圍人的妒忌等。

2.稱讚是否恰到好處?比如你要考慮稱讚得是否實事求是。

領導稱讚職員時,應該注意不要在眾人麵前大加宣揚,不要當眾給他造成不安。你可以在他不在場的時候,當著個別同事的麵對他加以稱讚。實際上,這種“暗中稱讚”也是不可取的。

畢竟,競爭意識是人人都有的,人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和他人進行比較,所謂的優越和自卑也就因為這樣的比較而產生。因此,雖然不在大庭廣眾之下稱讚某個人,而是在個別職員麵前稱讚他的同事,由於此種競爭意識的影響,後果也是非常嚴重的。

被稱讚的人不在場時,你要有所考慮,照顧一下在場人的顏麵和心理感受。如何才能照顧周到呢?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最好的辦法,與其給自己找不必要的損失,倒不如不進行這樣的稱讚。隻要你做到心裏有數,對於當場者給以適當的慰勉,未嚐不是件令人高興的事。 作為領導,應該避免對不在場的人進行稱讚,尤其不能將在場者同不在場者進行比較,褒揚不在場者,直接或間接地指出在場者的不足。這對各個方麵都沒好處。

表揚的態度要誠懇熱情,發自內心,不要冷漠無情,應付差事。人們都有喜真惡偽的天性。

隻有真誠的東西,才會被人所接受。表揚也不例外,領導者隻有以真誠的態度去表揚,才能喚起下屬的真摯感、親切感、溫暖感、信任感和友誼感,愉快地接受表揚。因此,表揚時,領導者對下屬的成績和優點,應從內心感到由衷的高興,滿腔熱情地表示讚揚,並熱切地希望他能夠把這些成績優點發揚光大。隻有表揚者在感情上很熱,被表揚者才會受到感染,

心裏也才熱得起來。如果表揚者隻是講些“年輕有為”、“前途無量”、“幹得不錯”之類的公式化語言,就很難達到激勵的效果。人們希望得到表揚,但這些表揚應當真正表明他們的價值。隻有領導者對其工作實績作出客觀公正評價的表揚,下屬才會認為是真誠的,才會愉快地接受。

依據個人興趣給予相應職務

在日常工作中,隻要稍加留心,就會發現,每個下屬都有自己的個人興趣。作為領導者,不僅不能扼殺人的個性和愛好,而且要鼓勵一切有益的興趣都得到發展。

用心去發現並利用好下屬的興趣,能更好地調動人的積極性,推進事業的發展。

愛因斯坦說過:“我認為對一切來說,隻有‘熱愛’才是最好的教師。”郭沫若也說過:“愛好出勤奮,勤奮出天才。”一個人如果對某種事物有了感情和興趣,就會全神貫注、如癡如醉地沉迷於其中,不僅吃苦受累在所不惜,而且常常因此寢食俱廢,甚至獻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許多令人矚目的成就和奇跡就是這樣被創造出來的。所以,從一個人的興趣,往往可以窺見一個人的思想、氣質和用心所在,可以發現一個人的潛力和才幹,這無疑為領導者知人善任提供了極好的信息。所以,每一個領導者都要與下屬融洽相處,細心觀察和發現下屬的興趣,以作為考察和發現人才、培養和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據。

領導者在給下屬任職、定崗和安排任務時,應盡可能照顧到個人興趣,使工作與興趣、專長一致起來,為其提供一種適合其興趣的工作環境,使每個人幹的也是他最感興趣的。例如,讓“求知型”的人去鑽研科學,研究問題;讓“事業型”的人去獨當一麵,開創新領域;讓“藝術型”、“運動型”、“娛樂型”的人去從事和組織文體事業,等等。另外,興趣與年齡、職業和性格也大有關係。例如,老年人願做比較穩定的工作,年輕人則活潑好動;技術人員熱愛自己的專業;性格外向的人喜歡交際,願意從事社會活動,而性格內向的人則喜歡自己埋頭苦幹,如此,等等。領導者要善於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和興趣,揚長避短,量才授職,使每個人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

有時候,領導者雖然有責任把每個人都安排在最適宜其施展才能的崗位上,但由於工作需要和客觀條件的限製,並不能使每個人的興趣都得到滿足,有時甚至完全相悖。在這種情況下,簡單生硬地強調“個人服從組織”,搞強迫命令,顯然是下策。上策是對下屬說明情況,曉之以理,使下屬心情舒暢,自覺以大局為重,服從事業發展的需要,還應當想些辦法,培養他對新崗位的感情,為使其勝任新的工作提供方便,創造條件。事實證明,興趣也是可以培養的。人們學習某一學科,或者從事某一工作,開始並不一定都有興趣。但隻要做好思想工作,使其堅持在這一行幹下去,天長日久,興趣自然就產生了,就會不知不覺地愛上這一行,並幹出成績來。這裏還要注意兩件事:一是當發現此人確實難以適應此種工作,或屬於埋沒人才時,應積極創造條件,改變這種現象,不能用“要幹一行愛一行”來卡人家、壓人家。二是當發現他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有其他興趣愛好時,不要說人家“不務正業”、“身在曹營心在漢”。一個人可以有多種興趣愛好,隻要無礙工作,都應當允許,有的還要給予支持,促進其全麵發展,使其做出更多的貢獻。

領導者就是要善於在客觀需要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根據下屬的各方麵條件,滿腔熱情地幫助下屬把興趣調整到更合適、更能發揮能力的方麵去,並為其新的興趣創造適宜的環境和有利的條件。

鼓勵人才“逃走”

比員工內部跳槽更有創意的是“鼓勵人才逃走”,在全國醫藥界頗有影響的ⅩⅩ南方治藥企業自1992年來實施來去自由的人才戰略,除工資浮動、給住房、發生活安置費用等優惠條件外,特別強調,大中專學生和科技人員來去自由,若要走企業決不強留,同時鼓勵考研攻博,讀書期間還發500—1500元不等的生活費;若出國留學,費用照樣由廠裏負擔。其中1999年僅出國留學就有5人,該廠為其每人每年支付25萬元費用。

“鼓勵人才逃走”不僅沒有使人才蜂擁而逃造成人才大流失,反倒是寬鬆的人才環境吸引了大批人才,同時也使許多“逃走人的才”又逃回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ⅩⅩ南方治藥企業的領導[哪個領導?]一語道破天機:“我們相信,受過企業培養出去的科技人員對企業有一種感情情結,這種感情情結會使他們留下終生不褪的心靈烙印,他們會從各種方式報效企業。即使他們出了國,那麼我們企業培養的人才散布世界各地,這個人才網絡便會成為我們的最大財富,他們所起的作用會呈幾何級數增長。”

“人員流失並非壞事”,Bain國際顧問公司執行董事湯姆·蒂爾尼如是說,“我們吸引了最優秀的最聰明的人,而這些人往往是最難留住的。我們的工作是創造有價值的事業使他們停留多一天、一個月或一年。但如果你認為你能最終困住人才,那卻是愚蠢的。”

當然對於人才流失並不是消極地聽之任之,無論如何,這些流失的人才是一筆寶貴的資源。

但在他們離開本企業之後,並不是就不能開發利用了。湯姆強調應在那些員工離職之後,“繼續與他保持聯係,把他們變成擁護者、客戶或者商業夥伴。”阿瑟·甘斯勒也認為,在歡送那些執意離去的優秀人才後,應“努力保持大家的聯係,因為他們中有許多人最後可能決定回來,而且回頭的員工將成為我們最忠心的員工。”Bain & co公司用“校友”一詞來代替“以前的員工”這樣的說法,並自1985年創立校友網絡,所有的校友經常收到最新的校友錄,被邀請參加公司的各種活動,而且每年受到兩次關於公司長期發展、專業成就和校友們的個人業績通訊。同時Bain & co還盡可能地幫助這些“校友”,他們並不認為這樣是損失了優秀人才,反而為“校友”的成功而高興。無疑,製藥廠的“鼓勵人才逃走”的做法與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從員工個人發展和成功的角度去看人才流失,使我們獲得嶄新的認識和有益的啟示: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全球市場日趨一體化,人才流動與流失是不可避免的,“終生員工”無論對企業還是對個人來講都不大可能,所以我們應堅持“終生交往”的觀念,這不僅有利於員工個人的發展,也有利於企業的創新。“鼓勵人才逃走”戰略之所以成功,關鍵就在於企業敢於讓人才自由選擇其價值實現方式,隻有那些真正以員工的利益需要作為人力資源開發的核心的企業,才可能實現人才有出有進的良性循環。

鼓勵員工“逃走”,既挖掘他們的潛能,發揮他們自身價值,又起到聚攏人心的作用,於領導、與企業,何樂而不為?

製度必須從領導者做起

孔子說:“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意思是假如本身公正,去從政,不必講,當然是好的。“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政者正也,要正己才能正人。假使自己不能端正作榜樣,那怎麼可以輔正別人呢?

三國時的曹操曾被人稱為“治國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古今向來褒貶不一。然而,雖然其功過不定任由後人評說,但他在治國治軍方麵卻深得將士尊重,因為他深諳管理之道,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則。

麥熟時節,曹操率領大軍去打仗,沿途的百姓因害怕士兵,躲到村外,無人敢回家收割小麥。曹操得知後,立即派人挨家挨戶告訴百姓和各處看守邊境的官吏,他是奉旨出兵討伐逆賊為民除害的,現在正是麥收時節,士兵如有踐踏麥田的,立即斬首示眾,以儆效尤。百姓心存疑慮,都躲在暗處觀察曹操軍隊的行動。曹操的官兵在經過麥田時,都下馬用手扶著麥稈,一個接著一個,相互傳遞著走過麥地,沒一個敢踐踏麥子,百姓看見了,無不稱頌。 然而,曹操騎馬經過麥田之時,忽然,田野裏飛起一隻鳥,坐騎受驚,一下子躥入麥地,踏壞了一片麥田。曹操為服眾立即喚來隨行官員,要求治自己踐踏麥田之罪。官員說:“怎麼能給丞相治罪呢?”曹操言道:“我親口說的話都不遵守,還會有誰心甘情願地遵守呢?一個不守信用的人,怎麼能統領成千上萬的士兵呢?”隨即抽出腰間的佩劍要自刎,眾人連忙攔阻。此時,大臣郭嘉走上前說:“古書《春秋》上說,法不加於尊。丞相統領大軍,重任在身,怎麼能自殺呢?”

曹操沉思了好久說:“既然古書《春秋》上有‘法不加於尊’的說法,我又肩負著天子交付的重任,那就暫且免去一死吧。但是,我不能說話不算話,我犯了錯誤也應該受罰。”於是,他就用劍割斷自己的頭發說:“那麼,我就割掉頭發代替我的頭吧。”曹操又派人傳令三軍:丞相踐踏麥田,本該斬首示眾,因為肩負重任,所以割掉頭發替罪。

這裏還有一個關於柳傳誌罰站的故事。聯想集團有個規矩,凡是開會遲到者都要罰站。在媒體的一次采訪中,柳傳誌表示我也被罰過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