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自命不凡的大腦,暈頭難轉向(1)(3 / 3)

記憶——大腦儲存與反饋信息的能力

50秒記住60位隨機數字,63秒記住52張打亂順序的撲克牌,僅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不用花名冊能點出百餘陌生人的姓名及電話號碼……這便是驚人的記憶。那麼記憶究竟是誰來控製著呢?

記憶是一種奇異的生命現象,它吸引著眾多的人去探究。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對記憶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稱它為“火在蠟上燒成的景象”。那麼,腦子裏的什麼東西起著蠟的作用?外界的景象又是怎樣“點燃”它的呢?

科學家認為,人腦中的海馬區域是負責產生記憶的地方,而這些記憶痕跡需要被轉移到大腦皮質的各個地方安置下來,記憶才算真正形成。人的記憶能力實質上就是大腦儲存信息以及進行信息反饋的能力。

人的大腦主要由神經細胞構成,每個神經細胞的邊緣又有若幹向外突出的部分,它們被稱為樹突和軸突。軸突的末端有個膨大的突起,叫做突觸小體。每個神經元的突觸小體跟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或軸突接觸,這種結構叫做“突觸”。神經元通過“突觸”與其他神經元發生聯係,並且接受許許多多其他神經元的信息。神經元傳遞和接受信息的功能,正是大腦儲存記憶的生理基礎。

近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人類記憶與大腦中的化學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逝世後,神經組織學家仔細研究了他的大腦切片,發現他的大腦細胞數量遠遠超過一般人。人的記憶力不但與遺傳因素有關,還與後天的勤奮有關。成年人的腦細胞數量一般比兒童少,就是因為有些腦細胞在後天得不到鍛煉,就自行死亡了。

美國科學家曾對渦蟲做過一次實驗。他們每次在開燈的同時電擊一下渦蟲,重複多次之後,這些蟲子對燈光形成了條件反射。之後,他們又把這些有記憶的蟲子碾碎,給那些沒有經過訓練的蟲子吃,結果“吃了記憶”的蟲子也知道躲避燈光。因此,科學家推測,這些蟲子獲得了某種記憶的化學物質,但究竟是什麼化學物質,現在還是個謎。

人到中年後記憶力下降

人進入中老年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出現記憶力下降的現象,完全是一種很自然的生理規律,這與老年人大腦機能衰退有著密切的關係。

首先,大腦血液和氧氣供應不足。人進入中老年階段以後,常有不同程度的腦動脈硬化、血管腔變窄的現象。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血液中的脂質成分含量逐漸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大。這些都使得血流速度減緩,血流量相應減少,造成與記憶有關的大腦顳葉、邊緣係統和乳頭體等部位血液與氧氣長期供應不足,從而促使神經細胞皺縮、變性,導致記憶力減退。

其次,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是一種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下降。隨著年齡的增加,大腦中dha的含量逐漸下降,腦細胞數目和神經突觸的數量不斷減少,神經間信息傳遞的速度和質量下降,也導致了記憶力的減退。

不過,良性的記憶力減退是中老年人不可避免的生理規律。中老年人對此不必太過介懷。但如果發生嚴重的記憶障礙以致癡呆,給生活帶來了極大困難,那就要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了。

需要注意的是,記憶減退已經不再是中老年人特有的現象。青年時期本應是人一生記憶力的黃金時期,但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抱怨記憶力減退給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困擾。記憶力的下降是多方麵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最突出的罪魁禍首便是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壓力,神經長期處於繃緊狀態得不到放鬆,影響了大腦正常運轉,如果壓力大導致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太差,更會加速腦細胞的衰退,而且白領階層往往長時間處於不通風的空調環境,空氣中含氧量不足,完全無法滿足大腦每分鍾消耗氧氣500升~600升的要求,致使大腦的工作效率不斷降低。此外,對電腦等新興設備太過依賴,同樣會導致人腦的使用率越來越低,腦機能逐漸下降;長期吸煙及酗酒也會引起腦動脈硬化,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及發生腦萎縮,使記憶力提前下降。

瀕死體驗時的大腦